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知识》2019,(2):43-43
IPCC发布新的评估报告,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C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2018年10月8日,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1]。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通过《巴黎协定》时发出的邀请,IPCC于2016年10月份决定开始编写这份报告。2017年初,IPCC选择了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启动了报告的编写。这份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秋季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简称SR15),报告中指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且说明: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相比,限制在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本文将进一步再思考以下几点:(1)升温1.5℃特别报告与AR5人类排放的设计的对比,即对比全球增暖1.5℃与人类排放的设计以及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冰冻圈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冰川、冻土、积雪和海冰等冰冻圈要素加速退缩,进而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年10月,IPCC在韩国仁川公布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SR1.5)。报告较系统地呈现了关于全球1.5℃温升目标的基本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及消除贫困目标下加强全球响应的路径。在冰冻圈相关内容方面,报告呈现了有关全球1.5℃和2℃温升下冰冻圈(主要是海冰和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影响的一些亮点结论,还关注了全球1.5℃和2℃温升下冰冻圈相关的气候变化热点(区)和地球系统临界因素。报告指出,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冰冻圈及其相关要素和热点(区)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增加,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时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4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IPCC第43次全会上,决定接受来自UNFCCC的邀请,由IPCC第一、二、三工作组联合编写《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全球升温1.5℃的影响及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特别报告(以下简称特别报告)。为此,IPCC于2016年8月15—1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特别报告大纲编写研讨会。IPCC主席、副主席,第一、二、三工作组和清单工作组联合主席以及有关专家等100多人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告,为UNFCCC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近期发表的一些成果发现,在1.5℃到2℃的不同升温条件下,很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加。2℃条件下一些易受威胁的系统,如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将承受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海平面明显上升,珊瑚礁锐减,季风降水减弱等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地区对全球不同程度增暖的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说来,相较于2℃增暖而言,将增暖控制在1.5℃以内能进一步减小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然而,要把全球增暖控制在1.5℃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目前对1.5℃增暖的影响认识仍然十分不足。定量分析2℃和1.5℃增暖对不同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影响差异,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模式以及更多针对2℃和1.5℃增暖影响而设计的专门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7.
根据IPCC报告,在过去140年间,全球平均升温0.6℃,13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在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具预测黑龙江省2030年和2050年在现在基础上还将上升1.9℃和2.4℃。从图中可见CO2呈线性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正引起政府间普遍关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又是能源大省和农业大省,能源资源、煤、石油、木材、秸秆、柴草都相当丰富。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一些有害气体温室气体CO2、NO2、SO2、CH4不经处理…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驱动了全球变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90%以上都被海洋吸收,使得海洋增暖,海洋热含量增加。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发现:自1970年以来,几乎确定海洋上层2000 m在持续增暖。1993—2017年间的增暖速率至少为1969—1993年的2倍,体现出显著的变暖增强趋势。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2000 m以下的深海也已观测到了变暖信号,尤其是在南大洋(30°S以南)。在1970—2017年间,南大洋上层2000 m储存了全球海洋约35%~43%的热量,在2005—2017年期间增加到45%~62%。基于耦合气候模型预估,几乎可确定海洋将在21世纪持续增暖,2018—2100年间海洋热含量上升幅度可能是1970—2017年间的5~7倍(RCP8.5情景)或2~4倍(RCP2.6情景)。变暖导致的热膨胀效应贡献了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约43%。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  相似文献   

10.
大气与海洋热量输送也可致全球升温除了二氧化碳、水蒸气、大部制冷剂,还有什么能影响气候变暖?近日《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热量传输方式的变化,对未来全球升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其中提出在长期目标上,各方承诺将全球温度增幅控制在不超过2℃的水平,并向1.5℃温控目标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这个数字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后IPCC拟出版关于全球升温1.5℃的特别报告。由于涉及到未来的预估,需要用全球气候模式如CMIP5,因此本文从CMIP5来看全球1.5℃升温。1观测到的近10年全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4],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5]提出全面的质疑.最新的一轮质疑是2012年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Allegre等16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6],认为近10年地球气候没有变暖,呼吁不要压制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声音.这说明尽管全球变暖的证据日益增加、全球变暖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但是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的论证却绝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3.
NIPCC报告是一份与IPCC针锋相对的报告,报告主要想证明: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本文的目的不是支持NIPCC的观点,而是要分析报告中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与证据,看看在研究气候变暖时值得注意的事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比单边主义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简要介绍了NIPCC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又讲述了代表IPCC观点的"哥本哈根诊断"的核心思想,以供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4.
IPCC特别报告SRCCL关于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新认知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到农户的生计以及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等;而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IPCC在2019年8月份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消费的各个环节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粮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系统梳理粮食系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适应与减缓措施、适应与减缓的协同和权衡问题,以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环境等。SRCCL评估结论认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和消耗水资源,目前粮食系统GHG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1%~37%;农业和粮食系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减少GHG排放、增加粮食系统的恢复力。未来工作的重点应丰富和扩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内容,量化适应效果,加深对适应、减缓及其协同和权衡的科学认知,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编辑选编     
<正>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第10卷第1期秦大河等撰文指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  相似文献   

16.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括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_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一1880年以来的人为CO_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于1861一1880年)。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气候系统变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对这些科学进展和最新认识作了综合评估。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从温度变化视角,对从AR5到AR6的科学进展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主要聚焦观测的变化、归因以及未来预估三个方面。与AR5相比,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未来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的,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到0.6℃,如果人类不有效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在未来40年至50年内全球平均温度如每10年上升0.2℃,[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3年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以大量的观测分析和气候模式模拟证据,继续强调由于人类排放增加,全球正在变暖,未来将继续变暖的观点。本文综述研究全球变暖的几个深层次的科学问题,即多套全球气温观测资料的差异、不同标准气候态时段的作用、20世纪全球变暖的检测和归因及未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走向,以此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注意不同标准气候态时段对应的数值的不同;应进一步改善气候模式模拟年代际变率的能力及研究近15 a全球变暖减缓和停滞的原因,从而改善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造成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气候模式的差异、未来排放情景的差异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影响和自然外强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全球变暖已被公认为是危及人类生存的事实,然而,人类关于全球变暖的认识建立在过去百年全球升温率的基础上,而这一结果的不确定性超过了50%。因此,科学界需要进一步澄清,以便人们理解产生地球系统正反馈的一些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