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刘卫华  魏东平 《地震》2006,26(2):45-53
中国西部的青藏和新疆地区现代构造变形活动非常强烈, 业已证实该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塔里木、 阿拉善、 天山、 柴达木和西藏5个活动地块。 利用GPS观测资料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借鉴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建模方法, 将其视为刚性的地块系统, 反演得到各地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 进而求得各地块两两之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并计算出沿地块边界的相对运动速率。 结果显示, 与地块边界上的地震滑移矢量, 由地质学资料得到的滑移速率, 以及GPS数据本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而也说明了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活动地块并视为刚性地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与不同方向边界活动的交替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GPS资料,我们发现地块南北边界的左旋错动速率比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速率大2~3倍,而基于地质资料和几十年来的测量资料,大多数研究者强调鄂尔多斯地块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和地块的逆时针旋转特征,针对上述矛盾,本文利用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测量资料(包括GPS和水准),分析了地块周边的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认识到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与东边界的构造活动存在交替性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的构造运动以地块为单元的运动特点。鄂尔多斯地块与周边地块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它们之间边界带的变形和相对位移来实现的,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带处于活动时期,但从长时期来看,鄂尔多斯地块相对阿拉善和阴山地块向东南运动,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中国大陆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特点,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震级频度关系、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等, 以及由GPS资料给出的各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征, 如各地块运动的速度、地块变形的应变速率、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地块运动变形中的张、压状态等.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陆区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强震活动特点和地壳运动变形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给出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及其运动变形的性状决定其地震活动的总体状况, 包括: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 由震源机制给出的各活动地块的地震应力场与由GPS观测给出的现今地壳运动应变(应力)场的同一性, 以及震源破裂类型与地壳形变张、压状态的一致性等. 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运动性状对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光  王紫燕  关玉梅 《高原地震》2009,21(3):52-57,69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2009年6月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国际连续观测数据中的中国台湾桃园基准站数据,经联合处理取得各测站的运动速率,并对观测结果获得的位移时间序列、速度、重心基准下运动矢量图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福建省GPS资料与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表明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异常现象,显示出福建地壳运动趋势仍十分缓慢且整体较为平稳,并伴随华南地块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年岷县漳县M6.6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1999年以来的GPS观测资料,通过应变率动态特征分析、多期次GPS剖面分析和基线变形速率的分析讨论了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GPS速度场和块体应变率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导致了柴达木地块运动与变形状态发生明显调整,但由于西秦岭北缘等深大断裂的存在,岷-秦地块对其响应不明显;GPS连续应变率显示,在汶川地震引起的区域地壳变形调整过程中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应变积累速率有减缓的迹象;GPS剖面显示,平行于岷县漳县主破裂带的运动分量对汶川地震响应显著,汶川震后表现为剪切变形速率的增强,而垂直于主破裂带的运动分量则对汶川地震响应不明显;震中周边GPS基线变形速率表明,基线伸缩变化率总体呈现NW向拉张、NE向压缩状态,且拉张量明显小于压缩量.上述地壳变形动态特征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变积累水平和断层闭锁程度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在岷县漳县地震前该区表现出局部“硬化”迹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  张国民  吴云  马宏生 《中国地震》2003,19(3):243-254
本文在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球面上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和近10年来的GPS测量结果,对整个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各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变形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大陆东西部各活动地块的运动速率和应变率相差较大,但位于同一个地块区的各个活动地块之间的运动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文中还计算了活动地块边界带之间的相对运动,讨论了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88年以来,中国陆区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GPS测量所给出最大剪切应变率差异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和现今滑动速率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断裂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 GPS 台网的简介及 GPS 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的初步探索。重点讨论GPS资料时间序列、基线处理及GPS应变场的分析研究,获得福建地区主要构造块体内部的运动图像、速率及运动学参数等地球物理场信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省GPS台网的简介及GPS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的初步探索。重点讨论GPS资料时间序列、基线处理及GPS应变场的分析研究,获得福建地区主要构造块体内部的运动图像、速率及运动学参数等地球物理场信息。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09年福建GPS基准站资料.解算了各测站20期的季速度场,结合近年福建及其周边大地震,分析了福建地区速度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南海地震发生时段,福建各测站的速度场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了福建地区速度场受菲律宾板块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GPS台位移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到2006年9月的连续观测资料,经数据处理获得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初步估算了各测站的运动速率和定位精度,水平向在1.5~3.2 mm,垂直向在6.6~8.2 mm。选取区域相对水平位移变化量较小的5个台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讨论了各测点的相对运动速率及时空变化特征。