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春、夏两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6种、浮游幼虫12类,合计种类28个。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175 ind./m3和24.53 mg/m3)均明显低于夏季(1 511 ind./m3和229.98 mg/m3),季节变化显著。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夏季(2.00)低于春季(2.48),Pielou均匀度指数夏季(0.54)也低于春季(0.78)。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盐度、氨氮、pH、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与历史数据对比,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数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优势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7年5月(春)、8月(夏)辐射沙脊群南部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66种(不含鱼卵和仔鱼),生态属性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总丰度春季(1 558.57 ind/m~3)>夏季(305.79 ind/m~3);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春季(2 923.75 mg/m~3)>夏季(335.46 mg/m~3);水平分布均呈现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调查海域中部(4~5断面)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值较其他断面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变化与浮游植物的丰度密切相关,夏季则与海水平均盐度的变化相关性显著;春、夏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分别取决于优势种短尾类大眼幼体(Brachyura megalop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anus parvus)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5年春季航次(5月)和夏季航次(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5种,夏季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22种。类群涉及纽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两个航次中种数均为最高。岱山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圆锯齿吻沙蚕、双鳃内卷齿蚕和金氏真蛇尾。夏季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不倒翁虫、西方拟蛰虫和异足索沙蚕,其中不倒翁虫是两个调查季度月的共同优势种。岱山海域春季各站位平均丰度22ind./m~2,丰度范围为0~90ind./m~2。夏季各站位丰度范围0~165ind./m~2,平均38ind./m~2。春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2.65g/m~2,平均0.81g/m~2。岱山海域夏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16.25g/m~2,平均2.29g/m~2。岱山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70;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67,季节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利用2014年春季在黄、渤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 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并划分了浮游动物群落。共记录浮游动物78个种类(南黄海69种、北黄海42种、渤海47种), 浮游幼虫占比最高。研究海域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 183.8±7 829.7 ind./m3, 剔除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后, 平均丰度为537.3±554.2 ind./m3; 平均生物量为409.1±517.5 mg/m3。夜光虫、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是黄、渤海的共同优势种。结合香农-威纳指数和累积优势度曲线分析, 渤海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最低, 北黄海次之, 南黄海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 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渤-黄海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和南黄海-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 研究海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相似文献   

6.
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6年11月(秋季)、2017年2月(冬季)、2017年5月(春季)和2017年8月(夏季) 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生态类群、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含未定种),秋季最多(134种),冬季(113种)和春季(111种)较为接近,夏季(94种)最少,各季节均以桡足类和水螅水母类占优势。浮游动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整体呈现近岸和远岸较中间高,而春季和夏季由近岸到远岸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种类随季节变动不大,但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仅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为4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优势种生态类群主要可分为暖温种、广温广盐种、近岸暖水种、热带暖水种及暖水广布种。浮游动物丰度均值秋季(124. 75 ind./m3)与冬季(152. 43ind./m3)相近,春季(64. 76 ind./m3)和夏季(74. 44 ind./m3)相近,春季、夏季的丰度均值要明显低于秋季、冬季,平面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但不同的是水深在大于20 m以上的海域,冬季平均丰度要稍高于秋季,而春季和夏季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变化特点。浮游动物生物量冬季(263. 68 mg/m3)最高,秋季(147. 38 mg/m3)次之,春季(59. 13 mg/m3)和夏季(61. 45 mg/m3)相近,平面分布上与丰度分布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7.
