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68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可提取性磷脂表征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物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GC-MS技术,分析了深圳大亚湾大鹏澳及厦门岛南岸海域沿岸几个站位沉积物中可提一磷脂酯结合态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成份;同时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计数法测定了这些的中细菌的丰度、重担一。结果表明,在这些沉积物中细菌的生物量与磷脂酯结合态脂肪酸的组份的含量有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环境生态研究中,可提取性磷脂作为海洋和河口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83.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共19个湖泊为研究对象,采集沉积物和水体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分析,解析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共发生网络模式、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Faith’s系统发育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水体细菌群落。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的优势门均为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45.33%和41.77%),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海拔和纬度分别是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均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模式,而沉积物细菌比水体细菌群落在空间上的周转率小。采样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高于水体细菌。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的平均归一化随机率值分别为0.24和0.72,表明确定性过程在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水...  相似文献   
84.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MS2三种质谱鉴定模式,整合多种数据采集挖掘策略,通过研究多种AZAs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特征碎片离子丰度,实现AZAs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筛查检测和精准鉴别。结果表明:PRM模式能有效排除AZAs同分异构体的干扰,获得更高的专属性,适用于目标代谢物筛查;应用Full MS/dd MS2和PRM结合的方式,根据AZAs裂解途径及多种AZAs代谢产物裂解规律,在贝类中共鉴别出20种AZAs系列化合物,其中包括初步推测了3种新型AZAs代谢产物的结构。应用本方法还发现AZA9、AZA10、AZA19等代谢物均随代谢过程持续升高,是AZA2在贝类代谢过程中的末端产物。该方法能够为复杂基质中的AZAs系列毒素及其衍生常规检测与精准鉴别提供参考,可应用于解析AZAs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5.
Totally more than 500 yeast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eawater, sea sediments, mud of sea salterns, marine fish guts and marine algae. The results of routine and molecular biology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how that nine strains among these marine yeasts belong to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although the morphologies of their colonie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marine yeast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indicate that A. pullulan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se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strains include A. pullulans 4#2, A. pullulans N13d, A. pullulans HN3-11, A. pullulans HN2-3, A. pullulans JHSc,A. pullulans HN4.7, A. pullulans HN5.3, A. pullulans HN6.2 and A. pullulans W13a. A. pullulans 4#2 could produce cellulase and single cell protein. A. pullulans N13d could produce protease, lipase, amylase and cellulase. Both A. pullulans HN3-11 and A. pullulans HN2-3 were able to produce protease, lipase and cellulase. A. pullulans JHSc could secrete cellulase and killer toxin. Both A.pullulans HN4.7 and A. pullulans HN5.3 could yield lipase and cellulase. A. pullulans W13a was abl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amylase and cellulase while A. pullulans HN4.7 and A. pullulans N13d could produce siderophores. This means that different A. pullulans strains from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hav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y be applied in many different biotechnologica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86.
海洋卡盾藻的致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卡盾藻 ( Chattonella marina ) 引起的赤潮近年来在中国频繁爆发,对水产养殖业及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海洋卡盾藻产生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游离脂肪酸和活性氧等次生代谢物可能是造成鱼类大范围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海洋卡盾藻赤潮的致毒机制与危害方式提供参考,为正确认识和评价卡盾藻赤潮的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细菌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MJ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4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株属于食碱菌属(Alcanivorax);其余4株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其中1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分离获得的16株细菌中,4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1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H2S反应、吲哚测定反应、M.R和V-P均呈阴性.本研究为深入认识和开发利用深海热液区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鹏  李涛 《海洋科学》2008,32(4):36-39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调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其细菌分成5个类群,变形细菌门(Proteotm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Cytophaga/Flexi-bacteria/Bacteroides,简称CFB)及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分别占总体的34%,38%,18%,4%,6%.其中60%以上的克隆子与硫代谢相关,20%克隆子最相近序列来自于油污染环境,说明硫代谢是该区域物质代谢的重要组成,同时该区域有油气渗透的烃类物质存在并影响着该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89.
对2006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陆坡和深水冷泉活动区获得的两个重力活塞岩心中微生物丰度变化和甲烷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直接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冷泉微生物细胞形态有多种类型,但常见和占优势的是杆状、球状和链状。微生物丰度随不同站位和深度变化于106-105细胞个体/g之间。甲烷浓度高异常站位的微生物丰度大于甲烷浓度低的站位。在同一岩心中,微生物的丰度变化也和甲烷浓度变化相吻合,甲烷浓度高,微生物丰度大,反之亦然。该结果表明了冷泉微生物对沉积物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