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2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养殖疾病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中国台湾地区及世界部分主要海水养殖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对鱼虾贝类的病毒性疾病,细菌怀疾病及其他病症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病原特征,宿主范围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本综述对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和水产病害研究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氨氮胁迫对刺参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处理及病菌感染条件下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处理强度的增加,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溶菌酶(LSZ)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同时感染病菌的情况下,较低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可使SOD、GPx、ALP及LSZ活性上升,但在较高浓度氨氮处理时,酶活性的诱导则受到抑制.说明适宜浓度的氨氮处理可增强刺参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对刺参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和提高刺参抗病力.刺参在感染病原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条件下,3 mg/L、4 mg/L和6 mg/L浓度的氨氮处理第6天,刺参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分别为44.4%、55.6%和72.2%,高于对照组,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够显著降低刺参的免疫力,增加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核糖体RNA转录间区域的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海域 ,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近些年来 ,广泛的半人工采苗 ,人工育苗及苗种转移等养殖活动增加了各种群间的交流 ,从而给各种群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带来一定困难 ;同时 ,近几年来扇贝的养殖业出现了病害流行、养殖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使人们迫切要求进行优质良种的培育 ,而这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求对各种群的遗传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近些年来 ,运用等位基因酶电泳方法开展了栉孔扇贝的遗传变异研究[4],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 ,但由于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15.
初期成活率是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初期虾池环境不良,虾苗会大量死亡。本文探索了优化虾苗投放环境的方法并提出了营养盐的合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虾苗投放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养成期十分重要。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试验面积13000亩,试验时间是1990~1991年,设对照池3000亩,试验对象为养殖的中国对虾。探索适当的肥水方法、监测浮游生物量、水质、虾苗成活率和旬生长速度等,推定提高初期成活率的虾池环境指标。2结果与讨论1990年春,虾苗入地后一个月生长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6.
对虾幼体真菌病和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讨论由链壶菌(Lagenidium sp.)引起的对虾幼体真菌病和聚缩虫(Zoothamnium sp.)引起的纤毛虫病的病原、病理、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试验场地为河北省唐海县一农场育苗室、八农场育苗室及八里滩养殖场育苗室、试验材料为感染了链壶菌病的幼体及附生聚缩虫的幼体.  相似文献   
17.
于1987—1991年,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了中国对虾大面积集约化养殖高产技术研究,内容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近年来由于渤海沿岸工业发展,海上运输频繁,特别是渤海石油的开采,意外的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石油污染及其防治成了急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石油入海后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它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和潮汐等的作用,有的组份挥发掉,有的组份被微生物降解,有的组份沉降到海底。而石油微生物对溶于水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每年大约有一千万吨石油及其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海洋,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近20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石油污染的防治进行了种种研究,特别是石油的微生物降解更被确认为消除海上油污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10—11月和1978年9—10月,在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26°00'—34°00'N,124°00'—129°00'E,水深39—1550m)进行底栖生物定量调查,全海区共布设定量采泥307站,获得底栖生物定量标本1200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低,总生物量平均为11.5g/m2,栖息密度为30个/m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5.4g/m2),依次为软体动物(2.6g/m2),多毛类(1.7g/m2),甲壳动物(0.5g/m2),生物量分布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以水深50—100m为最高,生物量以粉砂底质最高(14.3g/m2),中细砂和细砂底质较接近(10g/m2左右),软泥底质最低,仅4.0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