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强壮箭虫是我国温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本文通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逐月综合调查,研究了大网浮游动物中强壮箭虫丰度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为22.6 ind/m3,高峰值出现在12月(47.5 ind/m3),最低值出现在8月(7.8 ind/m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夏季的8月,全年近岸海域强壮箭虫丰度均高于外海海域,且在10月及次年2月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作为肉食性浮游动物,强壮箭虫丰度时空变化除了受温度和盐度影响外,还与饵料生物(主要是桡足类)丰度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其丰度周年变化规律在不同海域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1959、1984、1990与2004年曹妃甸海域的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春季尤为显著。2004年春季生物量和丰度分别达到了1093.8 mg/m3和775.8 ind/m3,为1959年的4.75倍和5.15倍。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由1959年的夏季高于春季转变为2004年的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曹妃甸北部和东北部海域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较高,尤其东北侧龙岛附近海域形成一个极高值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以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主。此外,水母类浮游动物在夏季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利用2014年春季在黄、渤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 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并划分了浮游动物群落。共记录浮游动物78个种类(南黄海69种、北黄海42种、渤海47种), 浮游幼虫占比最高。研究海域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 183.8±7 829.7 ind./m3, 剔除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后, 平均丰度为537.3±554.2 ind./m3; 平均生物量为409.1±517.5 mg/m3。夜光虫、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是黄、渤海的共同优势种。结合香农-威纳指数和累积优势度曲线分析, 渤海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最低, 北黄海次之, 南黄海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 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渤-黄海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和南黄海-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 研究海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和8月对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7种,水母类3种,糠虾类2种,端足类、等足类各2种,浮游幼虫类3种,其它3种,虫肢歪水蚤、火腿许水蚤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类,优势度分别为0.45和0.43。平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平均分别为124.13ind/m^3和335.30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00和190.75mg/m^3。多样性指数(H′)偏低,平均值小于2。该海域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沿岸低盐群落,与邻近海域相比,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较单一,个体数量较多,但生物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2004~2009年每年1~2次对渤海湾近岸海域选定站位进行采样,分析了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大类48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优势种主要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大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e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通过不同年份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的对比,发现渤海湾海域生物环境质量在2007年前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呈回升趋势。渤海湾近岸海域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渤海春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于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用浮游动物中网在渤海调查了浮游动物群落,在1998年秋季记录到47种浮游动物,而1999年春季仅有27种,结果表明,4个航次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包括夜光虫)分别为136-31270、558-6719、508-13843、521-12945ind/m^3。在1998年秋季的调查中,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是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在9月和10月分别为6.8-30902ind/m^3和60-4050ind/m^3,拟长腹剑水蚤的丰度在9月和10月分别为0-8316ind/m^3和32-3679ind/m^3,在1999年春季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是优势种,在4月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在0-8389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0-3582ind/m^3,在5月的调查中,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达到0-11941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3-8238ind/m^3。拟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双毛纺锤水蚤是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普查大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大大低于中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因此,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应该作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中网的样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2017年秋季在渤海湾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获取的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秋季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22种、浮游幼虫6类,合计种类数为28。桡足类为最为优势的类群,其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46.4%。渤海湾秋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共5个,包括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强壮箭虫。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6.9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640.7 mg/m3,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7和1.08。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影响渤海湾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叶绿素和浊度。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峻峰  左涛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3,35(6):195-203
分析对比1959年、1982年、1998-2000年以及2007-2010年4个不同时期南黄海中部(34.25°~37.45°N,122.00°~124.00°E)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数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温度可能对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强壮箭虫则受盐度影响较大。PDO暖位相时期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显著低于冷位相时期,强壮箭虫则相反。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丰度与提前3个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强壮箭虫丰度仅与当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10年度6个双月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桑沟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和周年变化特征,与1983年至今4个年度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桑沟湾2009—2010年度共鉴定浮游动物61个种类,优势种主要为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种类,且优势种组成和丰度随季节而变化。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呈现由2月向12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各月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规律。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8月最高,4月最低,且空间分布特征随月份变化。年际比较发现,桑沟湾浮游动物丰度在1983—2004年间呈现降低的趋势,但2009—2010年度又有所上升,季节变化特征由双峰向单峰转变,高峰期发生月份体现出从夏秋两季向冬春两季变化的趋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年际间波动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桑沟湾浮游动物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时空变化受湾内养殖贝类摄食压力和海带养殖间接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 plankton net in the four seasonal cruises during 2006-2007 to study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HSCWM,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zooplankton species composition, biomass,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were examined. A total of 122 zooplankton species and 30 pelagic larvae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our cruises. Calanus sinicus and Aidanosagitta crassa were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misto gaudichaudi and Euphausia pacifica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SCWM area.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non-gelatinous zooplankton (removing the high water content group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otal zooplankton biomass in autumn, but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The seasonal mean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in spring and summer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total zooplankton abundance averaged 283.5 ind./m~3 in spring (highest), 192.5 ind./m~3 in summer, 165.5 ind./m~3 in autumn and 65.9 ind./m~3 in winter (lowest), and the non-gelatinous group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tal abund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non-gelatinous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whole year, but the relationship was in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otal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diversity index H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averaged 1.88 in this study, which was somewhat higher than historical results. Relatively low diversity in summer was related to the high dominance of Calanus sinicus, probably due to the strongest effect of the HSCWM in this season.  相似文献   

12.
