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对虾养成期间养殖池生态系中细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其变化规律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在水体、底质和虾体中的数量变化各异。在水体各菌数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中,除了总菌数与COD存在着正相关外,其它的不存在相关性。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阅值分别为107个 /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介/g(湿重)。通过对对虾的细菌学跟踪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对虾养成期中养殖海水和虾体中弧菌的数量变化、种类组成及其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了弧菌数量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水和虾作中弧菌检出率均为100%,养殖水中弧菌测值为2.3×102~4.9×105个/dm3,均值1.78×105个/dm3;虾体中弧菌数是4.4×102~2.9×106个/g,均值为2.9×104个/g。出现于虾体和养殖水中的弧菌有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河弧菌(Vibriofluvialis)和模拟弧菌(Vibriomimicus).其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各地的优势种。检测期间,虾池水的生化和理化因素较稳定,对弧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个别虾池出现虾病与弧菌数量较高有关。以分离菌株进行浸染试验的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能使对虾出现与病虾同样的病症。  相似文献   

3.
对虾暴发病的实验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4,1995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非-01霍乱弧菌的单一菌株与对虾病毒感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23.5 ̄25℃和29.5 ̄31℃温度条件下用病虾匀浆感染时,实验水体中细菌数量、弧菌数量的消长情况及其与对虾感染病毒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弧菌单独感染均可使对虾致病,但在与对虾病毒匀浆共同感染时,感染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溶藻弧菌与对虾病虾匀浆的共同感染结果比单  相似文献   

4.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5.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6.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水体中引入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 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检测对虾养殖水体及虾体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变化,研究这两种微藻对对虾养殖环境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能有效地抑制异养菌和弧菌的生长.实验组中养殖水体、凡纳滨对虾肌肉及肝胰脏中的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特别是肝胰脏中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比前期降低了两个数量级;波吉卵囊藻实验组的抗弧菌作用最强.由此可见,采用选择优良藻种进行微藻生态调控对防治对虾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弧菌菌株1211U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以平板菌落计数法(PC)和最大近似数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50 ̄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而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10^5个/ml。本实验证明了副溶血弧菌1211U株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进入活的非  相似文献   

8.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细菌生态学角度结合理化因子阐述了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泥中异养菌、条件致病菌(几丁质降解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动及菌属组成状况,并与未养虾池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虾池内水体中异养菌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均比未养虾池水体中的高1~2个数量级,底泥中条件致病菌数量略高于未养虾池。虾池内、外水体中的细菌属组成基本一致,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而底泥中的革兰氏阳性菌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四种弧菌对中国对虾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5年8月-1996年4月,采用注射感染、浸浴感染、创伤感染和投喂感染比较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弗尼斯弧菌及其胞外产物对中国对虾的致病性,测定它们的半致死浓度,观察弧菌感染引起的病理组织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感染中,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弗尼斯弧菌24小时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是1.2×10^6,6.5×10^7,4.0×10^8,6.8×10^9(CFU/ml);48小时  相似文献   

11.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对虾养殖池海水、底质、虾池进水及其邻近水域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菌群结构和各类群属细菌数量变化异常.弧菌成为优势菌属,并显示了喜欢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特点.弧菌可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菌.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矛尾复虾虎鱼溃疡病病原创伤弧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多家虾蟹养殖塘混养的矛尾复虾虎鱼(砂nechogobius hasta)大量死亡.从病鱼深层溃烂组织及肝脏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对虾虎鱼的半数致死量(LD,0)为1.63×10^6cfu/g。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分离...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亲虾越冬系统的外蓄水池、预热池水、虾池水、亲虾用饵料、虾体及其病患作细菌分析,发现从外蓄水至虾体这五个环节存有细菌等微生物富集过程。稳定的环境、过多的营养、残饵、污物、病虾等是亲虾池细菌富集的要因;不健康亲虾富集并扩散病原微生物。对虾病病因、种类、亲虾成活率等的分析,发现至少31%的疾病与细菌等微生物有关。亲虾成活率与环境微生物一些参数,如几丁质降解菌含量、C/H%和V/H%间有很好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监测亲虾越冬期各类细菌消涨势态,防治病害等是提高亲虾质量数量乃至育苗成功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弧菌性红腿病的细胞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弧菌性红腿病是近年来我国华东地区一些对虾养殖场新发生和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本文报道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病虾的腹肢、中肠、心脏、血细胞、鳃等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病原菌内外部微结构和SMZ处理后菌体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病虾血淋巴涂片上能看到少量细菌,血细胞数明显减少,腹肢的真皮层沉积着放射状或树枝状的橘红色色素颗粒.在超薄切片中可见许多寄生弧菌集聚或散布于心肌细胞间质、中肠、腹肢及鳃丝等组织的细胞质中.从病虾血淋巴中被分离培养的细菌鉴定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人工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为红腿病的病原体.该细菌系一种无芽孢的短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大小为(0.6~0.9)μm ×(1.5~2.5)μm,有一根单端生鞭毛.鞭毛具有鞘和轴结构,菌体内部具有原核细胞超微结构特性,经SMZ处理后,菌体膨胀,核区体积增大,致密染色质颗粒增多,透明斑变少,严重者细胞壁大部分或全部消失,细胞破裂甚至解体.而未经SMZ处理的菌体无此变化.健虾组织中,未见病理变化及细菌存在.这为该病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病原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养殖濒死病虾体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2019#)、溶藻弧菌(4302#)和嗜水气单胞菌(1003#)培养液中分别提取了胞外产物,测定了酶成分,定量分析了蛋白酶及磷酸酯酶的活性.用细菌胞外产物粗提液对斑节对虾进行致死试验,戊二醛固定致死对虾的肝组织,电镜观察了斑节对虾肝组织的超微病变,初步探讨了三株细菌胞外产物诱发虾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20.
对虾人工养殖中流行发光病,病因学研究证明为一种致病性亮弧菌IVibriosplendidusI所致。细菌杆状,稍弯,大小为0.4-0.6×1.5μm,单极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G-),对葡萄糖发酵产酸,氧化酶、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淀粉酶均为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TCBS)上生长良好。DNA的G+C为44.7mol·L(-1)(tm值为72.2℃)。虾体被感染后,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窦与组织间隙充塞细菌,血液淋巴细胞的吞噬和凝固等机能改变,体色灰白,游动缓慢,抗病力下降,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