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东方对虾的脑神经节由两对神经节合并组成,由它发出二对触角脑神经,一对视神经和一对皮肤神经。 2、东方对虾的食道下神经节由五对神经节合并组成,由它发出五对附肢神经。 3、东方对虾的腹神经链共有十一对神经节,其中除第五对由两对神经节合并组成并发出两对附肢神经外,余者各自发出一对附肢神经。 4、东方对虾的胸动脉孔位于腹神经链的第四与第五对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干上。 5、三疣梭子蟹脑神经节结构与东方对虾相似。 6、三疣梭子蟹的胸神经团由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的所有神经节合并组成,所有口部、胸部、及腹部附肢神经,均由它发出。 7、十足目动物腹神经链的演化,表现在神经节的不断合并上。其趋向是:首先胸部神经节逐渐与食道下神经节合并,形成胸神经团,其次腹部神经节逐渐前移并与胸神经团合并,最后食道下神经节与腹神经链所有神经节合并,形成完整神经团。  相似文献   

2.
1、东方对虾的脑神经节由两对神经节合并组成,由它发出二对触角脑神经,一对视神经和一对皮肤神经。2、东方对虾的食道下神经节由五对神经节合并组成,由它发出五对附肢神经。3、东方对虾的腹神经链共有十一对神经节,其中除第五对由两对神经节合并组成并发出两对附肢神经外,余者各自发出一对附肢神经。4、东方对虾的胸动脉孔位手腹神经链的第四与第五对神经节之间的神经干上.5、三疣梭子蟹脑神经节结构与东方对虾相似。6、三疣梭子蟹的胸神经团由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的所有神经节合并组成,所有口部、胸部、及腹部附肢神经,均由它发出。7、十足目动物腹神经链的演化,表现在神经节的不断合并上。其趋向是:首先胸部神经节逐渐与食道下神经节合并,形成胸神经团,其次腹部神经节逐渐前移并与胸神经团合并,最后食道下神经节与腹神经链所有神经节合并,形成完整神经团。  相似文献   

3.
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海兔神经连索外表层的多肽组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厦门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leachiicirrosus)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缺少腹神经节。杂斑海兔(AplysiajulianaQuoy &Gaimard)和美国加州海兔(Aplysiacalifornia)的CNS均有腹神经节。生物质谱技术研究表明 ,美国加州海兔和厦门蓝斑背肛海兔的CNS的神经连索外表层含有丰富的多肽组成 ,部分多肽表现出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4.
该孔的物质主要来自古黄河和古长江,于滨岸带及相邻浅海和沿岸平原形成的第四纪沉积物.发现矿物51种,轻矿物主要由长石、石英和方解石组成;重矿物43种,含量为15.87%,主要由云母、角闪石、绿帘石、白云石、自生黄铁矿等十多种矿物组成.根据矿物分布、组合特征,可将该孔分为上、中、下三个矿物段,含十个矿物亚段.矿物段主要是物源区的产物,矿物亚段主要是环境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贝类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德 《海洋科学》1993,17(3):18-21
双壳类的神经系统通常由3对神经节组成,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近几年的研究已经在贝类神经节及其他组织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激素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大多为生物活性肽类(BAP)。它们大多以某种脊椎动物激素类似物来命名,这一方面反映了其同源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的确具有相似的特性和作用。 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在动物界是十分广泛的,贝类也不例外。双壳类动物与脊椎动物神经内分泌作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胸神经团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兔抗哺乳类抗血清,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胸神经团中5-羟色胺(5-HT)、胰高血糖素(Glu)和神经肽Y(NPY)的分布。其分布的主要特征为: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每对步足神经节都呈对称排列;GLU免疫阳性最强,胸神经节的阳性细胞排列成两条环境胸动脉孔分布的细胞带,神经髓质中免疫阳性物质呈斑块状分布;NPY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食道下神经节。这3种免疫阳性物质的特定分布模式可为腹神经链的系统演化和参与神经活动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了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以及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与性腺发育成熟的关系.结果显示,DA和5-HT免疫活性定位在脑神经节中大小2种类型的神经细胞,DA免疫活性还定位在不同发育时期神经腺上皮细胞.5-HT受体免疫活性存在于脑神经节小型神经细胞和大生长期神经腺上皮细胞.在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性腺中均检测到DA、5-HT及其受体,提示DA和5-HT可能参与调节皱瘤海鞘的性腺发育.皱瘤海鞘为雌雄同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证实,海鞘性腺能够合成和分泌性类固醇激素,大生长期性腺中雄激素、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含量分别为25.8±0.0、38.9±0.2和14.3±0.6pg/mg,提示性腺既是生殖组织也是内分泌组织.上述发现为证明尾索类海鞘可能像头索类文昌鱼一样,具有原始的生殖内分泌调控轴(脑神经节-神经腺-性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免(Aplysia)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e),腹足纲(Gastropoda),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海兔科(Aplysiidae)。在自然界中,多数来源于不同品种海兔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均由5对神经节和神经连索组成,它们分别是口腔神经节(buccal ganglion,BG)、脑神经节(cerebral ganglion,CG)、侧神经节(pleural ganglion,PLG)、  相似文献   

