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4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测绘学   406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814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涛  余志奇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56-157,160,16
结合湖北省武汉市某市政工程实例,介绍了在城市地下管线测深中的一些新方法,并对探测的结果和精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探测精度的作业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2.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地层岩性与岩溶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钻探资料,系统总结出珠三角地区的岩溶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的岩溶分布可分为3个条带,形成发育分为3个阶段,分别受地质构造、古水文网和地下水控制。岩溶横向发育规律受地质构造和岩石化学性质综合控制,岩石化学性质为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地质构造为地下水提供通道,起主导作用;区内强岩溶发育带集中分布在石炭系的壶天组和石磴子组中,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选址应重点评价。岩溶纵向发育分为4层,最深可达标高400 m以下,其中标高-35~-80 m为岩溶极强发育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尽量避让,而标高-35 m以上和-100 m以下岩溶发育较弱,在适当采取工程措施后,较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94.
玛纳斯河最小生态径流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琪  刘建江  王均  魏萍 《干旱区地理》2005,28(3):292-294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较高,常被称作是开发利用干旱区水资源的成功范例。通过国内外最小生态径流的各种计算方法,如最小连续30d平均流量法、7Q10法、Tennant法、环境功能设定法、水质目标约束法,利用玛纳斯河干流两个参证水文站的径流及水质资料对玛纳斯河最小生态径流进行计算,并对计算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5.
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和驱动力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山前地带引水增加,人工绿洲扩大,生态环境改善,但盐渍化发展;河流中下游水量减少。古代绿洲衰亡。荒漠化扩大,生态环境恶化。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是:“两扩大。四缩小”。即在沙漠与绿洲同时扩大的情况下,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种群减少。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地域分配。同时与气候波动、河流改道、风沙活跃等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6.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shallow water sediments from the Lagoon of Venice (LV) and the Lagoon of Cabras (LC), comparing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ological parameters. The two water bodies are very different in size (LV: 360 km2; LC: 22 km2), and the sediments predominantly consist of silty-clay (LV: Mz ≈ 26 μm; LC: Mz ≈ 6 μm). However,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goons with respect to sand (LV: mean 19%; LC: mean ~ 3%) and clay (LV: mean 20%; LC: mean 45%) contents. The Lagoon of Venice (mean depth ~ 1 m) can be considered a tidal basin, whereas the Lagoon of Cabras (mean depth ~ 2 m) has the character of a coastal lake in which wind is the main hydrodynamic forcing factor. A comparison of sedim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with water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lagoons highlighted some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Grain-size analyses of samples reveal a deficiency of particles around 8 μm in the LC,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ohesive flocs/aggregates and non-cohesive coarser silt particles, while the transition limit in the LV is ~ 20 μm. Thus, particles are cohesive below 8 μm in the LC and below ~ 20 μm in the LV. 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lay/silt ratio, which is much lower in the LV (~ 0.3) than in LC (~ 1), conferring a “silt-dominated network structure” on most of the LV sediments.The hydrographical data used were 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RMSV) and water residence time (WRT), computed under the main forcing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a general correlation between RMSV and sortable silt in the LC, and between RMSV and coarser sediments (63–105 μm) in the LV.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go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WRT and grain size. 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 7 cm s− 1 in the LV and ~ 3 cm s− 1 in the LC) was a greater forcing factor in the LC than in the LV. Conversely, WRT, which is on average ~ 16 days in the LV and ~ 19 days in the LC, has more influence in the LV.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usefulness of comparing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hydrodynamic energies, e.g., tidal and/or wind-driven currents, to elucidate and thereb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the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edi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pproach outlined in this study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universal hydro-sedimen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cheme.  相似文献   
997.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聚煤盆地的生成主要在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陈顺等,1988;范和平,1989;刘晓文等,2005;谢明忠等,1996;张建军,2006)。在中生代之前该区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地盾”构造状态(袁东翔,2006)。早侏罗世晚期地盾开始活化,至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开始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内沉积形成了侏罗系下花园组含煤地层(袁东翔,2006)。笔者通过对该区已知煤炭资源赋存状态,以及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该区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主要生成在由不同方位的古陆或构造带所形成的交角构造区(童玉明,1992);下花园组含煤建造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速率较快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陈忠惠,1988;韩德馨等,1980;李思田等,1988;刘宝珺等,1980);可采煤层主要富集在盆地次边缘以及特定部位和冲积扇远端的扇前三角洲或扇面分流河道之间的相对较稳定的聚煤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煤系及煤层主要保存在后期改造作用较弱和相对稳定或持续缓慢沉降的构造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在这些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聚煤预测区,为该区下一步的预查找煤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8.
矩形网格三点Fermat射线追踪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矩形网格三点Fermat射线追踪法是基于矩形网格三点扰动法的一种提高计算速度的方法.取矩形网格三个点,在Fermat最小旅行时原则下求取扰动中间点的位置,而不象扰动法那样依次扰动.因此,计算速度比扰动法提高2倍多,同时不受扰动摄动量大小选择的困扰.该方法继承了矩形网格三点扰动法的优点,对任意离散的速度场,总能找到最短时间路径,避免了射线盲区和追踪路径并非时间最短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矩形巷道在不同开挖卸荷速率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声发射特性,使用水泥砂浆矩形巷道围岩试件进行快、慢速开挖卸荷试验,得到顶板、隅角、帮部围岩的应变特征和声发射(AE)撞击计数、能量、频谱的演化特点。试验结果表明:(1)快速卸荷,应变释放率高,卸荷后变形不稳定;而慢速卸荷,围岩应力充分调整,有利于应变的充分释放,卸荷后变形相对稳定。(2)矩形巷道的快、慢速卸荷,均以顶板和帮部围岩的径向受拉、隅角围岩的切向受压变形为主;随围岩深度增加,卸荷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3)两种卸荷速率的AE撞击计数和能量演化特征与应变特性形成良好对应,揭示了围岩内部裂隙与损伤随开挖卸荷的发展过程;峰值频率区段变宽和高幅值信号的峰值频率在某一频段增多的现象可看作围岩发生主破裂的前兆信息。(4)快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产生大块剥落现象;而慢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每隔一段距离产生垂直于隅角的贯通裂缝,碎胀现象明显但未脱落;两者的隅角围岩破坏程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000.
陈永青  文畅平  方炫强 《岩土力学》2019,40(9):3515-3523
以描述生物酶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研究目的,提出基于生物酶掺量的修正殷宗泽模型。开展了一系列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对不同生物酶掺量下改良膨胀土的弹性形变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生物酶掺量与剪切压缩、剪切膨胀相关的屈服面形状的演化规律,以及与破坏线方程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物酶掺量对殷宗泽模型的参数影响规律。引入生物酶掺量作为修正殷宗泽模型的修正因子,最终对殷宗泽模型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酶能有效地提高改良膨胀土的力学性能,修正殷宗泽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生物酶改良膨胀土的土体本构关系。对比修正殷宗泽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两者具有很高的吻合度,且修正殷宗泽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与殷宗泽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