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3种鲍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引自日本的盘鲍 (H aliotisdiscusdiscus)、皱纹盘鲍 (H.discushannai)和大鲍 (H.gi-gantiea) 3个自然群体的线粒体 DNA 1 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分析了 52 8bp的碱基序列 ,结果显示 :3种鲍的基因序列中 A+T含量为 56.74%~ 57.1 2 %。 3个自然群体间碱基片段序列差异不显著 ,盘鲍与皱纹盘鲍、大鲍彼此均仅有 1处核苷酸检测到变异 ,皆为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99.81 % ;皱纹盘鲍与大鲍有 2处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 99.61 %。 1 6Sr RNA基因在鲍属内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
SDS变性剂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变性剂,研究其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AL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SDS浓度增高而下降,但当下降到67%时,随着SDS浓度增高,酶活力几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杂色鲍ALP对SDS具有高度的耐受性.研究SDS对杂色鲍ALP的pH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该酶的pH稳定性区域由5.9-10.0区域漂移到7.6~10.6区域,显示酶的pH稳定性往碱性区域偏移.进一步以荧光和紫外光谱为监测手段,研究杂色鲍ALP经SDS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随着SDS浓度增高,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发生变化,但发射峰未发生明显变化;紫外吸收强度发生变化,但吸收峰也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该酶活性中心对SDS变性剂并不敏感.这在以往文献中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4.
皱纹盘鲍主要器官的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皱纹盘鲍的胃、直肠、消化腺、肾、鳃、心脏、外套膜、足等器官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各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中富含酶原颗粒和分泌颗粒 ,这些颗粒具有消化和抗病的功能 ;(2 )鳃和心肌的组织结构中富含线粒体 ,这与其活动量大密切相关 ;(3 )外套膜的组织结构中富含分泌颗粒 ,这些颗粒物质参与贝壳的形成和体液免疫 ;(4)肾实质中静脉呈网状分布 ,这与体液的有效过滤有关 ;(5 )腹足的肌纤维成束 ,并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 ,以适应匍匐与吸附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Taura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RT-PC方法,根据TSV衣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MGB探针,扩增产物长度为118bp。将PCR产物克隆到pGM—T载体,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SalⅠ单酶切,得到线性化转录模板DNA,经体外转录获得标准品RNA。以体外转录的RNA作为模板,进行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反应,根据RNA模板拷贝数与Ct(Cycle threshold,Ct)值制备了标准曲线,制作的标准曲线在2×10^1拷贝/μL≤TSV RNA≤2×10^7拷贝/此的范围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TSV的定量分析,检测灵敏度为20个拷贝数。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SPF对虾组织RNA没有扩增反应,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组内和组间实验变异系数分别为0.32%~1.84%和0.79%-2.71%。利用TaqMan—MGB探针建立检测TSV的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对虾TSV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环境DNA(eDNA)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已广泛应用于评价微型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成。相较于eDNA,RNA在环境中易降解,环境RNA(eRNA)可更准确地反映群落近期生命活性状态。理论上,基于eRNA检获的生物多样性要低于eDNA检获的总体多样性。但前期已发表研究显示同一站点eDNA获得的多样性低于eRNA检获量,推测可能原因包括:1)样本量不同;2)RNA中存在DNA污染。为验证假设,本研究以陆架区两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纤毛虫为实验对象,系统性比较四种DNA/RNA提取方法:DNA直接提取(0.9g沉积物),大样本量DNA直接提取(2g),DNA洗脱法(2g),RNA直接提取法(2g);以及三种RNA提取后的处理方法:无DNA酶反转录,含DNA酶反转录,先纯化RNA再反转录。研究结果表明,大样本量(2g)DNA直接提取法所检获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约为小样本量(0.9g)的两倍。相同样本量下,DNA洗脱法检获的OTUs最多,而DNA直接提取检获的OTUs低于有/无DNA酶反转检获的数量,先纯化再反转录所获得OTUs最少。就群落构成而言,DNA洗脱法和RNA纯化可有效降低浮游类群比例,可更真实展现底栖群落的构成。综上,建议使用DNA洗脱法评价沉积物中微型生物的总体多样性;采用eRNA研究具有生命活性的生物群落时,反转录之前可纯化RNA,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具有生命活性的群落信息。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牙鲆弹状病毒(HIRRV)对敏感宿主牙鲆肾脏原代细胞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和胰酶消化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肾脏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培养。研究显示,采用组织块移植法进行培养后,会出现较多的成纤维样细胞,而采用胰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后,细胞呈现上皮细胞样且形态完整,7天后细胞的汇合率可达80%。采用胰酶消化法对牙鲆肾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后进行病毒敏感性实验,实验表明牙鲆肾细胞接种HIRRV后,第3天出现了明显的CPE,病毒滴度达1×105.8 TCID50/mL;RT-PCR可从感染3天的细胞培养物中检测到HIRRV的特异性mRNA;利用抗HIRRV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荧光试验可从感染24h的细胞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信号,信号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胰酶消化法建立的牙鲆肾脏原代细胞对HIRRV较敏感,HIRRV可成功侵染该细胞并在细胞内实现快速增殖。本研究为牙鲆弹状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材料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鲍类微生物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类微生物性病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及真菌性疾病。本文就鲍类微生物病害的病原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的诊断防治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鲍类的病害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发表c 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了2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褐藻酸酶、海带淀粉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同时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以cDNA为模板的PCR产物序列与已发表的相应基因序列一致;以DNA为模板扩增的a-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基因片段分别含438 bp和667 bp的内含子;在纤维素酶基因片段的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各检测到2个SNP;4种多糖裂解酶基因均主要在消化腺中表达,褐藻酸酶基因的表达最强,其次为纤维素酶,表明在摄食海带的条件下,褐藻酸是成体皱纹盘鲍可利用的最重要多糖类物质之一。本文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皱纹盘鲍"97"选育群体在不同发育期、摄食不同藻类及不同培育环境下的多糖水解酶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养殖锯缘青蟹呼肠孤样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对患病青蟹Scylla serrata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心肌细胞、胃和肠道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的呼肠孤样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的大小为60 nm左右,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在感染组织细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根据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分布形态,初步认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暂将其命名为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reo-like virus,Ss-REO)。  相似文献   