基于1959、1984、1990与2004年曹妃甸海域的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春季尤为显著。2004年春季生物量和丰度分别达到了1093.8 mg/m3和775.8 ind/m3,为1959年的4.75倍和5.15倍。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由1959年的夏季高于春季转变为2004年的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曹妃甸北部和东北部海域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较高,尤其东北侧龙岛附近海域形成一个极高值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以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主。此外,水母类浮游动物在夏季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6年7月和2017年1月在黄海进行的57个站位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聚类、优势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7种,其中夏季67种,冬季76种。该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分布在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口附近海域,冬季分布在黄海暖流主轴部分。根据各站位的地理位置和浮游动物相似程度,对黄海浮游动物Cluster聚类和MDS多维定标分析,将夏季划分为4个群落,将冬季划分为3个群落。共计有8个优势种类,夏季的优势种多为桡足类,冬季除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优势度占绝对优势外,其余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为相近。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温度、盐度是影响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滦河口近岸海域19个站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种类25个。其中,桡足类是最丰富的类群(春季和夏季分别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93.6%和74.9%)。春、夏季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相同,其中,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为两季优势种,都超过桡足类总丰度的15%。春季浮游动物的总丰度比夏季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11 657 ind/m~3和1 549 ind/m~3。One-Way ANOVA分析表明,春、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差异显著(p0.001)。冗余分析(RDA)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分别是影响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近岸海域初夏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2016年7月和2017年6-7月在南黄海近岸海域获取的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两个航次的温盐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较大。2016年7月表层平均温度为(22.8±1.8)℃,表层平均盐度为30.0±1.6;2017年6-7月表层平均温度为(25.7±3.6)℃,表层平均盐度为(27.8±4.3)℃。2016年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为70种(含浮游幼虫24类),2017年种类数为56种(含浮游幼虫18类)。2016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4838.2±5186.7 ind·m–3)和平均湿重生物量(324.9±481.5mg·m–3)均高于2017年(2652.4±3507.5 ind·m–3,216.6±245.2 mg·m–3)。两个航次共同的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2016年7月的生物多样性略高于2017年6-7月。温、盐等水文特征的差异是造成2016年和2017年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2020年8—9月在青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成体29种,浮游幼虫14类,其中浅水Ⅰ型网调查发现成体27种,浮游幼虫14类,浅水Ⅱ型网发现成体24种,浮游幼虫12类;浅水Ⅰ型网和浅水Ⅱ型网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28.4 ind./m3、1 010.9 ind./m3;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37.7 mg/m3、101.3 mg/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18、2.11;平均丰富度指数为0.95、1.77;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54、0.70;浅水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略多于浅水Ⅱ型网,但浅水Ⅱ型网得出的丰度和生物量远大于浅水Ⅰ型网。在群落多样性评价指数方面,两种网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了解象山港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现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分别于2015年1、4、7、10月在象山港海域进行了25个站位的4个航次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98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体,优势种共21种,无4季共有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ind/m3):夏季(186.2±96.4)春季(152.6±112.1)秋季(56.8±30.2)冬季(15.4±22.2);平均生物量(mg/m3):春季(90±75)夏季(52±24)秋季(26±19)冬季(14±11);平均多样性指数:秋季(2.305±0.370)夏季(1.908±0.449)春季(1.622±0.578)冬季(1.348±0.474)。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春、夏和秋季3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港口部和口外部海域的群落聚类明显,与其他群落之间相似度最低。分析象山港近35年的浮游动物历史数据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下降可能与陆源排污、水产养殖污染和滨海电厂建设等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每年8月份,于秦皇岛海域使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数据,分析了小型水母群落的组成种类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水母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2014—2018年调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13种,其中2014、2015和2017年夏季水母种类数均为7种, 2016年夏季水母种类数为6种, 2018年夏季水母种类数最少,仅为2种。秦皇岛近岸水域水母的优势种包括薮枝螅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2016年夏季秦皇岛水域水母丰度的平均值最高,达到了95.0 ind./m3。2014、2015和2018年分别为66.9 ind./m3、69.1 ind./m3和35.4 ind./m3。2017年最低,为14.9 ind./m3。