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东昆仑造山带的纳赤台群和万宝沟群为沉积-构造混杂堆积,2个群可分为基质系统和外来系统截然不同的2部分。除了古生物的差别外,从所做地球化学分析来看,两系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和Si同位素等分析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沉积环境。基质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半深水—深水的外陆棚—斜坡相沉积环境,而外来系统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浅水台地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2.
新疆塔西南区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界线的地球化学异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的界线粘土层发现于依格孜牙组和吐依洛克组之间。这一层具有相当复杂的元素组合 ,存在诸多元素异常。它不仅是一条生物界线 ,而且是一条地球化学界线。这一异常事件层代表了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的突变事件 ,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和等时性 ,因而具有自然界线性质。  相似文献   
33.
阿克苏地区地处塔里木克拉通西北部的盆-山结合部位,新元古代地层齐全且发育前寒武纪蓝片岩,保留了新元古代从洋壳俯冲汇聚到陆壳拉张伸展过程的记录,是近年塔里木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地区。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构造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由此也制约着对塔里木克拉通初期裂谷发育演化的认识。本文综合地层学、沉积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展布及垂向发育特征,将多处实测剖面与钻井-地震剖面结合,构建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序列及空间对比格架。明确了由裂陷控制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南华纪巧恩布拉克组先后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冰川亚相(冰碛岩)及深水陆棚相;尤尔美那克组,早期以陆上-冰川沉积为主,晚期以冲积扇沉积为主;震旦纪苏盖特布拉克组由冲积扇过渡到辫状河三角洲和潮坪相;奇格布拉克组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通过盆-山构造结合沉积序列分析,确定新元古代经历了三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局限深裂谷发育阶段(南华纪),充填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深水陆棚相沉积,其中发育两期不同环境的冰川沉积;(2)裂谷扩张期(震旦纪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潮坪相沉积;(3)坳陷发育期(震旦纪晚期),广盆浅海环境,发育碳酸盐岩台地。  相似文献   
34.
本文记述了新近发现的保存较好、具甲胄确切证据的奥陶纪鱼形动物化石。该化石采自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县一间房地区依朗里克塔格山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滨-浅海紫红色砂屑灰岩中。对所发现的鱼形动物新属新种——优雅郝氏鱼(Haoina elegantia gen.et sp.nov.)进行了生物学系统描述。郝氏鱼是我国奥陶纪已知保存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新科——郝氏鱼科(Haoinaspididae fam.nov.)的科型属。并依据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建立新目——郝氏鱼目(Haoinaspidiformes ord.nov.),置于无颌超纲甲胄鱼纲之下。依据牙形石化石带的时代分布,恰尔巴克组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即桑比期。新发现的鱼形动物化石包括一个较完整的背侧甲片,化石表面覆盖具有特征纹饰的外骨骼甲胄,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松果区位于头甲中前部;有宽大而深陷的背侧位眶凹,位于松果体稍前的两侧,瘤突组成的嵴在凹壁呈同心圆排列,眶凹呈喇叭状开口。感觉沟系统发育,具眶上感觉沟、主侧线感觉沟和嵴间感觉沟,显示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管孔系统结构。根据与其他地区鱼形动物的对比和生物特征,建立了具有古特提斯特色的新的鱼形动物古地理分区——奥陶纪郝氏鱼类-巴楚鱼类古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区系。这一化石是我国乃至亚洲目前已知发现最早具外骨骼确凿证据的鱼形动物。  相似文献   
35.
王思恩  叶留生  郭宪璞 《地质通报》2011,30(203):410-417
自三叠纪以来,天山造山带在南—北向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山间盆地,例如吐鲁番-哈密盆地、库米什盆地等。在这些盆地中广泛发育了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特别是侏罗纪的沉积。侏罗系除上统为红层外,主要由暗色岩石组成。这些暗色岩石包括灰色、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和煤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对沉积和植物、孢粉化石等材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天山区为低山—丘陵面貌和湿润的古气候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煤的聚集和暗色泥岩的沉积。  相似文献   
36.
王士涛  郭宪璞 《地质通报》2011,30(7):1166-1169
2011年5~6月在新疆巴楚县一间房地区南1沟剖面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首次发现百余件古鱼类化石。根据头甲具有一对眶孔和骨甲具有骨质层结构,将它们确定为无颌纲,并建立了新亚纲1个,新目2个,新科2个,新属新种各4个。鱼类化石赋存于熊剑飞等(2006)在该剖面所作的牙形石Baltoniodus alobatus带中,时代属于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早期。根据外部形态特征将这一古鱼类化石群命名为秀丽巴楚鱼-宽吻古盔甲鱼(Bachuiaspis elegans-Palaeogaleaspis platyrostrastus Fauna)动物群。该化石动物群是中国脊椎动物生物证据确凿的记录,也是世界上晚奥陶世早期中国所特有的脊椎动物群。这批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不仅在古鱼类发生和演化史上,而且在古脊椎动物地理分区和古构造分区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7.
郭宪璞  彭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7):377-383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诈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论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古新统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宪璞 《地质论评》1994,40(4):322-329
塔里木盆地古部海相古新统原来由陈尔塔什组和齐姆根两个组构成,根据在陈尔塔什组下伏地层-吐依洛克组发的有孔虫组合和介形虫的时代,本文将该组厘定为古新统Danian阶而非上白垩统,本文从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古气候学和地球化学五个方面确定了古新统的底界;提出了古新统划分新方案,即自下而上包括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和刘姆根组三个组;划分出古新统五个有孔虫组合,其中两个为新建;文中还描  相似文献   
39.
自三叠纪以来,天山造山带在南一北向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山问盆地,例如吐鲁番-哈密盆地、库米什盆地等.在这些盆地中广泛发育了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特别是侏罗纪的沉积.侏罗系除上统为红层外,主要由暗色岩石组成.这些暗色岩石包括灰色、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和煤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对沉积和植物、孢粉化石等材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天山区为低山一丘陵面貌和湿润的古气候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煤的聚集和暗色泥岩的沉积.  相似文献   
40.
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包括卡尼阶马鞍塘组、诺利阶小塘子组与瑞替阶须家河组。通过野外研究在小塘子组与须家河组的多个层位中首次识别出丰富的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包括液化变形(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劈、液化均一层等);塑性变形(卷曲变形,软布丁)以及与重力作用相关的负载、球-枕、枕状层上述软沉积物变形是龙门山地区晚三叠世构造运动的响应,它们是印支期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板块裂开、碰撞逆冲走滑伴生的地震事件的记录。通过古地震事件与沉积事件结合分析,提出龙门山地区印支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为:晚三叠世中期(印支构造期中期)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板块开始裂开,古断裂走向近NS,断裂活动产生的地震于小塘子组浅海沉积中触发一系列软沉积物变形;晚三叠世晚期(印支构造期晚期)松潘-甘孜地体与上扬子板块发生陆内俯冲,地震诱发须家河组湖相沉积物变形;晚三叠世末期(印支构造期末期)松潘-甘孜地体左旋走滑逆冲于上扬子板块之上,形成松潘-甘孜山与川西前陆盆地,二者边界即现今的汶川-茂县断裂,印支期的造陆与造山伴随古地震发生。依据已识别的软沉积物液化变形位置与汶茂断裂的距离,估算出诺利阶小塘子组古地震震级约为Ms7.2;目前小塘子组液化变形记录远非距汶茂断裂最远的液化点,因而实际的古地震震级远远大于Ms7.2,应存在更强的地震事件。龙门山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如2008,5,12汶川大地震Ms8)实际上于晚三叠世期间早已频繁发生,现今龙门山的活动地震带是中生代古地震带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