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苯并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苯并异噻唑-2(3H)-酮为原料合成了其新的衍生物2-(1,2-苯并异噻唑-2(3H)-酮)-乙酰肼和系列N'-(芳基亚甲基)-2-(1,2-苯并异噻唑-2(3H)-酮)-乙酰肼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UV、1HNMR和质谱确证,并对其波谱性质进行了讨论。测试了苯并异噻唑啉酮化合物对5种水生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s aurue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在100×10-6mol/L下抑菌率均达到90%以上,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13个2-(N-芳基氨甲基)苯并异噻唑啉-3-酮类化合物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及舟形藻Navicula的生长抑制性能,并测试了其对藤壶二期无节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2-(N-芳基氨甲基)苯并异噻唑啉-3-酮类化合物对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舟形藻都有良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抑制作用较强;对藤壶幼虫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最低质量浓度为2.0 mg/L时,除化合物g和l,都具有良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与浮游生物的生长抑制活性关系表现为间位取代优于对位取代。  相似文献   

3.
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具有抗菌活性的18种新合成的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构型全优化,并提取部分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C(5)的亲核电子密度fCN(5)与S(1)-N(2)的键级BS(1)-N(2),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QSAR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H6004菌株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共附生微生物,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1株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H6004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N-甲基苯甲酰胺(1),2-苯甲酰氧基乙酸(2),对羟基苯乙酰胺(3),N-[2-(4-羟基苯基)乙基]乙酰胺(4),环-(丙-异亮)(5),尿嘧啶-2′-脱氧核苷(6)和胸腺嘧啶-2′-脱氧核苷(7).并利用SRB(丽丝胺罗丹明B)法,对7个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其中化合物3、6和7显示了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活性化学成分,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反相HPLC 及重结晶等手段, 从采自青岛的褐藻叉开网翼藻(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中首次分离得到了6 个单萜类化合物, 经红外波谱(IR), 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 (1), isololiolide (2), 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 (3), dehydrovomifoliol(4), (3R)-4-[(2R,4S)-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 (5), (3R)-4-[(2R,4S)-4-acetoxy-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 (6)。并通过MTT 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 通过比色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6.
从松节藻中分离的含卤素化合物表现出显著PTP1B抑制活性。其中BPN效果最佳。为研究BPN侧链基团极性对其抑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香兰素(1)为起始原料,经过溴代、氧化、还原、傅克烷基化以及酯化等反应,成功合成了新化合物2,3-二溴-1-(2-溴-3,4-二甲氧基-6-((4-硝基苯氧基)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10)、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苯胺(11)、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4-乙酰乙酸(12)和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肟(14)。通过1 H-NMR,13C-NMR等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进行了PTP1B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侧链极性对PTP1B酶抑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N-羟甲基苯甲酰胺和取代芳烃为原料,合成了N-(3-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4,5-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A)、N-(3-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4,6-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B)、N-(4-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3,6-二甲基苄基)苯甲酰胺(C)、N-(3-甲基-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苄基)苯甲酰胺(D)、N-(4-甲基-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苄基)苯甲酰胺(E)、N-(5-苯甲酰胺甲基-2-羟基-3-甲氧基苄基)苯甲酰胺(F)和N-(5-苯甲酰胺甲基-2-甲氧基-4-甲基苄基)苯甲酰胺(G)共7种双苯甲酰胺基取代的类辣素结构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氢谱(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F和化合物G对2种受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高,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到0.125mg/mL。以该7种化合物为辅助防污剂,复合氧化亚铜制备海洋防污涂料,实海挂板120天后,除含D试片外其余6个试片均表面光洁无污损生物附着,表现出优良的防污性能。  相似文献   

8.
对红树林植物的枝干、枝叶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以P388细胞为模型进行活性评价得到14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来源于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inn.的菌株Aspergillus terreus(W-8)发酵产物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共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结合文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aspulvinone H1(1)、aspulvinone H(2)b、utyrolactone I(3)t、errein(4)和3-propylbenzene-1,2-diol(5),其中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为首次报道。采用MTT法初步评价了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5对A549、K562和Hela细胞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技术,从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乙醇提取物首次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1,8-二羟基-9,10-蒽醌(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β-谷甾醇(4)、鲨肝醇(5)、(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6)、胆甾醇(7)。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海南文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Penicillium sp. MA-3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8个天然产物,分别为:氮-(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酰胺酸(1),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2),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甲酯(3),(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22E,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β-醇(6), asperamide B (7), cis-4-hydroxy-6-deoxyscytalone (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以8个菌株(3株革兰氏阳性菌、3株革兰氏阴性菌和2株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管碟法对分离自南海硇洲岛马粪海hP-(Hemicentrotuspulcherrimus)中的106株细菌(含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其中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新菌种的重要来源。为获得更多新的放线菌资源以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了解放线菌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研究采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法对八门湾红树林土壤放线菌进行了非培养和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同时对其抗病原菌活性进行了分析。对于非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与细菌通用引物相比,利用放线菌相关引物可以提高放线菌丰度的检测水平,其百分比含量提高2.47倍;可以检测到放线菌门更多的目、科和属;对于在目水平上的放线菌类群组成来说,Acidimicrobiales、Corynebacteriales、Gaiellales、Kineosporiales、Solirubrobacterales是优势类群,但是在用两对不同引物得到的结果中,其百分含量差异较大。放线菌相关引物更适合环境样品中放线菌多样性的分析。对于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分离到256株放线菌,属于7个目、9个科、14个属,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2, Streptomyces(42.58%)和Micromonospora(42.19%)是优势属;与模式菌株的相似性小于98.5...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物体内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许多都具有抑菌活性,据此研制新型海洋生物源抑菌药物,是海洋生物产业中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新型抑菌药物研发的重要途径。壳聚糖是来自海洋中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外壳的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比壳聚糖更好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壳寡糖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以壳寡糖和烟酸为原料、N, N-羰基二咪唑为催化剂合成了壳寡糖烟酸接枝衍生物,并与不同链长的溴代烷烃亲核反应得到其阳离子化衍生物。壳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NMR)进行分析表征,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2种海洋致病细菌和3种植物致病真菌的体外抑菌能力分别采用肉汤稀释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与壳寡糖相比,合成的终产物对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其中含有己基的烟酰化壳寡糖季铵盐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海洋致病细菌活性(MIC=0.125mg/mL、MBC=0.25mg/mL),并且该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在1.0 mg/mL时,对灰葡萄孢菌和围小丛壳的抑制率分别为65.7%和51.5%。...  相似文献   