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4-12月对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潮沟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总丰度较高,四季变化明显。受潮汐作用的影响,夏、秋、冬三季落潮时丰度大于涨潮时,春季涨潮时丰度则大于落潮时。浮游动物在6条潮沟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春季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边滩区的数量明显多于近团结沙边滩区,夏、秋季分别以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滧边滩区的数量最多,冬季则以近团结沙边滩区的数量最多。主要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etraspina)和四刺破足猛水蚤(Mesochra quadrispinosa)等数量的季节、潮汐变化及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其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盐度是影响冬、春季涨潮时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水温则是影响夏、秋季涨潮时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此外,径流及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潮沟浮游动物数量的时空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7年,每月一次,通过对獐子岛海域29个站位浮游甲藻的调查,探究浮游甲藻种群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了浮游甲藻19属47种,其中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种类最多为17种,鳍藻属(Dinophysis)和角藻属(Ceratium)各4种,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各3种,膝沟藻属(Gonyaulax)和环沟藻属(Gyrodinium)各2种,原角藻属(Protoceratium)、夜光藻属(Noctiluca)和凯伦藻属(Karenia)等均为1种。浮游甲藻种类数呈逐年递增,季节上呈现夏季和秋季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浮游甲藻密度变化区间为(2.376—339.323)×10~4/m~3,平均密度为65.479×10~4/m~3,亦呈现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密度呈逐年递减,且不同站位间差异较大。调查期间,不同季节优势种类有相同性,如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梭角藻(Ceratiumfusus)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为四季优势种,但亦有差异,如鳍藻(Dinophysisspp.)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为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为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优势种中有毒微藻呈逐年增多趋势,有毒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和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等非优势种在獐子岛海域首次发现。浮游甲藻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獐子岛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甲藻化和有毒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海水酸化、北黄海冷水团、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15.
东海浮游介形类(Ostracods)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6,28(2):101-10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四季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介形类分布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浮游介形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3.47%;春、夏、秋和冬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0.70,1.72,2.57和0.90个/m3;冬春季的短棒真浮萤(Euconchoecia chierchiae),夏季的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秋季的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分别是各季的主要优势种;夏、秋季介形类总丰度与水文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春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温度相关.东海北部外海四季均有介形类高丰度区出现,但在东海北部近海长江口及其邻近舟山水域,介形类数量相对较低.在东海南部,冬春季高丰度区位于外海,夏秋季在近海.东海浮游介形类基本上是一大类较为典型的暖水性且具有集群行为的海洋浮游动物.介形类秋季高丰度区和较高丰度区的分布与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鲐鯵鱼类等渔场的位置基本一致,在渔业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0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2000—2009年显著高于195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2035—24500和912—1330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2007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黄海典型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和2010年1~12月在南黄海胶州湾进行逐月调查采样,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表层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的丰度,包括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PEUK),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獐子岛海域和胶州湾SYN和PEUK全年广泛分布,獐子岛海域SYN丰度范围在0.05×103~120.00×103cells/mL之间,丰度在秋季最高;胶州湾SYN丰度范围在0.02×103~61.80×103cells/mL之间,丰度在夏季最高。獐子岛海域PEUK丰度范围在0.01×103~18.76×103cells/mL之间,丰度在秋季最高;胶州湾PEUK丰度范围在0.25×103~95.57×103 cells/mL之间,丰度在春季最高。獐子岛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组成以SYN为主;而胶州湾以PEUK为主。PEUK是两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两海区SYN丰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影响PEUK季节分布的因素不完全一致,獐子岛海域PEUK丰度主要受温度调控;胶州湾PEUK丰度主要受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影响。与已有研究比较,这两个海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明显高于其他温带沿岸海域,预示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獐子岛海域和胶州湾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6月(春季)、2016年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个门,共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门25种,节肢动物门22种,棘皮动物门6种,其他类群共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8.97 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39.58%和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 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30、1.99和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对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80种,其中哲水蚤目55种,占总种类数的68.7%;剑水蚤目21种,占总种类数的26.2%;猛水蚤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3.8%;鱼虱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1.3%...  相似文献   

20.
洋山港浮游桡足类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洋山港海域桡足类的周年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洋山港桡足类的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tetrasp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norvegica)、瘦拟哲水蚤(Paracalanus grac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显著(F=2.11,P<0.05),春(28.44个/L±19.16个/L)>夏(18.60个/L±14.81个/L)>冬(10.98个/L±3.65个/L)>秋(10.57个/L±4.45个/L);生物量则为夏(12359.1 mg/L±18438.1 mg/L)>秋(7796.6 mg/L±1348.6 mg/L)>冬(2944.8 mg/L±1680.9 mg/L)>春(1401.0 mg/L±1057.3 mg/L)。桡足类丰度的周年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生物量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多变量分析显示,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对洋山港桡足类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起主要作用。小洋山码头受人类干扰严重,桡足类丰度和多样性与大洋山码头已出现差异,春、冬季小洋山码头的多样性指数(H′)高于大洋山码头,除秋季外,小洋山码头的均匀度指数(J)都高于大洋山码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