从水平位移结果分析表明,现今福建地壳运动的趋势仍十分缓慢且整体较为平稳,与华南地块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比较呈相对稳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台湾海峡GPS观测分析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 3期GPS联测结果所获得的福建沿海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采用ITRF94全球框架为基础的GPS测站地壳运动模型及其处理软件 ,对所获得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精度分析。得到福建省高精度的GPS测站大地坐标、边长及其位移矢量 ,其精度达到 1 7×10 - 8。计算了福建地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 ,东西与南北向线应变率、面应变率、剪应变率、大地转动率和最大剪应变率等值线并给出了它们的分布图象。根据多年形变和现今GPS观测资料 ,分析福建地壳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显示区域应力场优势分布特征。最后 ,对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壳动力学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GAMIT软件得到福建省连续观测GP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并引人数学形态滤波法,过滤基线中的白噪音和脉冲扰动.以福建省主要断裂带为研究背景,研究GPS基线时间序列、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与福建主要断层的相关性,分析了影响基线变化的因素,以及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最新的GAMIT软件,对1995年到2003年以来海峡5期GPS联测资料,在ITRF2000全球坐标系统框架下,以IGS精密星历数据及其核心观测站的坐标和运动速率为控制参数进行统一解算,解算时利用GLOBK软件进行联合平差,得出福建地区地壳运动速度每年小于1 mm,并对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受力及运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地震局GPS观测技术应用于1992年开始,起步早,发展快。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地震局在“九五”、“十五”期间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的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历程,重点对“十一五”期间正在进行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项目进行了介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应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述,并利用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福建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十一五”结束后,福建GNSS连续观测站达到41个,将成为我国大陆GNSS连续观测站最多、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将有力地推动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攻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壳幔运动耦合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金卫 《地震地质》2004,26(4):566-575
板块运动是地壳和上地幔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因为只有地壳变形能被直接观测到,所以将上地壳变形场与下地壳和上地幔变形场比较是研究壳幔运动耦合作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中国大陆GPS观测结果,结合第四纪活动断层和由20世纪以来发生的地震资料反演获得的地球表层的水平应变率场,并将相关结果与Pn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相比较,探讨中国大陆壳幔运动耦合作用。结果发现,总体来看活动性强的构造单元,其深部上地幔塑性剪切带的展布与上地壳脆性剪切带的方位有较大的差异;反之,活动性弱的构造单元,差异较小。活动构造单元其上地壳与下地壳—上地幔之间构造变形活动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在这个部位上、下地壳之间构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解耦,使下地壳以上部分的活动与其下“大地幔流”的运动趋势发生差异,从而产生构造应变能积累  相似文献   

16.
Calculation of repeated observation data at the densified GPS monitoring network in northeastern area of Pamir together with data from IGS stations in the peribphyery of the area yielded the movement rate of more than 40GPS station sites in the area,and,hence,the recent crustal deformation rate pattern and time series of fiductial GPS stations in the area were obtained.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incipal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GPS station sites is NNW,basically diagonal to the strike of Tianshan fold belt,i.e.a normal compression occurs in the Tianshan region.The movement pattern near Jiashi and its southwestern zone is som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tation sites in their surrounding areas,indicating a certain rela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Jiashi area to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last years.The movement rate of station sites in the periphery of Taim basin less varies and its direction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It indicates less or basically no deformation within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新疆地区的基本站、区域站观测成果对天山及邻近地区现代地壳运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天山地壳运动速率,提出了天山地壳缩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GPS复测资料进行区域水平运动状态的分析,通过剪应变,面膨胀值的分布,可以发现挤压、隆升、拉张、沉陷过程中产生了正负转换的地带,在这些正负交界并且剪应变值增大的地区,一般都是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18.
Crus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Both Taiwan Island and Chinese mainland belong to Eurasian plate i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nearest distance between Taiwan Island and Fujian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opposite coast, is only 130 km. Although there are high-precision GPS networks in both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 joint GPS measurement cannot be made directly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t contact due to the strait between them. However, the GPS networks arranged on b…  相似文献   

19.
对建设中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的建设目标、设计指导思想、台站布网原则、技术与设备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简述。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将在原有GPS连续观测站的基础上再新建30个GNSS连续观测站,连续观测站将达到41个。台网建成后,能有效监测福建省内各主要断裂带的地壳运动、重力和水准变化,同时也可为福建省内用户提供导航与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