14.
海洋链霉菌M506 的鉴定及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伟  李富超  秦松 《海洋科学》2012,36(12):45-49
自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出海洋链霉菌M506,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基于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灰略红链霉菌.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进行小规模发酵,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四株细菌作为指示菌,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粗提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具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从海参肠道中分离得到了一株海洋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S-A38, 将其发酵上清液经盐酸沉淀、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代谢物质。采用薄层层析和茚三酮显色检测到4 种物质, 分别命名为化合物1、2、3 和4; 应用层析板覆盖指示菌的生物自显影技术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追踪、检测, 结果发现化合物1 和2 具有显著抑制弧菌的作用。进一步检测分析表明, 化合物1、2和4 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 初步推断它们属于直链的脂肽类化合物, 并且这4 种物质出现在不同的发酵代谢时期, 这将为研究群体效应提供基础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14种红树植物甲醇提取物及从中分离获得的2种纯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9种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有比较广谱的抗菌活性。苦槛蓝和海漆的抑菌活性较高,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为1~4 g/L和2~6 g/L。从苦郎树中分离获得的纯化合物KLS-46对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1、0.05、0.1和0.05 g/L,对其余5种病原菌的MIC值均大于0.4 g/L。从病原菌对红树植物的敏感性看,藤黄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红树植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典型的降河洄游鱼类,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水域。中草药作为抗生素等化学类渔药的绿色替代品,对养殖鱼类具有抗菌、消炎、促生长等多种功效。为研究中草药复方在花鳗鲡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扩大水产养殖业渔药研制与应用的选择,采用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体系进行了优化,试验设置了密度分别为1.031、1.043、1.056、1.067、1.090 g/mL的五种分离液,分别采用染色观察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分离液中白细胞浓度;以浓度1.0mg/mL的五种复方药液分别与105cell/mL的白细胞悬液共孵育2h后,分别采用NBT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白细胞的呼吸暴发活性和吞噬能力,评价五种中草药复方(多糖复方Dt,白头翁复方Btw,板蓝根复方Blg,大黄复方Dh,百里酚复方Blf)对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显示:1.043g/mL和1.056g/mL的分离液所分离获得白细胞浓度均接近105cell/mL,可在后续实验中叠加使用该两个浓度的分离液分离获得白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浓度比染色观察法更为灵敏准确;5种复方均能显著提高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呼吸暴发活性(P<0.05),大小依次为Blg>Dt>Btw>Blf>Dh;Dt和Blg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率(P<0.05),Btw、Blf、Dh也能提高白细胞吞噬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5种复方对发生吞噬白细胞比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海洋细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不同海区的海洋底质,生物样,水样中分离到480株海洋细菌,其中包括150株芽孢细菌和108株粪大肠杆菌,利用纸片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7株海洋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4.4%;一般细菌,芽孢细菌,粪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菌株分别占各供测菌株的17.1%,27.3%,35.2%;抑菌活性菌株的比例与样品来源密切相关,且各类海洋细菌的抗菌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于不同海域的红树树皮、海苔(海洋生物样)和海泥(海洋底质)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采用管碟法测试了分离出的海洋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黑曲霉As...  相似文献   

20.
5种南海海藻醇提取物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大永  李敬  郭书举  苏华  范晓 《海洋科学》2009,33(12):40-43
海藻是海洋生物代谢产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产生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国南海的海藻资源,分别对采自中国湛江硇洲岛的1种绿藻基根硬毛藻Chaetomorpha basiretorsa Setchell和4种红藻刺状鱼栖苔Acantophora spicififera (Vahl) Boerg、三列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 Tseng, Chang et Xia、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 Trevisan、鸡毛菜Pterocladia tenuis Okam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分别对细胞毒活性(KB、Bel-7402、PC-3M、Ketr3和MCF-7)、Na~+,K~+-ATPase抑制活性以及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进行了筛选,部分海藻提取物表现出一定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