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2.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究区两个不同应力分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依据断层滑动与震源机制解两类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初步给出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延矾盆地区域(B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型,表明该区受控于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以正断型为主,表明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受近NNW-SSE向拉张的局部构造作用相对于延矾盆地更为显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分布反映了京西北盆岭构造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浪底水库台网8个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垂直向P波、S波最大振幅比和初动方法测定2009年1月—2012年12月水库区域45次小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区域45次震源机制中正断层13次、逆断层15次,走滑断层17次;主压应力轴(P轴)总体为NEE方向(220°~230°),与华北地区近水平构造应力场不完全一致,显示了小浪底水库区域受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弱,应该与水库区域地下介质构造复杂和水库蓄水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垂直向和波振幅比方法计算了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宁夏北部及邻区的3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然后对计算所得的31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分析,并利用格点尝试法研究阿拉善区域(I区)和银川盆地及以北地区(II区)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31个中小地震中走滑型地震占了近77%,显示出宁夏北部及邻近地区地震错动方式以近走滑为主;I区域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南北向发生压缩,近东西向发生相对扩张;II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以水平作用为主,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北东向发生压缩,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  相似文献   

5.
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显示出区域应力场主要受近NS向水平挤压作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从东到西呈现出NNE-Ns-NW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法,计算濮阳小震集中区2002年1月-2014年9月发生的45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发震构造断层及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构造应力以水平和近水平力推扭为主。震源一致性参数下降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增强。统计P轴方位结果表明研究区P轴方位变化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该区小震P轴方位的时序变化可供中强地震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逆断层为主, 地震主破裂面基本沿NWW向或近EW向, 与该区域的NWW向构造带基本一致; 研究区内主压应力P轴近NS向, 倾角较小, 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 表明区域应力场主要受NS向水平挤压作用; 分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研究区中、 西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NS向, 与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地区中等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 地震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一致, 主压应力P轴方向为NE向或近NS向; 乌鲁木齐地区小地震的震源断错性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破裂面以近EW向为主, 主压应力P轴方向近NS向, 兼有部分NE向或者NW向。 显示出小地震的发生既受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也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P波、SV波、SH波初动及其振幅比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9年7月9日发生在云南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同时结合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对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和震区应力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分析表明:(1)姚安6.0级地震发震断层为NWW—SEE向的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节面基本一致,也与余震优势方向分布一致,证明结果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NNW—SSE向,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NNW—SSE向一致,表明主震应力场主要受到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同时还有一些小的余震与主震应力场不同,表明震区应力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结合本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特征、震区断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综合判定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马尾箐断裂。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云南姚安6.0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波、SV波、SH波初动及其振幅比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9年7月9日发生在云南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同时结合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对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和震区应力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分析表明:(1)姚安6.0级地震发震断层为NWW—SEE向的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节面基本一致,也与余震优势方向分布一致,证明结果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NNW—SSE向,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NNW—SSE向一致,表明主震应力场主要受到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同时还有一些小的余震与主震应力场不同,表明震区应力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结合本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特征、震区断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综合判定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马尾箐断裂。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考虑楼板变形时的隔震结构动力计算方法,并针对非规则结构中几种需要考虑楼板变形的情况,进行了隔震前后的动力性能计算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层单元方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用二次位移函数和一次转角函数描述楼面运动。同时建立了平面非规则房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模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U型和L型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基本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性能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考虑内部刚度分布层单元构造方法。该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并用单元平均刚度、刚度偏心距和弹力半径来构造侧移刚度分布。以U型和L型结构为算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隔震体系性能参数对非规则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通俗的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来说是“三水准设防目标”。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把握好抗震概念设计,采取双指标控制条件,使结构和结构构件既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又满足变形要求,同时保证加强抗震构造措施,使结构有足够的结构延性,最终实现“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水平向地震下双层岛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动力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地铁车站建设的实际背景,以浅埋于深厚软土场地中某个典型的两层双柱三跨的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考虑SSI效应时地铁车站结构水平向非线性地震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中主要探讨了侧向有软土层存在时地铁车站结构的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规律。结果表明:车站结构顶、底板之间的最大相对水平位移接近于自由场地对应点间的最大相对水平位移,而车站结构的侧向水平相对位移曲线明显区别于自由场地对应深度范围内两点间的水平相对位移曲线,采用三次多项式能很好地拟合车站接轨的水平相对位移沿侧墙高度的变化曲线,初步给出了各拟合参数用车站结构顶、底板间最低水平相对位移拟合的经验公式;同时,考虑SSI效应时,传递到车站结构基底处的峰值加速度反应明显大于自由场地对应点处的峰值加速度反应。  相似文献   

17.
铲式断层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开平  马瑾 《地震地质》1996,18(2):116-118
从递进变形的观点出发,对铲式断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认为铲式断层是由于先存断层在变形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旋转变形的结果,并用动态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形象地再现了高角度断层逐渐演变为铲式断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钢框架带悬臂梁拼接节点的抗水平地表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层单跨带悬臂梁段拼接钢框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变形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钢框架带悬臂梁段拼接节点在地表水平变形作用下的附加应力和变形规律。主要研究在水平拉伸和水平压缩作用下,拼接节点处腹板拼接板和上下翼缘拼接板内产生的附加内力及变形曲线,分析了上下翼缘拼接板和腹板拼接板中间位置点的变形值随着试验加载值的增加而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平拉伸作用最为不利;拼接节点虽会产生附加变形,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弹性阶段,卸栽后可以恢复,表现出良好的抗变形性能。最后给出建议:在地表变形地区新建或加固改造钢结构建构筑物时,采用钢框架带悬臂梁段高强螺栓拼接连接,可以很好地吸收变形能。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的贡山一绥江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沿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为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构造变形特征、壳幔耦合关系、地块间接触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等问题,提供电性结构的依据.研究发现:(1)电性结构揭示澜沧江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控制着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征和形变机制;(2)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之间的高阻体,可能是扬子古地块的残留部分;小金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之间的高阻体,则是峨眉山大火山省喷发形成的冕宁一越西杂岩带;(3)在滇西地块、川滇地块和大凉山地块均存在低阻层,它们的介质属性有所不同,滇西地块下的低阻层"疑似"高热状态的岩浆囊,主要由缅甸弧向东俯冲运动引起的,中上地壳的高热状态使地块的活动性增强;川滇地块内部的壳内低阻层的成因为:理塘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之间的地表低阻层由破碎带充水所致,而金沙江断裂带和理塘断裂带之间的中地壳低阻层可能是由局部熔融物质或含盐流体导致的,其为壳内物质运移的通道.从而在地下物质发生大规模走滑运动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川滇地块东部和大凉山地块西部的壳内低阻层可能与地慢物质的上涌有关;马边断裂带附近的低阻体可能与破碎带变宽和破碎带内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Mutsuki Aoya 《Island Arc》2002,11(2):91-110
Abstract   Eclogite-bearing units in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c Belt have long been considered tectonic blocks that have disparate tectonic and metamorphic histories that ar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and from the major non-eclogitic Sambagawa schist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f the Seba eclogite unit is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event that caused the metamorphism of the non-eclogitic Sambagawa schist. New structural data further show that the Seba eclogite unit, which appears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other eclogite units, is in fact in structural continuity with them, occupying the highest structural levels in the Sambagawa Belt. This suggests that eclogitic metamorphism of the other eclogite unit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Sambagawa subduction event. It is, therefore, possible that all eclogite units in the Sambagawa Belt constitute a single coherent unit, the eclogite nappe, members of which underwent the same eclogitic metamorphism related to the Sambagawa subduction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