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尤永隆  钟秀容等 《热带海洋学报》2002,21(1):70-75,T001,T002
研究了卵胎生硬盘鱼褐草YouSebastiscus marmoratus精子发生的过程。褐菖You的精子发生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等阶段,最终形成精子。在初级精原细胞和次数精原细胞阶段,细胞核中释放出拟染色体。拟染色体分布于精原细胞和前期I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在前期I以后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中,拟染色体已消失。在初级精母细胞阶段,前期I至末期I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在前期I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并形成联会复合体;在粗线期,联会复合体完成形成;在双线期,联会复合体开始解体。  相似文献   

2.
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1989-1994年每年4-5月,在福建省漳浦县海区采集长毛对虾,以雄虾精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的精子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可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精原细胞染色质呈团块状分布在核内膜,孢质电子密度低,呈嗜酸性,细胞紧密排列在一起;初级精母细胞核糖体密度高,胞质呈现嗜酸性;次级精母细胞经历减数分裂变化;精子在细胞变态过  相似文献   

3.
黑鱾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对黑鱾Girella leonina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细胞以及精子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黑鱾的精子发生过程主要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6个阶段.由精子细胞形成成熟精子还需经过前、中、后期的一系列变态过程.2)各阶段生精细胞以初级精原细胞体积最大,大小约为10.00μm×6.40μm,核大小约为8.801μm×5.80μm,而精子细胞体积最小,大小约为3.20μm×2.60μm,核约为2.80μm×2.50μm;随着生精细胞不断分裂和成熟,细胞的体积逐渐减小,核的位置、核仁、线粒体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核内染色质趋于浓缩,电子密度增加,染色程度也逐步加深.3)线粒体是各期细胞内的最主要细胞器之一,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它的数量逐渐减少,至成熟精子形成时,核内仅存4个线粒体,但体积却不断增加,内嵴变得长而明显.4)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精子特点相似,黑纪的成熟精子不具顶体,核后窝深,精子的鞭毛细长,两旁具侧鳍.尾部为典型的"9+2"型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3种鲈形目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及平鲷Rhabdosargus sarba(Forskal)精子发生早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及次级精母细胞的超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3种鱼生精细胞形态结构及代谢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核的变化、线粒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化及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行为变化。3种鱼核的变化基本一致:细胞核由近圆形或椭圆形转变为多角形;核质逐渐浓缩;核仁从明显结构至完全消失。褐菖鲉精原细胞时期线粒体分布较多,并出现拟染色质与线粒体相粘附;而平鲷与黑鲷精原细胞时期的线粒体分布较少,无拟染色质。3种鱼高尔基体与溶酶体的变化也有相似性。黑鲷的初级精母细胞中还观察到典型的环层状的髓样小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子发生的过程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凡纳滨对虾精巢为指状,分16叶.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时期.染色质经历了从以异染色质为主变为高度凝聚状态,再经解聚为弥散絮状的变化过程.核膜由完整转变为不完整.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仅见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器的参与,未见有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的出现.顶体由内质网囊泡团和线粒体囊泡共同转变而来.精子的棘突以及亚顶体区需在输精管的中后端形成,而非在精巢中形成.纳精囊内精子比储精囊内精子的棘突细长.  相似文献   

6.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秀丽白虾精子发生过程中早期生精细胞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精原细胞可分为原始型和发育型两种。原始型精原细胞体积较小,形状不规则,整个细胞呈现极高的电子密度,胞质中线粒体多。早期发育型精原细胞度过非繁殖期后开始生长,内质网、线粒体增多。初级精母细胞胞质中细胞器结构典型,数量达到最多。次级精母细胞期,线粒体开始解体并相互融合;高尔基体、内质网形态不典型,胞质中充满了不规则的囊泡。  相似文献   

7.
鲻鱼精子发生和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鲻鱼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鲻鱼早期精巢有两种类型的精原细胞,即A型和B型,在B型精原细胞可见核旁有类核周体(nuage),可视为精原细胞向初级精母细胞发育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早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可见,精子细胞之间存在着间桥联系.鲻鱼成熟精子的特点是细胞核呈马蹄形,核凹较浅,核前端无顶体,核内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膜与质膜之间有较大的空隙.中段较短,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互相垂直.精子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双联微管结构,两侧有侧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孕激素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原细胞增殖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以6~22月龄的大菱鲆精巢为材料,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定量amh、sycp3基因确定精原细胞增殖期和减数分裂期的大菱鲆精巢发育过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6~22月龄雄性大菱鲆血清中的孕酮(P4)和17α,20β,双羟孕酮(DHP)含量变化,利用q 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孕酮核受体(pgr)和膜受体(m PRα)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孕激素在精原细胞增殖期高表达,开始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时降低,在精子细胞数量增加时表达量再次升高,在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时降低。pgr在减数分裂初期定位于精巢中的sertoli细胞,在精原细胞增殖至减数分裂期表达量逐渐增加,出现精子后显著降低;m PRα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初级精母细胞增加时表达量都很低,在精子细胞不断增加时显著增加。推测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阶段孕激素可能主要通过调节pgr的表达量来促进精巢发育,而在减数分裂II期pgr和m PRα都发挥作用,在精子细胞变态成熟时,主要是m PRα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鲻鱼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君卓  翁幼竹  方永强  洪万树 《台湾海峡》2001,20(1):57-60,T002
本文报道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鲻鱼的精巢结构和精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鲻鱼精巢属于叶状结构。根据精子发生的特点,分为5个时期: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和精子成熟期。依雄性鲻鱼精子发育和成熟的季节来看,厦门鲻鱼繁殖季节为每年11-12月,系一次性排精类型。文中详细描述各级生精细胞的特征,并讨论了Sertoli细胞在精子发生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的精巢和卵巢,并对精、卵巢进行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的精精巢由1对很细的管状结构组成,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等期,精子圆球形,无鞭毛。卵巢分左、右两叶,对称且相互粘连。卵细胞为多黄卵,卵母细胞发育分为未发育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期和成熟期4期;在卵黄形成前期形成大的生发泡。卵巢发育期、发育早期、  相似文献   

