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印度洋马约特(Mayotte)礁过去34ka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和δ ̄(18)O记录MichelColonna等很少有资料证明以冰期后时期珊瑚礁为依据的海平面曲线,只有一条过去17000多年的参考曲线取自巴巴多斯近海处区域上受晚第四纪隆起影响的化石礁。考...  相似文献   

2.
佛罗里达和百慕大构造稳定台地80ka时的海平面记录K.R.Ludwig等新几内亚和巴巴多斯构造活动海岸的研究表明80ha时的海平面明显地比现今海平面低,而北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的数据则指示十分接近于现今海平面.为了进一步研究80ha时的海平面变化,选...  相似文献   

3.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4.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在浅地震剖面上其内部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从而将泥质沉积体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泥质沉积体呈灰绿色调,含少量自生黄铁矿,但其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含水量高。根据两个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的分布规律、泥质沉积层的化学组分、沉积磁组构特征以及现有测年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黄海暖流形成于大约6kaB.P.,(2)泥质沉积层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是与黄海暖流伴生的冷涡沉积,(3)黄海地区末次冰消期海侵自略早于14kaB.P.之前开始,至约6kaB.P.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从6kaB.P.至今,海平面经历了几次波动,即在6~4kaB.P.和3~1.9kaB.P.海平面超过现今海平面位置;在4~3kaB.P.和1.9kaB.P.~现代,海平面有所降低,可能与现今海平面高度相当。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和海面温度(SST)伴随末次冰期变化的历史,对于了解大冰盖的动力学以及它们对地壳均衡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为止,整个冰消期惟一的海平面记录基于上覆于活动俯冲带的巴巴多斯滨外珊瑚礁的钻探资料,这暗示这些海平面记录很可能由于构造运动而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6.
Gros.  EE 《海洋地质前沿》1998,(11):16-18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新资料(2.1±1.3mm/a,Nerem等,1997)在局部相对海平面的历史和组成中有长期的影响。两个重要的时期作为较温暖气候和海平面位置的模型,即125kaB.P.末次间冰期和5kaB.P.的全新世中期(Foland等,199...  相似文献   

7.
西南极冰盖是世界上唯一的边缘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大冰盖,这使得它容易崩落。西南极冰盖的崩落将导致海平面上升5~6m。作为过去西南极冰盖崩落的证据,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海洋氧同位素阶段5e(MIS5e)],距今123ka以前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然而,要将冰期海...  相似文献   

8.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晚期的H7(417.0~460.0kaB.P.)和H6(157.5~231.3kaB.P.)海相层;晚更新世前半期末次间冰期的H5(100.6~124.3kaB.P.)和H4(76.5~87.6kaB.P.)海相层,末次冰期里两间冰阶的H3(58.2~67.4kaB.P.)和H2(28~36kaB.P.)海相层,以及冰后期的H1(8.5kaB.P.以来)海相层。其中H7为渤海海底最新确定的年代最老的海相层。以S3孔为主,与渤海中部的BC-1孔和西部的辛集孔对比,阐明了渤海晚第四纪海侵海退古环境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9.
此项研究的对象是晚全新世障壁后泻湖的演变。此湖后来演变成一个淡水沼泽(ValeStandiana)。很可能是从大约6kaBP开始,当冰后期海平面上升降低时,北亚得里亚海岸平原一直以不同速度进积。在过去的3ka期间,研究区发生了大范围的海岸线迁移,其特...  相似文献   

10.
巴巴多斯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表明:在过去的15000a中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冰川融水流.同其它环境变化(如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相比,这两次融水流形成的时间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从未次冰期到问冰期的气候变迁及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11.
自末次冰期最盛时(LGM)以来 ,大约距今20ka时南极西部冰盖(WAIS)的基线已后退了近1300km ,那时罗斯海海湾的搁浅冰几乎延伸到了库尔曼岛。南极西部冰盖的完全崩塌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6m。总质量平衡的不确定性和有关冰盖对海平面或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冰盖现今稳定性进行评价。据判断 ,南极西部冰盖经过扰动之后可能需要10ka达到平衡状态 ,但由于现今冰盖的动力学是以冰川为主 ,因而难以对此做出精确估算。急流冰川快速排空了内陆冰 ,但是野外证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冰川由急流到慢流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12.
洪阿实  陈承惠 《台湾海峡》1994,13(4):331-334
本文报道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MD756岩心晚更新世沉积物内有孔虫Neogloboqudrina.dutertrei(d'Orbigny)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整个岩心的同位素变化幅度,对氧约为1.1%,对碳约为1.3%。同位素古温度最高27.5℃,氧同位素期为第1阶,相当于冰后期;最低22.2℃,氧同位素期为第2阶,相当于晚武木冰期。全新世前期平均温度为26.1℃,比晚更新世晚期平均温度(24.2℃)高  相似文献   