9.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磁性基底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的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EW、NEE和NE向基底大断裂宏观上构成和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NS、NNW和NW向断裂多为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基本格架起强烈的分割破坏和错断作用,形成和控制次一级区域差异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征。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3~4km.基底由前中新世变质岩系及不同时期形成的火成岩类组成。地壳厚度为24-28km,为大陆地壳。南冲绳海槽盆地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5~7km,可划分出4个次一级盆地。基底极可能由前中新世以来海槽张裂运动所形成的玄武岩层或部分变质岩系组成,靠近陆坡坡脚处可能包括前第三纪的老地层。地壳厚度为15~20km,地壳为亚大洋型。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11.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r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有丰富的线粒体,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Ⅱ型氯细胞、Ⅲ型氯细胞和Ⅳ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低。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Ⅱ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高,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Ⅲ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分泌腔小;Ⅳ型氯细胞为扁平状,细胞体积较小,具有较大的分泌腔,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鳃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淋巴器官的盲管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内充满着大量的以颗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  相似文献   

13.
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对虾肝小管。指出肝小管管壁由六种细胞(胚细胞、纤维细胞、疱状细胞、吸收细胞、侏儒细胞、肌上皮细胞)组成。描述六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根据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平衡囊位于第一触角底节基部中央,其背面有背孔与外界相通;平衡囊背壁钙化,腹壁几丁质并凹下成囊泡状,平衡囊壁长出两类刚毛(钩状刚毛与直立刚毛),托着许多沙粒作为平衡石;平衡囊神经三束,从脑神经节的视神经腹侧面发出,感觉神经元为双极细胞,每个感觉神经元轴突与平衡囊神经相联,树突则伸入感觉刚毛的壶腹。  相似文献   

15.
利用神经丘荧光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后部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与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6-10 dpf期间躯干已出现前体管道神经丘(L1-L7),至58 dpf后部侧线系统主要结构发育完成,23-58 dpf后部侧线系统神经丘结构变化、数量增长均较为明显,同时侧线管道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完成;躯干上由水平、垂直方向敏感的表面神经丘交替排列,躯干侧线管道系统属于完整弓形结构,管道侧线与表面神经丘均集中排列于躯干背侧。研究结果表明,鳜侧线管道结构、神经丘结构发育与排布方式增强了其后部侧线系统对上层水体的感知能力,上述结构特征与鳜底栖生活习性相适应。本研究为解读鳜侧线系统结构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也为鲈形目其他鱼类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中肠腺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中线上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盲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由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胚性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泡状细胞)所组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显微及亚显微观察方法, 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由排泄囊及排泄管组成, 外表面具瓶形突起。肾管壁从内到外由上皮层、肌层、细胞外基质及外膜构成。上皮层的单层柱状细胞在肾管腔面成束排列、单层立方细胞围绕瓶形突起内腔排列, 两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均着生微绒毛及纤毛, 细胞质中细胞器发达, 并含有不同大小、形态及电子致密度的颗粒; 柱状细胞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基底迷路。肌层由环肌及纵肌组成。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原纤维构成, 内含颗粒细胞。外膜由足细胞及多纤毛细胞构成。肾管通过肾孔通体外、肾口通体腔。肾管的结构特征与其对体腔液的过滤排泄功能相适应, 繁殖季节肾管兼具生殖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红鳍东方幼鱼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红鳍东方消化道组织基本上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四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有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味蕾分布。食道后部、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胃 J型 ,没有胃腺存在 ,但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分泌细胞。小肠前部纵行粘膜褶发达 ,Z型 ,而后部粘膜褶不发达 ;直肠粘膜褶也很发达 ,为单个的乳头状突起。在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之间均有括约肌。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外套膜中的一氧化氮合酶(EC1.14.13.39,NOS)活性进行了研究。组织化学显示结果表明,帆状部上皮细胞呈NOS强阳性,血细胞和神经纤维呈阳性;外套触手内有较多近圆形细胞和大量波浪形神经纤维呈NOS强阳性;边缘膜内有大量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别呈NOS强阳性和阳性,外套环走肌束附近和血管内皮周围均有大量近圆形的强阳性细胞分布;中央膜有大量近圆形阳性细胞聚集成团块或分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表明,血细胞、帆状部和边缘膜上皮细胞呈神经型NOS(nNOS)和内皮型NOS(eNOS)弱阳性,而呈诱导型NOS(iNOS)阳性。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总NOS(tNOS)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为中央膜最高,边缘膜次之,外套触手较低,帆状部最低,其中结构型NOS(cNOS)活力也是帆状部的最低,而iNOS活力则是外套触手的最低。栉孔扇贝外套膜可能是其神经系统中NOS的发生中心,NO-NOS体系可在其免疫防御和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第一触角由三个触角节和内、外两触鞭构成,化感刚毛着生于外鞭基部片状隆起的腹面,成横排排列,每环节两排。化感刚毛壁薄、中空、末端开孔通外界。第一触角外鞭神经有分支分布于化感器,支配化感刚毛的是多神经元组成的感觉细胞丛,其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处成纺锤状,树突轴突集中成索状,皆由围鞘包被。树突集合体从管孔穿入化感刚毛腔,轴突与外鞭神经连接。内鞭基部约33节具羽状刚毛,徒腹面覆盖化感刚毛,具保护化感刚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