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同BMI患者腹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部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按照BMI进一步分组:A1组与B1组:BMI<24kg/m2为正常或偏瘦;A2组与B2组:24kg/m2 ≤ BMI<28kg/m2为超重或偏胖患者;A3组与B3组:BMI ≥ 28kg/m2为肥胖患者。A组(常规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20kV,对比剂浓度370mgI/mL,采用FBP法重建;B组(低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00kV,对比剂浓度270mgI/mL,采用SAFIRE法(strength 3)重建。对比剂用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追加生理盐水20mL。采取团注追踪法,兴趣区(ROI)定在降主动脉,阈值设为100HU,达到阈值后延迟2s开始扫描。图像质量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各组患者腹主动脉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等的CT值与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辐照剂量方面,双低组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患者CNR与BMI呈负相关,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双低剂量联合迭代技术进行腹部CTA检查,图像质量与常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且降低了辐照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P>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r=0.773,腹腔干r=0.610,肠系膜上动脉r=0.605,右肾动脉r=0.664,P=0.000,存在强相关;左肾动脉r=0.435,P=0.016,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结论:使用MR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获得的血管测量数据同样准确,两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常见体重(79.4±14.5kg)及体质量指数(21kg/m20.05)。结论:双源CT可以对常见体重人群进行低辐射剂量、超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头颈联合CTA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成像中两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搜集临床上怀疑腹主-下肢动脉疾病行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350 mg I/m L),A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8.53±9.39)岁,平均体质量(67.86±11.65)kg,平均扫描范围(124.65±8.28)cm。B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0.87±9.76)岁,平均体质量(66.23±12.42)kg,平均扫描范围(122.59±9.12)cm。A组注射流率4 m L/s,对比剂用量1.5 m L/kg。B组第1期5 m L/s注射20 m L,第2期3 m 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5 m L/kg×体重-4 m 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比剂注射完毕两组均以3 m L/s流率无缝隙注射生理盐水30 m L。两组均选择智能触发技术,监测平面为腹主动脉(右膈肌水平),阈值≥150 HU。对两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5个动脉段CT值,记录两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分别为:4.76±0.44、(328.46±21.45)HU(腹主动脉段),4.20±0.58和(330.96±22.52)HU(髂动脉段),4.36±0.57、(327.16±23.65)HU(股动脉-腘动脉段),3.32±0.63、(296.53±20.43)HU(小腿动脉段),3.12±0.53、(257.26±21.21)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分别为:4.72±0.46、(329.75±23.12)HU(腹主动脉段),4.08±0.57、(331.63±24.64)HU(髂动脉段),4.16±0.55、(319.89±21.79)HU(股动脉-腘动脉段),3.24±0.66、(290.44±21.57)HU(小腿动脉段),3.28±0.46、(243.76±27.29)HU(足背或足底动脉段);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3.79±13.68)m L和(74.61±14.7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剂流率5 m L/s+3 m 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固定球管输出的情况下,观察低体质量指数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选取心率≤65bpm、心率变异≤5bpm、体质量指数≤24kg/m2患者40例,平均年龄(53.16±6.5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0.12±2.13)kg/m2。所选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0mA。扫描结束后测量主动脉根部衰减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体质量指数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示体质量指数与主动脉衰减值无相关(r=0.163,P=0.314),体质量指数与噪声值为正相关(r=0.714,P=0.000),体质量指数与信噪比为负相关(r=-0.545,P=0.000)。结论:通过体质量指数进行管电流个体化设置理论上可以达到减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10kVp)与低对比剂量(1.0mL/kg)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116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且BMI<25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进行研究,每组58例。A组:管电压11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0mL/kg),采用正弦迭代重建(SAFIRE)。B组:管电压13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2mL/kg),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测量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肝门脉期门静脉CT值及增强扫描3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肝右叶肝实质CT值;计算两组图像的肝动脉期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总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增强扫描3期测得肝右叶肝实质CT值及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脉期A组的门静脉CT值低于B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A组的3期总有效辐射剂量(ED)(9.88±3.56)mSv低于B组(13.91±4.71)mSv,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A组比B组的对比剂量减少17%。结论:128层MSCT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应用低管电压(110kVp)和低对比剂量(1.0mL/kg),联合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人体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青少年骶髂关节中的可行性应用价值,确定其CT扫描最优参数。方法:采用PHILIP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选择年龄在14~30岁、体重<75kg、身体质量指数(BMI)<25的青少年患者150人,随机分成3组。常规剂量组,应用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s;低剂量A组,应用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00 m As;低剂量B组,应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00 m As。对骶髂关节进行扫描。记录3组CT扫描模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评分,取平均值。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B的辐射剂量较常规组显著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00 k V、100 m As低剂量扫描技术可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能谱CT分析不同冠脉斑块成分的价值以及与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能谱CT对斑块特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供依据。方法:107名诊断为冠心病或急性发作性胸痛以及心前区不适的患者(男65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岁),均行冠状动脉能谱CT扫描。将所有冠脉斑块根据CT值以及混合斑块中的钙化大小分为5组。用能谱分析软件分析冠脉斑块不同成分。斑块的易损性用血清标志物进行评估。血清标志物的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共发现有159个冠脉斑块,抽取了90例血样,除1组与5组以及2组与5组之间的FAT浓度以外,五组斑块之间的CT值以及能谱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斑块阳性者3种血清标志物浓度明显高于冠脉斑块阴性者(P<0.05)。2组与3组以及3组与5组之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血清浓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MMP-9浓度与斑块CT值(r=-0.501,P<0.05)、有效原子序数(r=-0.372,P<0.05)、能谱曲线斜率(r=-0.378,P<0.05)、HAP浓度(r=-0.411,P<0.05)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FAT浓度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3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2组与5组之间的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以及HAP浓度临界值分别为3.41,8.91,96.07。