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蜇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新鲜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3个部位(伞部、口腕部和生殖腺)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部位均含有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质量比分别为146.6,150.0和245.6 mg/g,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9.33%,29.46%和37.17%。海蜇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海蜇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2.
海蜇养殖群体及自然捕获群体ITS 序列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自然海区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对烟台莱州湾和江苏海州湾自然海区捕获群体及威海养殖群体24个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在1 080~1 096 bp之间,包括完整的ITS1,5.8S和完整ITS2序列。结果表明,在所测碱基序列中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4处多碱基插入位置,29个插入缺失位点。群体内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2.179~2.750和0.002 02~0.002 54,群体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值波动在2.797~3.031之间,遗传距离在0.002 30~0.002 81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在0.032 50~0.730 8之间,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指标数值比较相近,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小,群体遗传结构相似,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3.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生活史,作者应用显微观察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其各阶段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继而对已报道的海蜇生活史进行了资料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浮浪幼虫纵轴长度及活力将其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浮浪幼虫;在海蜇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足囊萌发过程中,补充了杯状体发育阶段;根据伞部中胶层变化、中央口发育状况及棒状附着器的出现与否,对碟状体至幼蜇的发育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海蜇浮游幼体划分为碟状体、稚蜇和幼蜇3个阶段。实验结果完善了海蜇早期生活史,为深入开展海蜇基础生物学和基础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海月水母与海蜇不同幼体阶段的种间短期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蜇池塘养殖业的兴起,补充了传统海蜇渔业捕捞生产的不足,推动了海蜇产业的迅猛发展。海月水母常常在海蜇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对海蜇养殖业常常造成很大损失,但关于海蜇与海月水母的种间竞争关系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海月水母与海蜇的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幼体相互之间的短期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被海蜇螅状体所捕食外,各种类型的海蜇幼体基本不能对海月水母幼体造成危害。但海月水母螅状体及其水母体幼体对海蜇幼体均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海蜇碟状体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海蜇碟状体可以100%地被捕食。随着海蜇幼体的生长,其对于海月水母危害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研究显示海月水母相对于海蜇而言,在幼体种间竞争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这是海月水母时常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蜇池塘养殖生产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当严禁混入海月水母幼体,以避免对海蜇养殖生产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5.
闽江口海蜇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模拟闽江口海蜇伞径和体重的生长,结果表明海蜇生长明显分3个阶段:5月10日以前为缓慢生长期;5月11日至7月30日为快速生长期;7月30日以后为衰老期,个体收缩,体重减轻;伞径和体重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月5日和7月30日;伞径和体重生长速度最大值分别在6月2日和6月25日。据此确定闽江口海蜇最佳捕捞期7月30日,最佳捕捞伞径494.1mm;合理开捕期7月20日,开捕伞  相似文献   
26.
我国海域两种大型水母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姝  张芳  刘媛  崔朝霞 《海洋与湖沼》2009,40(1):94-101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宁营口海蜇成体的部分16S基因序列578bp、部分COI基因序列633bp,以及黄海海域沙海蜇成体部分COI基因序列645bp、部分16S基因序列479bp.结果表明,海蜇个体间的16S序列只有一个变异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COI序列共有4个变异位点,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沙海蜇个体间的COI序列碱基组成完全一致,16S序列碱基组成也完全一致.从辽宁盘锦和山东胶州所取的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的测序结果显示,COI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5%-0.6%,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8.9%-19.4%;16S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0%-0.2%,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3.1%-13.3%.以上结果表明,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都为海蜇而非沙海蜇.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其它水母类COI基因同源序列信息,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轮环水母亚目(Kolpophorae)和指环水母亚目(Daktyliophorae)以及有肩板族(Scapulatae)和无肩板族(Inscapulatae)的分类划分,与传统分类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在黄海海域采集的沙海蜇和在日本采集的越前水母的差异只处于种内水平,两者应为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