11.
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 Schmitt)配子发生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kempi的精巢和卵巢 ,并对精、卵巢进行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 :黑斑口虾蛄的精巢由 1对很细的管状结构组成 ,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等期 ,精子圆球形 ,无鞭毛。卵巢分左、右两叶 ,对称且相互粘连。卵细胞为多黄卵 ,卵母细胞发育分为未发育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期和成熟期 4期 ;在卵黄形成前期形成大的生发泡。卵巢发育分为未发育期、发育早期、发育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产卵后期 6期。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我国海域耳鲍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耳鲍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分化早期精细胞染色质凝聚成团块状,多数贴附于核膜内面,胞质中出现前顶体颗粒。分化中期精细胞染色质继续凝聚成较大的团块,线粒体在核的一端融合,形成数量少、体积大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形成圆形外膜明显的前顶体。分化后期精核由近圆形变成长桶状,核内染色质凝聚并均质化,前顶体泡化发育成顶体,鞭毛形成,精细胞分化成精子。成熟精子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鲹早期卵子发生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卵形鲳鲹早期卵子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1~2龄鱼卵巢中卵原细胞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的结构特点,3~4龄鱼才开始进入小生长期,文中讨论了此鱼性腺成熟的年龄以及如何加速性腺发育,为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生态学及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培育条件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雌雄异体,非成熟季节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性成熟时,雌(异沙蚕体)灰绿色,雄(异沙蚕体)红白色.生殖细胞起源于体腔膜上皮,不久就释放到体腔中,在体腔内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http://ebook/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index.htm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群和精原细胞群,体腔中充满了外形不规则或近圆形的滋养细胞,细胞内可见嗜伊红颗粒,滋养细胞之间可见发达的微血管.卵原细胞群不断增殖发育,至初级卵母细胞后游离至体腔中继续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精原细胞群形成精子合胞体(syncytium),各级精母细胞在合胞体内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精子时才分散游离.水温18℃以上,多齿围沙蚕的生长体经培育才可能形成异沙蚕体.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后,再提高温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异沙蚕体形成.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胚胎发育过程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游毛幼虫期等阶段,在水温25℃、盐度30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3刚节幼虫约需65 h.3刚节游毛幼虫至10刚节幼体约需28 d.  相似文献   

15.
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具有独特的雄性育儿繁殖方式, 其卵巢和精巢结构也极其独特。本研究系统阐明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的性腺及生殖细胞的发育特征, 根据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 将线纹海马的精巢和卵巢发育过程均分为6个时期。其中, 卵巢发育方式为不同步成熟型, Ⅰ期卵巢只包含第Ⅰ时相卵母细胞, 包括卵原细胞和早期初级卵母细胞(d<20μm); Ⅱ期卵巢开始出现第Ⅱ时相卵母细胞(d=20~140μm); Ⅲ期卵巢卵母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体积增大, 并开始出现第Ⅲ时相卵母细胞(d=140~260μm), 此时细胞内开始出现皮质小泡、卵黄颗粒和卵黄膜; Ⅳ期卵巢开始出现第 Ⅳ时相卵母细胞(d=260~1100μm), 卵黄颗粒充满整个细胞质, 形成过渡期的卵黄球; Ⅴ期卵巢出现大量第Ⅴ时相成熟卵母细胞(d=1100~2000μm), 细胞内形成流动性卵黄囊; Ⅵ期卵巢为排卵不久后的卵巢, 卵母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线纹海马精巢属于非限制型小叶精巢, Ⅰ期精巢主要含精原细胞, 核大, 含一到多个核仁; Ⅱ期精巢开始形成精小囊, 囊内出现初级精母细胞; Ⅲ期精巢呈乳白色, 开始出现次级精母细胞; Ⅳ期精巢体积较 Ⅲ期时显著增大, 开始出现精子细胞, 并逐渐移向中央生精腔; Ⅴ期精巢内含大量的成熟精子, 随时准备释放。精子释放后精巢进入Ⅵ期, 残留少量精细胞在生精腔中。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 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的信号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卵黄囊中呈阳性, 且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而增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海马属鱼类雄性繁殖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与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的杂交品种——扇贝"渤海红"的性腺组织结构和生殖细胞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扇贝"渤海红"大多为雌雄同体,但也存在雄性不育现象。性腺包括生殖滤泡、生殖小管和生殖输送管三个部分,滤泡是生殖细胞产生的主要场所。扇贝"渤海红"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过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五个阶段;雌性生殖细胞发生经过卵原细胞、小生长期卵母细胞、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