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统计1990-2012年仙游县霜天气的环流形势,分析2006-2012年仙游县霜个例的气象要素——地面温度、风、云量、相对湿度.结果发现:①500 hPa的槽后西北气流型、经向槽或横槽型、长波槽型为霜天气的优势型;②仙游县平流辐射霜从风向转偏西的22时开始孕育,地面温度出现最低的06-07时生成,日出后风向转偏东的09时迅速消融;③云量、风、相对湿度、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对霜的观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冬季,当500 hPa环流出现有利霜形成的形势;夜晨天气晴好、2 min风速为0.6 ~2.0 m/s且风向偏西、相对湿度在50% ~ 80%之间、地面温度趋4℃或更低的条件下,霜极易在06-07时生成.日出之前,要全面巡视观测场及周边的草、近地物体,做好霜的观测.  相似文献   
62.
脊尾白虾的行为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密度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摄食、相残、运动、蜕皮、间隔、攻击和防御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脊尾白虾摄食行为活跃,运动行为多样,在饥饿或个体较大差异条件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残行为,蜕皮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常经数天多次蜕皮行为特征后才能将旧壳蜕下,间隔行为不明显,攻击频率不高。另外,通过设置不同投喂组和投喂间隔时间观察比较了索饵率和相残率,结果表明,索饵率在第8小时已基本达到最高,相残率随投喂间隔时间的延长和空间密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63.
富有机质泥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阐明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阐明页岩油气的赋存机理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实际研究中常将二者结合使用。有机质含量(TOC)、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母质来源、矿物组成及构造变形作用等因素对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有重要影响。有机质母质来源决定了纳米有机质孔的发育潜能,TOC和矿物组成控制了孔隙的发育类型,而热演化程度决定了孔隙的演化行为,构造变形作用对于纳米孔有后期改造作用。生排烃热模拟实验由于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条件,在泥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要注意与实际地质条件相匹配。目前,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受控于有机质母质来源,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演化模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分别研究。在未来工作中,TOC对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有机质孔开始形成的成熟度以及高演化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3%)孔隙的演化行为及机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扫描电镜下识别有机质显微组成的方法亟需建立,同时还要规范行业术语的应用,以减少学科研究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64.
滇中老街子铅-银矿床位于楚雄盆地中部,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带南段,是与富碱火山-岩浆热液密切相关的典型矿床。近年来,矿床深部(2073m中段)新揭露出铁氧化物,显微镜下呈亮白色、蓝灰色,针状、放射状、板状构造。通过X射线微区衍射及电子探针分析,确认其为镜铁矿,产出方式有两种:①呈密集星点状,平行岩脉具定向排列,充填于灰紫色黑云母正长斑岩脉长石溶蚀孔洞中;②呈斑点状,分布于岩脉东侧肉红色正长斑岩中,沿岩石裂隙矿化增强。岩脉两侧金属矿物组合差异(方铅矿+黄铁矿+铜氧化物→黄铁矿+铜氧化物+镜铁矿)及正长斑岩颜色差异(灰白→肉红色),与岩脉的侵位密切相关,是构造-岩浆(流体)-蚀变耦合作用的结果。与白马苴金(铜)矿床中镜铁矿对比研究,认为老街子矿床深部镜铁矿对金矿化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相对于星点状、斑点状镜铁矿,呈脉状、网脉状及岩脉内镜铁矿的V2O5、Ti O2含量更高,指示老街子矿床2073m以深可能存在更具规模的脉状镜铁矿。镜铁矿出露位置Cu含量显著增高,局部超过工业品位,达2. 05%,并出现Mo异常(最高含量达0. 11%)、Au异常(最高含量达0. 585g/t),呈现出浅部Pb-Ag矿化和深部Cu-Mo-Au矿化的结构特征,指示深部有斑岩型铜、钼、金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5.