结论:宝石能谱CT在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谱CT的四种能谱参数与血清MMP-9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vol,对比剂碘含量及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腹主动脉CT值: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01.75±67.11)HU和(459.87±49.17)HU,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436.55±84.12)HU和(432.15±87.68)HU,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NR: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19.01±2.66)和(15.24±2.52),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12.42±2.68)和(10.24±2.2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M: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9.72±29.75)和(33.44±8.87),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20.08±8.05)和(15.21±10.1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TDIvol:实验1组、实验2组为(5.41±1.38)mGy和(6.98±1.49)mGy,对照1组、对照2组为(9.87±2.97)mGy和(12.02±5.21)mGy,实验1组较对照1组降低45.19%(4.46/9.87)、实验2组较对照2组降低41.93%(5.04/12.02)。实验组、对照组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mgI/mL和350mgI/mL,实验组降低22.86%(80/350)。肾动脉血管评分: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4.61±0.47)和(4.22±0.59),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3.73±0.72)和(3.93±0.66),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针对中小体质指数患者,双低扫描方案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含量,适于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部CT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及脾脏的CT值,并计算CT密度指数[胰腺与脾脏的密度差值(P-S)和胰腺与脾脏密度比值(P/S)]。将低于胰腺CT值中位数者定义为胰腺脂肪浸润。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依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所见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连续性纳入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低危组及非低危组胰腺CT值(Z=11.320,P=0.001)、P-S (Z=9.324,P=0.002)及P/S (Z=9.9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胰头、胰体及胰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239,P=0.00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胰腺CT值(r=-0.312,P <0.0001)、P-S (r=-0.280,P=0.0003)及P/S (r=-0.287,P=0.0002)与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负相关。校正混杂因素后,胰腺CT值(OR=0.950,95% CI:0.910-0.991;P=0.018)、P-S (OR=0.943,95% CI:0.895-0.992;P=0.024)、P/S (OR=0.040,95% CI:0.003-0.571;P=0.018)及胰腺脂肪浸润(OR=2.825,95% CI:1.150-6.940;P=0.024)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仍具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CT值及CT密度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独立的相关关系,提示胰腺脂肪浸润可能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颅脑损伤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35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CT颅脑扫描,记录CT图像计分,伤后24h检测血清MMP-9和NSE水平。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儿分为轻型组(56例),中型组(48例),重型组(31例)。追踪患儿临床结局,根据院内30d是否发生死亡患儿分为存活组(103例)和死亡组(32例)。观察不同组间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的差异;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与GCS评分的相关性;ROC分析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水平对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CT计分、MMP-9和NSE均随小儿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P<0.05);存活组患儿CT计分、MMP-9和NSE低于死亡组(P<0.05);CT评分、MMP-9和NSE均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84、0.462、0.310,P<0.05);CT评分与MMP-9和NSE也呈正相关(r=0.493、0.282,P<0.05)。CT评分、MMP-9和NSE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AUC分别为0.996、0.943和0.758。结论:早期颅脑CT图像计分、血清MMP-9和NSE与小儿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均有关,可作为预测小儿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90例临床似诊为主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双低组(n=45)。常规组:120kVp、对比剂量1.5mL/kg(浓度350mgI/mL)。双低组: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两组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和Smart prep技术。读取CTA剂量报告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每位患者对比剂用量并计算碘含量。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靶血管和背景的CT值,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情况和血管锐利程度。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碘含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和碘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在主动脉主干及分支的CT值均>300HU,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CNR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组,噪声在诊断范围内。结论:应用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结合ATCM技术在主动脉CTA检查是可行的,优势是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量,同时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分析其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征象进行术前评估,并对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进行统计。结果:CT平扫能清楚显示原发灶情况,结合增强扫描及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和转移情况;本组病例60.3%病灶为不规则形,46.7%患者可见微钙化,87.0%患者呈明显强化,87.0%患者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平扫缩小;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有统计意义(P=0.023),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在原发灶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CT平扫和增强的特征性征象分析,如病灶形态、微钙化、强化方式以及增强前后病灶范围变化等,可明显提高PTC的诊断率;同时对原发灶、周边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此外统计发现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大小及与甲状腺包膜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128层螺旋CT测定窦性心律和房颤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并计算出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容积(EATVI),探讨其与心房颤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心房颤动患者7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31例;同时入选6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心脏冠脉CTA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并计算出EATVI。进一步分析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平均EATV (138.54±25.79) mL及EATVI (72.54±23.21)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平均EATV (107.56±21.17) mL、EATVI (53.21±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平均EATV (141.72±23.26) mL及EATVI (74.43±21.32)均大于阵发性房颤患的平均EATV (136.23±19.76) mL、EATVI (70.54±1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房颤患者EATV与EATVI呈显著正相关(r=0.97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V及EATVI诊断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95% CI:0.806~0.935),以113.35 mL为截断值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72.3%;EATVI曲线下面积为0.893(95% CI:0.837~0.961)以61.15mL为截断值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1.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 (OR值:1.057;95% CI:1.016~1.163)及EATVI (OR值:1.068;95% CI:1.021~1.107)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EATVI显著相关;EATV及EATVI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及EATVI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