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根据1992~1993年的4个季节观测资料,对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安湾、厦门西港、九龙江口均属于中营养海区,马銮湾、筼筜湖均属于过营养海区.同安湾、厦门西港、九龙江口浮游植物数量少,种类多,马銮湾、筼筜湖则相反.马銮湾扭曲小环藻、柔弱菱形藻形成了慢性赤潮.筼筜湖扭曲小环藻、骨条藻已形成了赤潮.马銮湾生态养殖,筼筜湖污水治理后,水质明显地得到改善,同时也减轻了厦门西港环境容量的负荷,1988年以来,厦门西港未再发生赤潮.  相似文献   

2.
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程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林辉  张元标  陈金民 《台湾海峡》2002,21(2):154-161
根据2000年11月和2001年2、5、8月对厦门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得数据,以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P)和叶绿素a(Chl-a)作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以模糊数学作为评价手段。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标权重矩阵及其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厦门海域近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外港,东侧水道,九龙江口和浔江为中营养海区,YuanDang湖和马銮湾为富营养海区;厦门西港海域与马銮湾相邻的属于富营养海区,与厦门外港和九龙江口相邻的为中营养海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8年7月和11月两个航次厦门邻近海区油类污染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门邻近海区油类含量均在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如含量较高的马銮湾内其油含量为22.5μg/dm^3,九龙江口8号站为32.16μg/dm^3,马銮湾外6号站在11月份的37.28μg/dm^3。厦门邻近海区的油类来源主要是由于码头和船舶排污造成的,并且与其环境条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陈进兴  张平青 《海洋学报》1989,11(3):333-340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特别是九龙江口海区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以下简称总β)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入海泥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流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仅有一小部分泥沙输入厦门西港。但是进入西港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停留在西港的西断面,不能进入西港的东断面,而且进入西断面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到达16号站,不能再往北推移。同样地也有一部分西港泥沙随着落潮输出九龙江口,最后进入外海。因此我们认为造成西港淤积的主要原因是西港周围环境泥沙的冲刷造成的。至于九龙江下来的泥沙也仅对西港的嵩鼓海峡产生一些影响,对厦鼓海峡(即西港的东航道)看不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进兴  张平青 《海洋学报》1989,11(3):333-340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特别是九龙江口海区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以下简称总β)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入海泥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流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仅有一小部分泥沙输入厦门西港.但是进入西港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停留在西港的西断面,不能进入西港的东断面,而且进入西断面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到达16号站,不能再往北推移.同样地也有一部分西港泥沙随着落潮输出九龙江口,最后进入外海.因此我们认为造成西港淤积的主要原因是西港周围环境泥沙的冲刷造成的.至于九龙江下来的泥沙也仅对西港的嵩鼓海峡产生一些影响,对厦鼓海峡(即西港的东航道)看不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7年和2010年在厦门湾及邻近海域进行底质表层沉积物和柱状岩心样品采集,并进行粒度分析及粒度参数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底质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多样,以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5Φ~7.5Φ之间.采用 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发现九龙江口的沉积物主要呈东南方向净输运,而大金门南侧海域沉积物则有向九龙江口输运的趋势,同安湾内沉积物由海岸向湾中央输运;厦门东部海域沉积物向北输运,翔安南部海域沉积物向同安湾口以及澳头近岸输移.对柱状岩心进行放射性同位素210Pb 测年分析,计算得到九龙江口沉积速率为2.62 cm/a,进而探讨了九龙江口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厦门马銮湾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状况下的生化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暨卫东 《海洋学报》1998,20(1):134-143
马銮湾养殖海域位于厦门西港的西侧,与厦门西港仅一堤之隔,属于封闭式的养殖海域.马銮湾内有260hm2余虾池和130hm2余水域用于网箱养鱼,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水产养殖业的无序、单一、高密度的养殖,导致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时常发生赤潮,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1~9].本文根据1992年6月至1994年5月的马变湾的观测结果,各要素的时空变化、数量统计和相关分析,揭示了马銮湾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的成因,为养殖海域的环境保护和渔业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2015年8月航次对厦门湾周边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5属41种,其中硅藻24属39种,甲藻1属2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4.32×105~7.79×106个/m3。浮游植物的主要趋势是从九龙江口-厦门鼓浪屿海域向同安湾以及湾外递减,鼓浪屿海域属于高密度区域,这和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富营养化指数(E)平均为7.12,N/P值平均为17.36,说明水体呈富营养化,且营养盐结构表现为磷限制。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近岸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浮游植物含量也较高,极容易引起赤潮,因此控制含氮磷污水的流入是改善水质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8年9—11月厦门岛西北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在对海域水质污染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同安湾在11月处于富营养水平,属于中度或严重污染海域;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在9-11月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或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属于严重污染海域。同安湾和西海域浮游植物分粒级的生物量占比与九龙江口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型、小型、微微型,后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以及活性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最重要的海洋环境因子是盐度、真光层深度和溶解无机磷,尤其是溶解无机磷浓度,其值一旦升高,浮游植物极有可能从磷胁迫状态发展为赤潮。控制排污、实时监控、增强预警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控制和预防营养盐污染以及赤潮暴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根据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15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对该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各海区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空间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近岸向远岸逐渐下降的趋势,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平均浓度排序为: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南部海域>东部海域>大嶝海域,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平均浓度排序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东部海域>南部海域>大嶝海域;时间上,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低。研究海域平均DIN/DIP摩尔比值为40,总体表现为磷限制。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域富营养化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 海洋经济进展厦门海域位于福建南部金门湾内与九龙江入海口处,海域范围包括厦门港、九龙江口及同安湾等,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海洋经济发展缓慢。在特区成立以来,厦门现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港口旅游城市,形成为东南沿海和福建对外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为快速精确监测九龙江口小型有毒赤潮藻的分布,本工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3个季节九龙江口18个站位水样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密度.这3个季节分别对应九龙江口水域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结果表明,在九龙江口水中米氏凯伦藻的检出范围为未检出至2.3×104cells/dm3;其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大,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港海域,其次是在高潮时的海门岛附近海域;海门岛以西水域几乎未监测到该藻的存在,仅5号站位有1个航次检出.米氏凯伦藻密度的季节分布差异也很明显,春、夏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都达到了2.3×104cells/dm3)明显高于秋季的密度(最高检出值仅为5.4×103cells/dm3).本研究结果可为厦门西港以及九龙江口水域赤潮的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同步进行的显微镜镜检技术没有观测到米氏凯伦藻的存在,可见在藻密度较低(低于103cells/dm3)的情况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较传统镜检技术(检出限一般在103cells/dm3以上)可能更灵敏.该技术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使对大样本的检测具有可行性,为实现沿岸海域赤潮的动态监测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水质调查,研究了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总溶解态氮(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该海域秋、冬季DON浓度占比(CDON/CTDN)分别为56%和53%,DON浓度占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浓度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盐、硅酸盐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岸主要港湾水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先全  晏路明 《台湾海峡》2002,21(2):147-153
本文应用灰色聚类和模糊聚类等方法对福建沿岸9个港湾的海水水质进行了定量分类评价,其结果表明各港湾的海水水质在总体上均属于第Ⅰ类,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厦门西港和厦门东侧水道海域铜,铅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沙埕港和闽江口普遍存在着DIP、DIN污染,湄洲湾,泉州湾,东册湾,兴化湾和三都澳也有个别污染物超标。  相似文献   