通过小型水母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盐度、pH、磷酸盐、溶解氧、无机氮、悬浮物等环境因子会对秦皇岛夏季水域水母群落结构的年际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海洋普查期间(1959年1-12月)和2009-2010年獐子岛海域附近站位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北黄海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獐子岛海域以及整个北黄海,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的优势种地位没有发生变化,细足法虫戎也一直出现且为冬春季的优势种;太平洋磷虾在2009-2010年獐子岛海域虽然全年均有出现,但是全年均不是优势种,而在1959年的獐子岛海域,作为优势种出现在4月和11月;1959年与2009年相较,腹针胸刺水蚤在春夏季优势种的地位被沃氏纺锤水蚤所取代。2009年浮游动物丰度(131.26 ind/m3)比1959年(78.90 ind/m3)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在夏秋季高于冬春季节,且年平均多样性指数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14年6月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标序方法,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本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生物135种,其中多毛类动物66种、甲壳动物33种、棘皮动物14种、软体动物13种、其他类群动物9种。调查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22.2ind./m~2,平均生物量为7.8g/m~2。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海区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大型底栖生物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划分为8个群组,各站位间相似性水平较低。ABC曲线表明,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底栖生境的稳定性受到轻微扰动,建议继续开展长期连续监测,为研究长江口海域环境变化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7年8月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王湾海域微小型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微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王湾海域在水深10~50 m内存在一个明显温跃层,该温跃层内水温高于其他水层;不同水层盐度变化表现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高的趋势,70 m以深海域的盐度基本保持稳定;微小型浮游动物包括无壳纤毛虫(Aloricate Ciliates)、砂壳纤毛虫(Tintinnida Ciliates)和甲壳类无节幼体(Crustacea Nauplii)3个类别,其中砂壳纤毛虫10种。甲壳类无节幼体和无壳纤毛虫均为微小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砂壳纤毛虫中的钝笛杯虫(Ptychocylis obtusa)、挪威棘口虫(Acanthostomella norvegica)、网纹虫(Favella sp.)、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和白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nivalis)均为优势种类;微小型浮游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水体的中上层水域10~30 m,该海域温跃层内微小型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度最为丰富,30 m以浅海域微小型浮游动物丰度约占整个水体微小型浮游动物丰度的54.8%,而100 m以浅海域这一比例高达93%以上,其中10 m层为最多(均值为343.3 ind./L),底层为最少(均值为50.9 ind./L);整个调查区域微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5,丰富度指数均大于1.2,均匀度均大于0.7,不同站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波动范围不大,站位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对渤海西南部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螅水母、栉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小型水母丰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全年调查共发现小型水母13种,11种水螅水母、2种栉水母;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4种、9种、7种和2种,丰度均值分别为30.74 ind./m3、30.78 ind./m3、12.08 ind./m3、0.57 ind./m3;优势种为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优势种季节更替率平均为91.67%,呈现明显季节演替。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水温回升及适宜营养盐含量促进小型水母生长繁殖,夏季桡足类为小型水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进其生长,秋季群落主要受盐度的影响。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2017年秋季在渤海湾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获取的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秋季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22种、浮游幼虫6类,合计种类数为28。桡足类为最为优势的类群,其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46.4%。渤海湾秋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共5个,包括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强壮箭虫。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6.9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640.7mg/m3,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7和1.08。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影响渤海湾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叶绿素和浊度。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夏季崂山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永强  左涛  袁伟  王俊 《海洋与湖沼》2017,48(5):990-997
根据2014年8月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崂山湾海域调查获取的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崂山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共鉴定浮游动物40种(类),其中浮游幼虫16类,占种类数的40.0%,桡足类14种,占种类数的35.0%,水螅水母类4种,枝角类、毛颚类各2种,原生动物和被囊类各1种。夜光虫丰度在各站位均很高,去除夜光虫丰度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强额孔雀水蚤和洪氏纺锤水蚤。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可将19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群落划分到四个群组中。群组Ⅰ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浅,指示种最多,其中夜光虫、半球美螅水母、小拟哲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为其特有指示种,短尾类溞状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深,靠近外海,指示种最少,圆唇角水蚤为其指示种,桡足类无节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与群组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无共有指示种;群组Ⅱ和群组Ⅲ为过渡群组,其部分指示种与其他群组共享。水深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