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不管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备课多么深思熟虑、精雕细琢,都难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事与愿违,甚至失误和疏漏的情况。如果能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后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整理在教案的课后记中,并认真加以研究,作为日后改进教学的借鉴,就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写好课后“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及时把它记下来,即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不仅可以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指导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后记的写法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3.
教后记,或称课后记、后记、课后分析。它是教师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之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井附于该教案之后,谓之后记。这是不断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  相似文献   

4.
曹军 《地理教学》2015,(6):51-52
这些年,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后感,开始很多人觉得教后感空洞而无价值,似乎成了教师"额外"的负担。但我坚持写了几年之后,觉得教后感并非是形式的东西,教后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最有价值的课堂一线的写真和感悟。我写教后感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记录"亮点",积累经验亮点就是教学中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恰到好处的案例等等。凡是能让教师激动兴奋、感到得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把精心备课和抓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写教学后的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写教学反思?本人结合三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写教学反思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陈浙建 《地理教学》2010,(8):59-59,15
教学后记是指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该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学生反馈等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下来,以利于日后借鉴,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地理教学后记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张玲 《地理教学》1994,(3):27-28
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改变了原旧教材的呆板面孔,“东南亚”一章仅用三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七个国家,仅讲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新加坡。课本编写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区域特点。这样,教师好讲,学生爱学、好记。我认为;“东南亚”一章新教材编写与旧教材比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0.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1.
李德桥 《地理教学》2009,(10):42-42
教学挂图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地图册是学生人手一册,是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故教学挂图与地图册的使用及教师讲解的密切配合,显得至关重要。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的“美洲”一节,北美洲地形部分教学中。先出示北美洲地形图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先看教学挂图5分钟,  相似文献   

12.
2007年7月下旬,南通市电教馆组织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其中地理学科的主题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被大家通俗地称为“网络教学课比赛”。“网络教学课”已经开展和探索了多年,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然而,本校参赛的小曹老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笔者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对于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都没有理清楚,我们怎么可能去设计好网络教学课?又怎么可能去上好网络教学课?为此,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程雅 《地理教学》2007,(11):23-2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的一切都是设置好的,有一份完整的教案,教学目标是设置好的,每个教学环节设置几分钟,突破重点难点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教学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展开的,却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在教师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4.
金秋十月,市教育局为促使全市新课程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特组织了中小学各科优质课送教下乡的活动,我有幸被推荐为初一地理的授课者。接到通知后,我首先确定了课题“地球的公转运动”,然后精心制作了包括大量动画的课件,并且进行了试教。不料,后来接到通知授课那日全校将停电,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无法实施!不用多媒体,能上好“地球公转”这一课吗?听着教研组老师们大家的议论,一个新的教学设计方案慢慢地浮现到我的眼前……实施时,竟也取得了竟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在思考出台的北京高考新方案对于国家的建设与教育大计的利害影响,最终总觉得是弊多利少。读了《地理教学》1992年第5期发表的“对北京市1993年试行高考科不考地理的忧睡与意见”后,感到“黄河流域地理教学研讨会”的全体代表,说出了绝大多数地理教师的心声,水平高、质量高、意见也中恳。  相似文献   

16.
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不知他们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其实,做老师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等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便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  相似文献   

17.
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最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为了在一节课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行为和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由教研员与执教老师一起精心准备(备课、试讲),然后与听课、评课老师一起观摩。其实,笔认为,真正能给教师带来启发的应该是这节课的设计过程,比如试讲课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解决、产生怎样的效果差异。将这些幕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呈现给听课、评课老师,或许更有研讨的价值,教师也更容易认同与接受这节课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一节是中学《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国家,如果教师照前面几个国家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或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的话,学生不仅觉得枯燥乏味,也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改变教材原有的结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材料。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1,(2):8-10,7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教学预设,可以使搭载“学生主体”之船,沿着“教师主导”的方向,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新时期我们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追求基于生成的预设。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地理教学》2007,(5):16-17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能否有效,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向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好的案例。现行的湘教版教材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典型案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明确:面对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教师不能完全奉行“拿来主义”,教师有必要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即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加工、再创造,从而真正发挥案例在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功能,有效地提升案例教学的效益。本文以湘教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为例,对如何有效地加工教材中的地理案例,谈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