12.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capsidprotein,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宁波分离株(LMBIV-NB001)。EPC经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EPC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EPC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20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029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扩增片段连入pMD19-T simple质粒后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鳜鱼蛙病毒NH-1609、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BG/TH/CU3、EPC060608-08的MCP基因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均达到99.13%。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分离的LMBIV-NB001株与NC_038508、GU256635、MG941005等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毒株聚成一簇。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蛙病毒属成员的起源和分化等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protoplast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Kappaphycus alvarezii using snail enzymes, abalone enzymes and cellulase. The optimum enzymic ratio was fixed to be 20% of abalone enzyme, 12% of cellulase and the osmotic stabilizer was 2.0 mol/L glucose. The optimum enzymic hydrolysis conditions were found to be dark enzymolysis at 30°C continuing for 4.0 h. The resultant density and yield of protoplasts achieved 32.60×104 mL-1, 65.20×104 g-1 tissue for Kappaphycus alvarezii. Finally, under the temperature of 20°C, light intensity of 1 500–2 000 lx and photoperiod of 12 h/d, two developmental pathways were investigated:(1) callus-like cell mass and regenerated plantlet occurred on protoplast;(2) young shoots and calluslike cell mass occurred in tissue blocks after enzymolysi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1年9月-1993年底,利用在青岛市沙子口对虾养殖场采采的中国对虾病虾肝胰腺样品,采用一种改进的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原先称之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的一种对虾病毒进行纯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病毒核酸用不同核酸酶处理并结合电泳等方法,对病毒的基本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作鉴定,结果表明,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良好的病毒纯化效果;纯化后的病毒颗粒显示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相似文献   

15.
ThisworkisfundedbyagrantfromtheNationalKeyTaskProjectsof8thand9thFive-yearplanprogram.INTRODUCTIONInthepastyears,studiesonthevirusesofpenaeidshrimpshavemadegreatprogressinvari-ouscountries.Rightnow,aboutl4virusesofpenaeidshrimpswerefound,i.e.BP(Baculoviruspenaei,Couch,1974),MBV(Penaeusmonndonbaculovirus,Lightneretal.,1983)orPBV(Penaeusplebejusbaculovirus,Lesteretal.,1987),BMN(Baculovirusmidgutglandnecrosisvirus,Sanaetal.,1981),PHRV(Penaeushybridrod-shapedvirus,Owensetal.,199l),…  相似文献   

16.
从广东汕尾地区工厂化养殖的患病和死亡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养殖海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杂色鲍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多项指标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经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证实鉴定结果。在中国大陆,由副溶血弧菌使杂色鲍致病并大量死亡的事件,本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血卵涡鞭虫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2005年9月浙江三门湾地区某养殖场发生的养殖锯缘青蟹规模性死亡病蟹进行观察,并对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头胸甲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血淋巴细胞的量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寄生原虫,该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寄生,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乳白色液体及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寄生虫体,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宿主表现的症状,与血卵涡鞭虫相类似。采用Small等^[5]的血卵涡鞭虫ITS特异引物,扩增出分子量为300bp左右的条带,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序列相似性比较,确定该寄生原虫为一种血卵涡鞭虫Hemntodinium sp。血卵涡鞭虫是海水甲壳类的重要病原寄生虫,我国尚未有该寄生虫病的研究报道,文中首次发现其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为靳一步研究该寄生虫病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对虾WSSV人工感染螯虾及其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人工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感染组螯虾3-6d内全部死亡,核酸探针点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鳃、胃、血淋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2%),89%(86%),81%(75%),对照为11%(3%),3%(5%),0(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螯虾的胃、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嗜酸性着染,电镜下病变组织细胞核可见形态大小与WSSV一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原位杂交两次检测感染螯虾的胃、鳃、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照阳性检出率均为0。结果表明:对虾WSSV可感染淡水克氏原螯虾,病毒核酸原位杂交是一种敏感特异的病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WSV308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林  杨丰 《台湾海峡》2007,26(1):53-60
结合SDS—PAGE电泳和质谱分析,发现了一分子量为51kDa的蛋白,它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ORFwsv308的表达产物.将wsv308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以E.coliBL2l为宿主菌,成功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后制备抗体。Western blot实验中蛋白特异抗体只与完整的病毒和核衣壳裂解蛋白中的WSV308反应,而不和膜蛋白反应,证明wsv308所编码的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定位于核衣壳.免疫电镜定位中金颗粒只特异地标记在核衣壳表面上,不存在于完整病毒表面上.  相似文献   

20.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病害均可发生,死亡率达100%,监测了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寄生虫及病原微生物,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等与鲍苗死亡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鲍苗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及感染试验结果验证细菌是引起杂色鲍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