基于贵州1961—2019年81个站点逐日20—20时、20—次日08时降水数据,分析贵州省59 a的夜间降水、夜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地域变化M-K趋势,总结近4a夜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现状。结果显示:①贵州省夜雨和夜间暴雨现象显著。夜雨率均值高达62%,5—9月夜间暴雨集中,约占全年的84%,6月为高发期。省西南部降水总量高,夜雨比例高,夜间暴雨比重高,是防灾减灾预警服务中的重点关注区域。②近59 a全省整体上夜间降水量减少,但夜间暴雨出现愈加频繁。未来需多关注遵义(道真、桐梓、湄潭)、黔东南和毕节中、西部地区逐渐增加的夜间降水,增强夜间暴雨监测及服务能力。③贵州省暴雨预警信号发布集中在21时—次日04时,22时发布量最大,致灾严重的大暴雨预警(红色级别)信号82%以上出现在夜间(20—次日08时),服务压力很大,完善预警发布机制有利于推进预警信号服务。因此,较之白天,需更加重视贵州山区的夜间暴雨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66.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不同构造带代表性原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C-TC-IRMS技术对原油中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进行测定。利用样品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可溶有机质的δ13C分布在-36‰~-25‰,δD分布在-180‰~-110‰。对比发现,不同构造带原油中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以-30‰(δ13C)和 -140‰(δD)作为分界,结合同位素曲线的分布型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布模式判识生烃母质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7.
尽管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但全球碳源与碳汇相抵后还存在遗失碳汇(missing sink).一般认为遗失碳汇主要为地质碳汇.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地质碳汇,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伴随着HCO3-、Ca2+、Mg2+等离子进入水中.由于水中的Ca2+、Mg2+比HCO3-稳定,故探讨Ca2+、Mg2+与HCO3-的关系,可以间接得到影响碳汇的各种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岩溶区3种岩性5个监测点的Ca2+、Mg2+与HCO3-数据建立关系模型发现:(1)灰岩地区Ca2+可以与HCO3-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型,相关性较好,而白云岩区Ca2+、Mg2+与HCO3-的相关关系比Ca2+与HCO3-的相关关系好;总之,在岩溶动力系统下,Ca2+、Mg2+全面考虑可更好指示碳汇的去向;(2)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以间接说明碳汇主要影响因子;由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得岩溶区地表明流段,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碳汇主要影响因子,而地下河或泉水出口处,地质作用、CO2分压可能是碳汇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碳汇主要影响因素,为潮田河流域碳汇研究区域划分以及准确计算地质碳汇提供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68.
延长组(群)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内中-晚三叠世形成的一套河-湖相岩石地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地层之一.对延长组的研究已有近百年,但很多学者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至今仍存在意见分歧,有的称其为延长组,有的称其为延长群.追溯延长组的诞生历史,研究其历史沿革之经过,并根据现如今业内权威部门及其相关著作的观点,该套地层应称之为延长群,延长群可划分为四个岩性组,分别为:瓦窑堡组、永坪组、胡家村组和铜川组,在此基础上可将延长群做二级和三级划分,建议在区域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生产中均采用延长群这一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 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 N值则介于5.40% ~ 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相似文献   
70.
利用JL-3600t压机实验研究了800MPa、不同温度条件下泥质岩部分熔融过程,利用EMPA和LA-ICPMS分别测定了熔体相和残留相中主要化学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包括REE)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泥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25%)形成的熔体中REE含量分布于308.8-3565μg/g较大范围内,显示较大的不均匀性,其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显示弱的M型REE“四分组效应”,而残留相矿物石榴子石中REE含量变化于167.5—1008μg/g范围,也显示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其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显示明显的W型REE“四分组效应”,尤以第一段La-Nd最为显著;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30%),其形成的熔体中REE集中在523.2—1130μg/g范围,残留相石榴子石中BEE集中在288.6—512.7μg/g范围,均显示相对均匀;熔体相和残留相石榴子石矿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不发育REE“四分组效应”。实验前后Cl质量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实验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岩浆挥发分相。上述特征表明S型花岗岩中的REE“四分组效应”现象很可能与泥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具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