13.
深圳湾北岸民孔的Q3^3—Q4^1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经北岸新民钻孔岩心沉积物中铁、钒元素、矿物鉴定的伊利石以及生物指标贝类介壳揭示的环境特征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表明,该钻孔岩心沉积物理深12.12 ̄10.91m层段的杂色花斑吉存有晚更新世晚期(Q3^3)至早全新世(Q4^1)气候波动 张伊利石分析也得到相应的证实。所记录的短期降温和升温事件可能表明,在第四纪末次冰期-肖期中,气候曾强烈波动,冯逐渐由晚冰期向冰后期过渡。这对研究晚武木冰期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岩心PC10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及统计分析,揭示了磁组构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物质成份、碎屑矿物百分含量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水流方向及古气候变化史。结果表明:(1)112.5ka以来海峡古水流主要有两组,一组为源自环南极流、流速相对较大的NE向水流,另一组为由于气温升高而产生的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冰盖消融水流,NNW—NS向;(2)112.5ka以来海峡的古气候大致可分为六期,相当于岩性段753.5~620cm(Ⅰ,早凉期)、620~488.5cm(Ⅱ,早暖期)、488.5~391cm(Ⅲ,早冷期)、391~140cm(Ⅳ,晚冷期)、140~25cm(Ⅴ,晚暖期)和25~0cm(Ⅵ,晚凉期),基本上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冰后期的古气候变化史,与全球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其中Ⅰ、Ⅱ期相当于末次间冰期的早、晚期,Ⅲ、Ⅳ期分别对应于玉木冰期Ⅰ和Ⅱ期,而Ⅴ期为冰后期,Ⅵ期相当于2320年的寒冷气候事件。由此可见,磁组构方法不失为一种经济且便利地研究海洋沉积物古环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陆架区15ka以来的古气候事件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86-1994年间,陆续对南黄海7个柱状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结合^14C测年数据,参考古地磁、热释光测年等分析资料,以其中3个主要岩芯剖面资料为代表,论述了南黄海陆架区15ka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在第四纪末次冰期冰消期中,气候曾剧烈波动,并逐渐由晚冰期向冰后期过渡。这一演变特点与全球气候背景下的中国东部地理环境相关。同时识别出3个短期降温和两个升温事件:其中A1亚带冷期出现在  相似文献   

16.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控制末次冰消期的机制以及引起冰消期事件的顺序 ,最重要的是获得应用于大陆和海洋两者的气候记录的时间结构。放射性碳测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的日历测年 ,但它是建立在表层水的表观年龄(相对于大气层来说)保持不变的假设上的。这里我们提出了北大西洋40°N以北的表层水的表观年龄(或储层年龄)在过去20ka中的变化证据 ,在两个岩心中 ,我们发现了在Heinrich1(15kaBP)结束的地方 ,表层水表观年龄比今天大1230±600a和1940±750a ,在新仙女木冷期结束的地方比今天大820±430…  相似文献   

18.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9.
应用UK37和δ18 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K37-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K37-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一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跨越地质时代0一71ka;Rd一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一110ka。根据氧同位素变幅分析,末次冰期极盛时冲绳海槽北部可能有黄河和长江的淡水影响,其影响强度Rd一82孔强于Rd一86孔。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一直影响着本区,冰期时黑潮流主流线向东转折段向南偏移,根据现有资料至少南移0.34个纬度。此外,在氧同位第2期,即末次冰期极盛期内发生一个短暂的气候回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1一20kaB,P,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