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北极海冰融化的加剧,北极问题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文章以ScienceDirect数据库为主要搜索范围,系统梳理了2007—2021年国外北极问题研究文献,从北极航线、北极经济、北极政治和北极环境4个方面对国外北极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的国外北极问题研究中,北极航线相关问题研究将聚焦于北极航线运营模式的研究;北极经济问题研究将注重区域经济和北极产业发展;北极政治研究依然会着力探讨如何在北极治理中的合作问题,虽然目前的北极政治研究中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较多,但未来将增加定量分析和理论创新的研究;北极环境问题研究将注重北极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进一步关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北极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各国纷纷加入北极资源开发的大潮中,但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资源-环境治理体系应运而生,它是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重要支点以及现实需求。基于此理论,中国以北极利益攸关者、北极资源开发者以及北极环境保护贡献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但在此过程中也受到地缘政治、北极争议、自身不足等多种挑战,需要打造紧密的中国“北极蓝色伙伴关系”圈、助力形成以“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为目标的北极资源开发模式、推动中国北极法律制度建设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极航道开通和资源开采带来的潜在巨大利益,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在北极的权益包括科学考察、环境保护、航行和资源开发4个方面。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国家安全理论、国际法依据、生态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北极治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北极科考、北极政治参与、与北极和非北极国家合作、北极环境治理和北极航运。在这5个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障碍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使北冰洋海冰融化之势越来越快,北冰洋的航运以及一直尘封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与日本同为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非北极国家,在北极航道及资源利用上既存在合作前景又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在分析近年日本学者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综合了日本学者为政府提出的各种建议,分析了日本对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总结了日本政府在利用北极资源方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为我国学者研究日本在当前国际能源和地缘格局下对北极油气资源的战略考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极地区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北极地区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分析,并提出强化我国北极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综述表明北极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是数量巨大的遗传基因资源承载者,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在北极深海食物链中可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展望分析提出聚焦北极深海这一特殊的极端环境,开展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新颖遗传生化功能挖掘以及多尺度生态系统下微生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建议我国顶层布局、构建北极深海微生物协同研究体系,提升专用配套仪器装备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海洋安全是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北极海岸警卫论坛是环北极国家为应对安全挑战而建立的新的合作机制。文章介绍北极海岸警卫论坛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运行实践,提出其对增强环北极国家的互信、促进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提高北极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各国海岸警卫机构在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和装备水平不一、各国存在政治分歧和海岸警卫机构机制差异以及各国对北极地区认知不足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求,提出我国应与环北极国家紧密合作、广泛参与北极治理机制、加强对北极地区的建设投资和提升对北极地区认知的建议,促进我国为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贡献大国力量,提升我国北极治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欧盟作为北极域外行为体,为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航道贸易、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潜在利益,出台了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在2008年《欧盟与北极地区》、2012年《欧盟的北极政策:2008年至今的进展及未来的行动》与2016年《欧盟北极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北极政策三大优先发展领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为适应北极国际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欧盟新北极政策将会把关注重点放在“绿色”“平衡”与“合作”,旨在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平衡欧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纷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北极的和平与稳定。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研判也可为同为北极域外国家的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国内外关于北极航道利益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对北极航道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文章从北极航道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归属和经济利益3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结果表明:北极航道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北极8国、近北极国家和传统航道受益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依据"历史性权利"和"直线基线法"强调其对北极航道的主权,而其他国家认为其"内水论"的主张具有不合理性,争议重点在于国际航道属性的判定;北极航道对于提高航运利益、贸易利益和资源利益发挥重要作用;北极航道利益相关主体可能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利益集团是重要研究方向,其中增加创新点和搭建模型等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浅析北极所面临的法律挑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其提出各种权利要求.日渐激烈的冲突事件使北极面临异常严峻的法律挑战.通过分析北极面临的法律问题,提出多样性解决途径,认识到解决北极法律争端必须在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在充分利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日渐形成针对解决北极问题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北极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特有的环境因素,成为地球上最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北极气候环境迅速变化、污染加剧、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并且日益影响到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我国地处北半球,同时受到北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不仅对我国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更关乎到我国国家安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然而,由于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诸如地缘政治、权利支撑、机制保障、政策缺乏、合作困境等。在立足北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北极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探讨我国维护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存在的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对于我国维护北极环境和国家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云浩  栾维新 《海洋通报》2019,38(4):379-386
作为现代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艇旅游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而得到蓬勃发展,引起了旅游管理者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游艇旅游文献资料的全面检索和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游艇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早,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主要包括游艇旅游基础概念探讨,游艇旅游需求与供给研究,游艇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及游艇旅游政府管理和协同治理研究等5个方面。而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实地调研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支撑定性描述。我国未来应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完善游艇旅游理论和实践治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游艇旅游本土化发展范式,并加强定量研究方法使用,以期为中国游艇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前人已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图解法和矩值法数值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和相互转换方程的确定工作,但针对定性结果的对比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了琼州海峡两岸15个海滩22条断面105个表层沉积物为典型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olk和Ward图解法和Friedman矩值法获取粒度参数结果,构建定量结果的回归关系和对比定性结果的异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两种方法结果的可对比性,并分析两种方法的方法差异对沉积物粒度信息提取及使用造成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就定量结果而言,图解法和矩值法计算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具有强相关性(R2≥0.951),而偏态和峰态则表现为中等相关(R2=0.586)和不相关(R2=0.011),表明图解法和矩值法计算粒度参数定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稳定,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就定性结果而言,图解法和矩值法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不一致的占比分别达30.48%、55.24%和71.43%,这与定量结果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表明定量结果的相关性程度并不能完全用于指示定性术语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鉴于最大化地揭示沉积物的差异是粒度参数分析方...  相似文献   