15.
厦门西港赤潮发生区可溶性硅酸盐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7年厦门西港赤潮综合调查的部分资料,阐述了该海区的SiO^2-3Si浓度水平,探讨了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和周日变化规律与浮游植物消长的关系以及SiO^2-3-Si的来源。结果表明,厦门西港水体中可溶性硅酸盐的年平均浓度为42.5μmol/dm^3,表层高于底层;明显高于福建海岸带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9810号台风过程厦门近岸海域POC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9810号台风影响下九龙江口及厦门西港表层海水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除厦门西港低潮水外,台风期间POC含量的迅速增大,此“冲击期”共维持3d后POC值迅速回落,进入“恢复期”。台风期间,九龙江口高低潮,厦门西港高潮表层水POC含量分别为0.739、1.319和0.848mg/dm^3,是非台风状况下的1.1、1.9和1.4倍,陆源有机物的输入和底质再悬浮作用是控制表层水POC含量的主要因素,而厦门西港低潮水POC含量受台风作用影响较小,碎屑POC为厦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OC的主要组成部分。POC与溶解态N、P营养盐有一定正相关性,暗示其可能来自颗粒物有机N、P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7.
李立  王寿景 《台湾海峡》1993,12(4):312-318
本文根据厦门海洋站长序列盐度观测结果,分析九龙江口和厦门西港各种时间尺度的盐度低频波动特征,并探讨其机制。结果表明,九龙江径流量是影响厦门盐度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亚潮频段。盐度对径流的响应可能有相当强的非线性。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沧沿岸水域初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5年,对厦门海沧沿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进行4个季节调查。该水域初级生产力全年平均为194.6mgC·(m2·d)-1,呈双峰型的季节变化。与九龙江口相比,厦门西港年平均初级生产力略高,这与其叶绿素α含量较高有关。九龙江口的初级生产力受海水盐度影响较大,在不同季节均呈现沿径流方向递增的趋势。海沧沿岸水域氮磷浓度比值较高,其初级生产力受水域磷含量不足所限制。  相似文献   

19.
厦门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浮标分别布设在厦门同安湾鳄鱼屿、金厦东部海域、白石炮台外海、九龙江口鸡屿海域共4个监测站位。该系统经过了厦门市政府的审批并进行统一招标采购,于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进行了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投资建设,从两年的运行情况看,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进入规范化运转阶段。该系统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利用实时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2006年每年5、8、11月份和2007年5、8、10月份厦门周边海域27个测站共9个航次现场跟踪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厦门岛周边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在0.28~28.5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3.47μg/dm^3,平均占总叶绿素含量的70.4%;底层海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29~18.69、3.36μg/dm^3和71.8%.表层海水叶绿素b含量在0.00~6.9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78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4.15、0.72μg/dm^3.表层水叶绿素c含量在0.00~8.13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93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5.51、0.83μg/dm^3.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高峰值都出现在2006年,低谷值都出现在2005年,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中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某季节是否出现赤潮有明显的关系.在正常年份中,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曲线的峰、谷值较多出现在8月和11月;但出现赤潮时,则发生赤潮的当月(如2006年5月)一般都成为当年叶绿素a含量的峰值所在月.监测期间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尽管其各季的平面变化梯度差异明显,但仍大致呈西北沿岸水体的较高,向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其高值区常出现在宝珠屿以西和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但在发生赤潮时,其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增大,赤潮区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高值中心.如2006年5月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大,出现赤潮的东南部海域的最高,九龙江口海域的次之,未观测到赤潮的同安湾和厦门西港大部海域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