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和造成这种天气气候的主要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数台站夏季的平均气温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30 ℃高温日数偏多,初日早、终日晚;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 造成今年夏季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气温正处于短期气候的变暖趋势里,并处于周期变化中偏高的位相里;极涡偏弱偏向极地和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的最直接的气象因素;强烈的太阳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弱的负海温距平也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讨采用1962—2018年间珠海市日最高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统计珠海市高温天气日数变化,并探讨高温天气的出现与台风位置和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珠海市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7和8月;高温日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高温日数增多,另外高温日数的周期也存在变短的趋势。(2)在珠海市出现的高温天气中,伴随台风的高温天数占43.1%,该比例在1990年之后显著减小。(3)伴随台风的高温天数在1990年之后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福建省和江西省热带低压至热带风暴级别和台湾海峡至台湾省一带台风级别的台风数量增多造成的。(4)当台风在福建省至台湾省一带活动时,珠海市出现高温天气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850 hPa气温对酷热天气预报的指示性最好。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控制,安徽省增温机制不同:当为高压中心控制时,太阳辐射在增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易出现酷热天气;当高压中心位于海上,脊线位于安徽省附近时,安徽省高温强度较弱。通过酷热天气个例研究和合成平均分析,文中总结了安徽省酷热天气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2000区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和造成这种天气气候的主要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数台站夏的平均气温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30℃高温日数偏多,初日早,终目晚,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造成今年夏季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气浊 处于短期气候的变暖趋势里,并处于周期变化中偏高的应用相里,极涡偏弱值向极地和南亚高亚偏强偏东偏北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的最直接的气象因素;强烈的太阳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弱的负海温距平也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潮州市夏季高温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统计分析1957~2007年共51年潮州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影响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的地面风场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高温天气既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又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密切相关,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等因素也是导致高温天气不可忽视的因素;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潮州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③受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潮州出现高温的重要原因,也是出现历史极端最高气温的主要原因;④潮州夏季高温日数总体呈增多趋势;⑤高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⑥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的地面风场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7.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8.
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长海  任炳潭 《气象》1993,19(7):42-43
盛夏酷热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通过对1951—1992年42年资料的统计,分析了洛阳市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偏东,西伯利亚阻高建立和维持,是酷热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1997—2011年实况天气图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ºC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0%,34.5%和19%;高温日数50年代—80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3)850hPa≧20º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喀什年极端高温天气的统计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喀什地区自1951年建观测站和1956年建探空站以来,出规的≥40℃年极端酷热高温过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结出一些高温天气的新概念和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揭阳市高温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1966~2006年揭阳市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高温灾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概括出造成揭阳市高温灾害天气的成因以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揭阳市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偏少期,1990~1997年为平均线附近平稳变化期,1998以来为明显偏多期,而且强度也是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区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造成揭阳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西北气流的增温作用,前者容易造成持续性的高温天气,后者则容易造成极端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惠州市区1954—2009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了惠州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了高温天气出现时的主要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惠州高温天气出现频频繁,高温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2.0 d,主要出现在夏季的7和8月,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都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2 d/年,近10年与前46年相比增加了14.4 d。惠州出现高温天气时,北半球中高纬西风系统一般位置较为偏北,强度较弱,有利于低纬系统北推发展;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是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热带气旋影响下,容易出现极端异常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钦州市三站1957~2003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该地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严重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总结了严重高温天气过程出现的天气形势特点。结果发现:①钦州市高温天气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②中高纬环流平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北气流的共同作用是严重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钱自强  张文达 《气象》1989,15(7):31-34
1988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20多天的大范围酷热天气。西风带超长波的异常分布,200hPa南亚高压的北抬东移,高原暖脊的活动等,以及与之相伴的西太平洋副高提前北跳,并且在东海北部上空长时间稳定,势力特别强盛,是造成这次江淮流域持续性酷热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何勇 《气象》2005,31(9):94-95
6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华南、江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大值。华北、西北东部、黄淮西部及江淮等地出现夏旱,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8年安顺市大风、暴雨、雷暴、冰雹、高温、低温、霜冻、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 ann-Kendall法等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风、雷暴和低温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分别于1972、1984和1986年发生趋势突变;高温、暴雨增多趋势及冰雹和霜冻频数总体趋少变化不显著,其中,冰雹基本处于少变的稳定态势。雾日有增加的趋势,平均10 a增加0.8d。从低温、雷暴、大风、霜冻明显减少的时段来看,其变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安顺市显著增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阿拉山口1957-2009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和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普查近20a高温灾害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场并对2010年6月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阿拉山口极端最高气温44.1℃,4—9月均有高温出现,其中7月出现高温日最多,最长连续〉135℃高温日数是25d,≥40℃的最长连续日数是6d,属高温低湿的干热天气,阿拉山口的高温天气主要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并在新疆形成稳定的暖高压环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史印山  谷永利  林艳 《气象》2009,35(6):63-69
选取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1961-2007年165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6、7月份,大于37℃的强高温天气和大于40℃的极端高温天气90%以上都出现在这一时段;(2)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和同期降水量成反相关关系;干旱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多,降水偏多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少;(3)高温天气较多和较少年份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同期,前期也有明显的反映,前期环流的明显差异为预测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月降雨量及暴雨、高温、大风、雷暴、大雾的年日数资料,统计干旱、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应用低通滤波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55年来,南宁市城区干旱频率变化率为0.0127%/10a,呈平稳变化趋势,但强度增大;暴雨日数变化率为0.276d/10a,呈增多态势,大暴雨频率为0.275%/10a,呈增大趋势;高温频率线性倾向为0.1%/10a,呈平稳趋势变化;大风、雷暴、浓雾频率的线性倾向分别为-0.5%/10a,-0.13%/10a和-0.3%/10a,均呈显著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