13.
水产动物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近海,不但影响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海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还威胁到人类公众健康,因此,开展近海水域病原菌多样性的研究,对于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近海水域水产动物病原菌多样性研究主要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局限性,介绍了16S rRNA序列分析、分子杂交、指纹图谱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阐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竞争定量PCR等定量研究技术的应用,展望了病原菌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高通量、灵敏、多技术联合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14.
There has been global interest in the exploitation of rich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e Arctic for decades. However, recent low oil prices, a low carbon economy climate agenda,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Arctic oil extraction have curbed interest in these Arctic resources. Despite a recent reluctance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n offshore Arctic drilling industry, a resurgence in oil and gas prices could spark renewed interests that could pose unacceptable risks of pollution from oil spills. These risks are further compounded by complex governance and sovereignty issues between circumpolar nations. This paper (i) compares cycles of Arctic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ctivity with global energy prices; (ii) outlines current pollution abatement techniques under pan-Arctic national regulations to identify potential gaps; (iii) describes current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for Arctic governance to highlight how problems could arise if offshore oil drilling returns to the Arctic and associated spills migrate to international waters; and (iv)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id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makers regarding pollution abatement methods for future Arctic drilling.  相似文献   

15.
北极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全球变暖最关键的敏感区,世界各国针对北极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并开展了多年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分析了13784篇北极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热点前沿,结果表明:①全球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呈现出加快增长趋势,近5年的发文已经翻了一番,年均发文在689篇以上; ②环北极八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挪威、丹麦研究基底深厚但近年发展稍缓,英国、德国是主要的非北极研究国,瑞典、法国的论文质量均衡,中国、波兰、格陵兰和荷兰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③俄罗斯科学院在本领域发文最多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机构与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研究占比高,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科研影响力较大; ④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质学、海洋学、环境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北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北极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北极海洋酸化与污染防治等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建议我国针对本国情况制定综合性北极科研计划,并注重科研机构间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展国际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6.
吕承文 《海洋通报》2018,(3):280-286
海洋公共治理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适应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海洋公共治理被认作一种异于传统陆地政府治理的新型地公共治理活动,存在着自身一定的责任结构体系。收集了2012-2016年的六大类海洋责任案例(主要是海洋执法案例),以时间(t)、案例数量(q)、制度(I)、人(H)来构建"灰箱"模型,通过考察问责复发率(P)分析海洋公共责任(R)的问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公共治理过程中应亟须重视"海洋政府"理念,问责事件也从样本数量上得到了体现;(2)海洋公共治理的目标应是防范于未然,确保责任事件的可预期化,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基于法治的导向来重新塑造海洋政府的责任体系;(3)我国未来海洋公共治理的责任体系建构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实现责任人和责任形式的可预期化,最终实现对海洋公共治理责任法治监督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北极东北航道6个关键海峡为研究目标,构建东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冰融化背景下北极东北航道航行安全问题,引入犹豫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采用粗糙集思想来确定客观权重,集成得到组合权重。基于所建风险分析模型,对其中3个关键海峡的自然环境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和时空特征分析,同时计算了2013年8月份6个关键海峡的风险度,模拟了一条最优通航线路并与同时期永盛号轮船的实际航行线路进行了比对。研究表明:(1)2000-2014年东北航道3个关键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均呈现减小趋势,红军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减小趋势最大;(2)对比3个海峡海峡自然环境风险度,德朗海峡最低,维利基茨基海峡次之,二者均适合通航;红军海峡风险度最高,且不适宜通航;(3)模型模拟路线与实际航线较吻合,对实时航行路线的选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fisheries management process with multiple, informed stakeholders and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complexity can be considered a governance network. This exploratory study appli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 (CNA)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assess two cases of US federal fishery management in the Northwest Atlantic—Atlantic herring and sea scallop.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CNA maps were constructed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network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ensity, weighted average path length) and centrality measures for individual network members (degree, betweenness) were derived using InFlow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shery governance networks are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across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private–nonprofit sectors. The findings validated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as a contested, competitive management context among stakeholders, and provided new insight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cross the network and the critical role of bridgers connecting disparate subgroups. Fisheries management can be conceptualized and analyzed as governance networks, and the paper discusses additional research questions, refinements needed for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amifications for managers (e.g., can resource managers manage networks).  相似文献   

19.
The considered area of the Russian sector of the Arctic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in August–September of 2008 by the wid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ariability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OM), as well as of its elemental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amounted to 51.6–434 and 2.2–18.6 μM, respectively, for the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Corg; up to 1.9–30.2 μM for Norg; and up to 0.08–1.53 μM for Porg. The maximum values we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Russian Arctic shelf. The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and published data showed that a pronounced accumulation of OM, mainly in the dissolved form, took place in the Arctic Basin within the past 12 yea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M we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sector of the Russian Arctic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sector. The main biochemical components in all the waters constituting the Arctic Ocean are carbohydrates and lipids for dissolved OM and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for particulate m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