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1,(12):41-43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知觉和环境的整合,提倡身心融合的认知方式.初中地理教学常囿于传统教学状态,教学双方都期待改革.本文从现状出发提出初中地理"沉浸式教学"的策略,即变纯粹大脑认知为身心投入的体验式理念;利用互动式学习促师生身心融合的生成性学习;创设情境式教学加强身心体验;提出驱动式问题激发学生潜能;开放式评价构建具身观现代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地图是地理学独特的语言,是认知地理空间事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常以地图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工具,各种各样的图是地理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图说”。阅读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司空见惯,但从具身视域阅读地图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具身理论进行地图空间分析和地图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的研究是当前热门话题,但对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缺口较大。本文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提出研学问题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凸显体验性、体现探究性的基本原则,并就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的问题设计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徐波  兰原 《地理教学》2008,(11):12-13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而设置和创建的与其相关的认知环境。无疑,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而情境化的。其实,地理教学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习得也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化获得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所创设的地理教学情境发挥较好的作用,笔者以为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处理好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升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水平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气候变化态度、个人关注、气候变化知识、增值作用和气候友好行为5个维度构建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量表并展开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气候变化友好行为意向较为强烈且态度积极;气候变化知识与其他气候变化意识关键成分间相关性较弱;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渗透有待加强。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的培养策略有:构建“地理+”气候变化专题,通过跨学科学习强化气候友好行为;开展气候变化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具身强化价值观念;倡导在地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通过研学实践提升气候变化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具身学习优化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乡土地理教学深化具身学习的发展。本文基于具身学习理论,强调身体与学习环境交互的重要性,通过挖掘乌江流域的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具身学习视角下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一、透视课堂:现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1.知识至上,教学行为单一化 通过对一线地理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发现,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多的集中在知识的认知领域,较少顾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相似文献   

8.
地理情境梯度是学生认知进阶发展的“脚踏点”,为探寻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了载体。本文从深度教学的视角,说明设置梯度式地理情境的必要性;从地理情境的参量构成和地理核心素养,构建地理情境梯度的层级标准。本文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设定“区域情境促认知”“问题情境促探究”“综合情境促反思”三个相互关联的梯度情境,促使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地。  相似文献   

9.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的综合。近年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研究热点,但从综合“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具身体验,利用乡土地理情境,增强学生身心与环境的交互,探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融合乡土情怀的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核心大概念的教材二次开发,既能达成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境化的有效统一,又能实现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指引和思政教育的渗透,从而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从融合乡土情怀的大单元情境创设角度出发,充分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将知识结构与大情境相契合,探索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步骤和途径,为一线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提供新思路,切实保障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1.
贺小荣  徐海超  刘雪婷 《热带地理》2022,42(10):1665-1676
基于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构建具身节奏的旅游研究框架,以广东省清远市的漂流旅游者为样本,采用定性方法探究了其身体作为“节奏反映器”在日常世界、旅游世界以及两者间转换的节奏状态,并重点分析了旅游情境中个体的具身节奏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漂流者的旅游动因主要是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失衡。2)进入漂流旅游情境的个体通过身体来感知多重节奏并在与其互动中形成自我的具身节奏,且该具身节奏具有周期性,分为适应期、沉浸期、痛苦期、留恋期;此外,影响漂流旅游者具身节奏体验的因素包括景区自然环境要素、景区人工环境要素、旅游者机能要素、旅游社区要素。3)旅游情境的具身节奏与日常世界的日常节奏具有互构动力,漂流旅游活动通过营造异质空间镜像,让个体在旅游活动中克服焦虑、担忧等与工作生活节奏失衡中相似的负面情绪,进而实现自身活动内外的节奏平衡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具身实践下的地方认知:非表征理论与南京马拉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瑶  张敏 《地理研究》2019,38(6):1355-1366
以2016南京马拉松为例,从非表征理论出发,调查跑者身体在时空间中的具身实践,分析身体的瞬间潜力如何与生命经历共同作用于个体对地方的认知。研究发现:具身实践下的地方认知是运动与感觉的产物,它与自我认知相继出现、相互促成,并呈现为褶皱式渗透、交错过程;情感在实践的当下时刻作用于身体,造成瞬间的身体强度变化和心理情绪波动,影响个体对地方的认知能力;瞬间触发的地方认知以原先身体经验为基础,并为将来的实践与认知提供新的原料。研究借助马拉松这一极限运动,详细刻画情感触发所建构的身体-空间关系,强调具身实践中瞬间与经验的辨证关系及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地方认知,丰富有关身体与地方的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易桂芳 《地理教学》2010,(12):50-51,44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冲突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它是促使学生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和注意力集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周玲 《地理教学》2021,(16):46-49
开展高中区域地理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打破知识壁垒,将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化,建构区域认知框架,提炼学习方法,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本文以"俄罗斯"为例,通过整体把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大概念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建构能力层级,立足学习进阶,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创设整体情境,运用问题导学开展单元学习活动,尝试探索高中区域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已不再是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附属物和陪衬,而是地理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地理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又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景观图片进行地理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观性和情境性,能使学生外显行为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模型框架,并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进行了水平划分;以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水平划分为依据,对2021年北京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题及各区县模拟试题进行了分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汪洋 《地理教学》2019,(11):17-21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尝试构建具身学习环境,在具身学习环境中,优化地理课堂学习活动,即层次化学习活动目标、最优化学习活动策略、沉浸化学习活动任务、交互化学习活动共同体、可视化学习活动评价,并通过"月相"课堂教学案例做详实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问题式教学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建构了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并以“风积地貌”为例,以“平潭岛磹水村大沙山”为主题情境,创设问题链,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9.
黄剑锋  陆林  宋玉 《地理学报》2021,76(10):2360-2378
旅游现象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是旅游研究中的跨学科议题,但目前微观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的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尚有不足。本文检视了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探究了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经验化路径,以旅游者行为意愿为例对人—地二元环境刺激促成人—地交互及行为反应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经验探讨对于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启示。研究表明:① 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多元对象、层次、范式及方法论,存在4种主要情形和2种典型范式。② 心理—行为范式是拓展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提炼具体问题和聚焦具体变量是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经验化及本体论化的关键环节。③ 认知和情感形象、地方依恋、行为意愿等构成的经验模型是对人—地二元到人—地交互理论逻辑的一种刻画,为旅游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人地关系解释。④ 微观视角下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形成经历了地的功能与人的情感两个向度环境刺激、地方依恋人地联结有机体、行为反应之间的传导过程。⑤ 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需把握人地关系主题与旅游现象特性、完善多元尺度和范式、推进理论的经验化、注重方法的问题导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遥感特征教学为案例进行情境类比地理教学实践。通过视觉形成与遥感技术特征的情境类比,给出了情境类比教学法的流程示范,使学生在对视觉形成这一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中,逐步完成对遥感概念的理解和发展。最后反思了情境类比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指出在情境类比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加强合作学习、教学引导以及学科间的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