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以南海—北印度洋为纽带,开启了人类合作、互助、共赢的新篇章。在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的困境下,海洋资源必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文章探析了"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的分布特征,为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参考,助力我国引领国际海洋开发建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重要航线、节点及港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文章对"海上丝路"涉及的重要航线、节点及港口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商业价值、人文背景等进行梳理。重要航线、节点及港口的使用与管理作为"海上丝路"建设的基础要素,是与造船能力并列的核心资源,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构成"海上丝路"健康运营的完整体系。与沿"海上丝路"国家稳步推进航线、节点及港口的管理、开发与维护,打造坚实的战略支撑点、现代之"海上驿站",是成功实现我国资源多样化、产业走出去、贸易全球化的最佳路径之一,以此为契机,融入现有国际海洋法公约并在践行过程中制定利我的海上政策体制,助力"海之梦"、"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理论支撑,目前国内外尚无专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综合应用系统,而远洋航海、战略支撑点建设、海洋工程设计、海洋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等对这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文章首先探析"海上丝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规划构建涵盖海洋环境、资源、人文、地理、经济、法律案例的综合性"海上丝路"大数据,为国内和国际同行的"海上丝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进一步以海洋大数据为支撑,融入团队前期系列研究成果,规划构建贴近实用、查询便捷、理论体系完善的"海上丝路"综合应用平台,增强我国的海洋建设能力、海权维护能力、对南海局势的掌控能力,落实国家战略,切实呼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求,为迈向深蓝提供科技支撑、辅助决策,助力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4.
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通过商业贸易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历史上,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其核心内涵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海上丝路",法律护航必不可少。截然异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主权国家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并得到整个国际社会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实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必然离不开对国际法的讨论与检索。文章从《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等出发,讨论了在我国所属南海海域展开海洋开发建设以及"海上丝路"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探析了"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运用的优势,旨在为"海上丝路"建设的法律保驾护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国内外首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波浪能资源大数据框架,主要包括波浪能气候背景特征、波浪能等级区划、波浪能短期预报、涌浪能特征、资源长期变化趋势和资源中长期预测6大模块;按照三维网格和时间序列实现波浪能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和全息化存储,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实现四维可视化。研究成果可广泛运用于海上风能和海流能等海洋新能源的大数据建设,为国家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决策人员、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能源开发。  相似文献   

6.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2017,39(11):37-48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 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海洋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它给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物和巨大储量的各种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最为经济、便利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它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场所。因此,科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4,(12):76-77
<正>11月7日,由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在厦门圆满落幕。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自2008年起共同主办了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到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本届竞赛围绕"扬帆海上丝路,见证蓝色辉煌"的主题展开,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海洋水产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海洋的世纪,关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缓解陆域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存空间等方面的危机。然而,海洋虽作为蕴藏有巨大资源财富的“聚宝盆”,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诸如海上石油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海洋系统及其环境要素(尤其是海表温度等)受到局地和其他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率的交互影响,加之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海洋变化、变率及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强,因而分析其间的净相关性是研究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机制机理和预测预报的重要前提。文章选取主要的海洋、大气变率和遥相关型,在一定程度滤除干扰信号后,分析探讨各气候变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海区(简称丝路海区)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相关性特征和差异。通过分析可为我国有关气候变化下区域海洋环境响应、预报减灾研究和决策以及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新的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陆地上资源的日渐枯竭使人类的眼光转向了大海。然而,开发海洋,需要适当的条件和环境,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拥有能源和淡水,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目前,海底采矿、海上石油勘探等生产活动以及海岛守卫等所需的柴油和淡水都是靠船舶运输来维持的,而周围海洋丰富的波浪能和海水资源却未能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远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远洋航运业5个方面概述我国海洋产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和现状,提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海洋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和方式,其中合作重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矿业,合作方式包括以服务贸易为导向、以资源利用为重点和以产能合作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即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和支点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的海外布局以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海外企业支持政策,助力我国海洋产业顺利走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风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我国泉州为起点,主要涉及海域为南海—北印度洋,惠及沿线多国。深入研究该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有利于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决策。文章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1979—2014年、逐6h的海表风场资料、阵风资料,系统性、精细化地统计,分析了该海域的风候(风场气候态)特征,主要包括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强)风向频率、大风和阵风频率、阵风系数、海表风速的长期变化趋势等。期望可以为航海、海洋工程、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给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安全、无污染、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等诸多优点使得波浪能资源成为时代的宠儿。高效展开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将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波浪能资源的不稳定性、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也增加了其开发难度。资源开发,评估先行。文章首先分析了波浪能资源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国内外波浪能资源评估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中国近海的波浪能资源评估现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波浪能资源评估的焦点,期望可以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开发工作提供参考,缓解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提高边远海岛的生存能力,为南海岛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进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不仅决定着工程及人员的安全,也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经济收益。由此,在海上丝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海洋环境对经济建设、岛礁建设和战略通道安全的影响,以达到更好更快地建设海上丝路。文章利用ERA-interim阵风资料、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采用Gumbel曲线法推算了海上丝路0.25°×0.25°逐网格点上的50年一遇极值风速、极值波高。另外,还计算了某边远海岛的1年一遇、2年一遇、10年一遇……1 000年一遇的极值风速、极值波高。期望可以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27-1131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西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时进行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它是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海洋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在生物、能源、水、金属等资源供给和促进全球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新领域。因此有人曾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目前,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沿海国家尤其是海洋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一、资源和海洋功能利用的关系行将到来的21世纪乃是海洋世纪。与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水产业和盐业)不同,新海洋产业乃是以海上油气开采为龙头的一系列产业的总称。除了依靠海洋捕捞和养殖获得大量蛋白质,以弥补粮食的缺乏之外,新海洋产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能源和矿产,因而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引入了新观念,海洋对于人类则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吸引力,这正是二次大战后,临海诸国的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调查研究,不遗余力宣传海洋意识,政府首脑亲自过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和宝贵财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稳定海洋安全关系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