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51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人工配合饲料饲育黑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起的养鱼配合饲料具有来源广、成本低、营养全等优点,是现代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为进一步推动黑鲷养殖的发展,作者于1994年4~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海水养殖公司养殖场进行了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黑绸的试验研究。1试验材料和方法1.1配合饲料组成及其加工本试验所用配合饲料系经1993年中间试验后,从两个配方中选出效果较好、适于较大规格鱼生长的一个,其基本组成和价格如表1所示。饲料的加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矿物质经超微粉碎后与麸皮混匀制成矿物质预混料;维生素粉剂直接与麸皮混匀制成维生素预混料;鲜杂鱼用绞…  相似文献   
252.
乌兰布和沙漠沙生灌木饲用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种沙生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饲用营养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乌兰布和沙区12种传统饲料的营养成分作了比较,结果表明:5种沙生灌木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部分指标高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玉米秸和小麦秸,适宜于家畜饲养要求;不同灌木或同一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的季节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规律明显。从营养、产量和采收加工等综合因素考虑,该区灌木饲料采收应在8月下旬进行,该期粗蛋白含量:花棒15.08%、羊柴13.49%、柠条15.99%、梭梭9.10%、沙拐枣10.06%;粗纤维含量:花棒28.69%、羊柴37.94%、柠条34.25%、梭梭24.71%、沙拐枣20.71%;粗脂肪含量:除梭梭外,其他4种灌木均处于生长季含量高值期。5种灌木的钙含量在生长期均递增,磷含量递减,只有羊柴的钙磷比未超过反刍家畜7:1的耐受极限。  相似文献   
253.
以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饲喂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幼鱼56 d,测定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肝脏、肠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77%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8.93%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大于8.93%的实验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低于8.93%组;5.77%、7.71%、8.93%组呈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峰值出现在13.75%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5.77%、7.71%、8.93%组,虽然肝脏也有脂肪空泡存在,但是肝脏、肠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现象;11.89%、13.75%、16.42%组的肝脏、肠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各组间差别明显。由此认为,脂肪水平为8.93%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该脂肪水平下的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代谢最有利,组织结构完整无病变。  相似文献   
254.
高位芽植物     
《地球》2014,(3):63-63
高位芽植物渡过不利生长季节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区的大型草本植物都属此类。根据芽距离地面的高度.又可将其分为大型(30米以上)、中型(8~30米)、小型(2~8米)和矮小型(025~2米)四类。  相似文献   
255.
不同蛋白源铒料对虹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56.
鲍人工配合饲料中应用防腐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鲍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苯甲酸、山梨酸、尼泊金丁酯等防腐剂,在实验室设置的模拟投喂水体中,以饲料中孽生的细菌总数作为饲料在腐败过程中的腐败程度指标,研究了上述3种防腐剂在鲍饵中单独使用、混合使用以及多种添加量水平使用情况下的抑菌防腐效果及其特点。结果表明,鲍饵中添加0.50‰~1.00‰的尼泊金丁酯,在模拟投喂水体中具有非常显著而持久的防腐效果,30℃下72h内的腐败程度仅相当于不添加防腐剂的对照组饲料在16~25h内的腐败程度。还采用简易的投喂对照实验,初步验证了添加0.50‰尼泊金丁酯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对鲍的安全性。作者分析和讨论了以饲料在腐败过程中孽生的细菌总数作为模拟投喂过程中饲料的腐败度指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57.
为探究包膜蛋氨酸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代谢的影响,在蛋氨酸含量占干物质0.54%的基础饲料(G1)中添加包膜蛋氨酸,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分别为干物质的0.54%(G1)、0.72%(G2)、0.93%(G3)、1.07%(G4)和1.33%(G5)。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75±0.01)g的凡纳滨对虾,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42 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分析包膜蛋氨酸对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力及抗氧化力的影响。研究显示,G3组对虾的末均质量和增重率显著高于G1和G5组(P<0.05),且G3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G1组(P<0.05)。G3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1和G5组(P<0.05)。G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1组(P<0.05),G3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G1和G5组(P<0.05),G3、G4和G5组的饲料蛋白质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G1和G2组(P<0.05)。G3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5组(P<0.05),G3组的脂肪酶活...  相似文献   
258.
农牧结合是高寒牧区放牧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具有实现农业和牲畜业可持续生产的重大潜力。然而,目前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分离已经导致集约化农业、草地退化和饲料短缺的问题产生。因此,为探索高山放牧系统中农牧结合的潜力,本研究以中国普兰县为例,基于多数据源,分析了牧草生产潜力和牲畜产量,并从饲草供给角度评估了农牧结合的潜力。结果表明:普兰县可用于人工种草的潜在边际土地约560公顷,基本位于环境条件较好的普兰镇周边。而积温是牧草种植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今后牧草种植应注重品种的抗寒性和生长周期,同时也要注意人工草地建立后的退化和沙化问题。另外,虽然2012–2016年普兰县牲畜数量明显下降,但高寒草地放牧牲畜数量依然高于农牧景观的牲畜放牧数量。该地区目前放牧牲畜数量一般维持在约11万只羊单位,而人工草地和作物秸秆能够提供约1.1万只羊单位的饲料,约占农牧景观中牲畜数量的一半。普兰县农牧结合可以适当补充放牧条件下牲畜饲料的缺额,尤其是在农牧区的普兰镇。本研究结果对未来牧草生产和发展农牧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9.
科尔沁沙地2种优势固沙灌木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现有的灌木生物量模型存在各组分与总量不相容问题,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2种优势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对象,通过对大样本的相关形态指标及生物量实测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和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的计算,建立了2种灌木叶片、新枝、老枝和地上生物量的独立模型及与各组分相容的生物量模型,并通过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系统误差MSEASE)、平均预估误差MPE和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线性加权回归使得两种灌木各组分的独立模型拟合效果优化,而生物量相容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拟合效果不佳,相关评价指标较低。  相似文献   
260.
In common property studies,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major threat for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erception has been true in a few cases. However, the 40-years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settings, reveals that population pressure is not the onl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remote areas, where the local inhabitants highly depend on available natural resources for subsistence livelihood,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sources are kept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regimes. The local inhabitants have established autochthonous institutions, and formu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proper management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a small fodder user community to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For this purpose a micro-leve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in a remote mountain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For this research,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fieldwork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fodder user communities have responded very well to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pressure. To maintain equity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ey have adopted a number of strategie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ownership, and a resource kept under private ownership at the time of low popula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a common property with increase in population. Based on this stud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the local inhabitant have both the capacity and capability to change their behaviour with regard to changing resource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and this situation does not always lead to the tragedy of comm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