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浸渍-还原法;在不同Cu2+/Ti4+摩尔比下制备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DRS)等手段对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研究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对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氙灯照射下,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与单纯的纳米TiO2 (P25)相比,光催化降解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Cu2+/Ti4+摩尔比1∶2时制备的TiO/Cu2O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2.
纳米纤维可以填补有机涂层中存在的孔隙和微裂纹,并提高其抗腐蚀能力。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在Q235碳钢表面制备纳米纤维,并与有机环氧树脂复合,进而提高树脂防腐性能的技术。制备了环氧-纤维复合涂层(PAN-NFs/EP),采用电化学方法以及盐雾实验对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嵌入了纳米纤维的环氧复合涂层,其电化学阻抗提高了两个数量级,防腐性能明显提高。本研究对静电纺丝技术在海洋防腐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防腐涂层中石墨烯分布不均匀及与金属表面黏结性差的问题,提高涂层防腐蚀性能,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Q235碳钢电极表面成功制备了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GR/PMMA)微米纤维。采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对静电纺GR/PMMA微米纤维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Tafel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研究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静电纺GR/PMMA微米纤维膜在0.1mol/L H2_SO_4溶液中对碳钢电极的防护作用,探讨了石墨烯含量对GR/PMMA复合物防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GR/PMMA复合物的防腐蚀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当石墨烯含量为1%时所制备的静电纺GR/PMMA微米纤维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防腐蚀性能(η=99.999%),即使在浸泡15天之后,其防腐蚀效率仍然高达99.971%。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采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粒径、形态等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分别改变催化剂掺杂比、催化剂煅烧温度、催化剂投加量、柴油初始含量和光照时间等单因素,探究不同条件对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降解海洋柴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可以有效降解海水中的柴油污染物,在紫外光作用下,于400℃下煅烧Cu/Sn掺杂比为0. 03的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 2 g/dm3、柴油初始含量为0. 15 g/dm3、H2O2溶液含量为0. 2 g/dm3、溶液的p H为7、光照时间3 h时效果最好,海水中柴油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6. 98%。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用聚丙烯纳米球负载后可以实际应用于海洋中,便于回收。  相似文献   

5.
在紫外线老化前后,利用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分别添加金红石型和锐钛型纳米TiO2的氯醚树脂。研究发现,氯醚树脂中氯、氧元素具有表面富积现象——趋肤效应,而钛和碳元素在内层聚集;添加颜料粒子越小,在表面含量越大;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紫外屏蔽性好,减缓树脂老化;而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具有显著的光催化活性,加速树脂老化。因此,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紫外线吸收剂。  相似文献   

6.
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琼胶/SiO2复合纤维,对琼胶分子在溶液中的分散性、纺丝液流变性、纤维的形貌、化学结构分别用DLS、旋转黏度计、SEM、FTIR和XRD进行了表征,并对纤维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吸湿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琼胶分子在溶液中呈纳米尺度分布,纺丝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琼胶/纳米SiO2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形态。随着纳米SiO2的添加量逐渐提高,复合纤维的力学拉伸强度先增强后降低,复合纤维的吸水性降低,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强。结合复合纤维综合性能,纳米SiO2的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0.5%。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TiCl4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水解法制备出了TiO2样品。经差热-热重(DTA-TG)、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BET)分析,得出样品TiO2的晶型为金红石型,其粒子近似呈球形,各个晶面所对应的粒径基本一致,分布在7.0~12.0nm之间,平均粒径为10.5nm,对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为166m2/g和0.12mL/g。  相似文献   

8.
潘金平  胡晓君  陆利平  印迟 《海洋学报》2010,32(10):7410-7416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B掺杂纳米金刚石薄膜,并对薄膜进行真空退火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B掺杂纳米金刚石薄膜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升高到800 ℃后,薄膜的Raman谱图中由未退火时在1157,1346,1470,1555 cm-1处的4个峰转变为只有D峰和G峰,说明晶界上的氢大量解吸附量减少;并且D峰和G峰的积分强度比ID/IG值变为最小,即sp2相团簇  相似文献   

9.
减薄CdS窗口层是提高CdS/CdTe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减薄窗口层会对器件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减薄了的窗口层与前电极之间引入过渡层非常必要.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前电极SnO2:F薄膜衬底上制备未掺杂的SnO2薄膜形成过渡层,并将其在N2/O2=4 ∶1,550 ℃环境进行了30 min热处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复合薄膜热处理前后的形貌、结构、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分析了复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和CuCl2·2H2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直接负载法(CS/CuNPs)和吸附法(CS/CuNPs-X)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在CR染料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供氢体浓度为0.05 mol/L的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进行180和60 min时CR脱色率可分别达95.8%和96.8%。CS/CuNPs-X比CS/CuNPs表现了更高的对CR氢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速率。两种催化剂催化还原CR染料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连续循环使用10次后,CS/CuNPs和CS/CuNPs-X对CR的脱色率分别为93.9%和89.4%,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周志东  张春祖  张颖 《海洋学报》2010,32(9):6620-6625
考虑外延钙钛矿型铁电薄膜内的等效应力、表面晶格变化和表面电荷引起的退极化效应等机电耦合边界条件,利用铁电薄膜系统的动态金茨堡-朗道方程(DGL),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外延铁电薄膜相变温度与临界相变厚度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铁电薄膜相变温度与临界相变厚度完全依赖于各种与薄膜厚度相关的力电耦合边界条件.也给出了BaTiO3外延铁电薄膜相变温度在各种边界条件下随厚度的变化,从结果看出,本文的分析与结论更符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应力腐蚀开裂的一种概率竞争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1月,采用极化曲线,慢应变速率及扫描电镜等试验技术,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在酸性氯离子溶液中处于活性阳极溶解状态,但去发生应力腐蚀开裂,其断口形貌具有解理特征。这种SCC无法用钝化膜破裂一再钝化理论和氢脆理论解释。本文以阳极溶解和表变的相互作用,激光散斑干涉术对裂纹尖端应变行为的测量,断口形貌观察等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韧性和脆性断裂概率竞争的观点,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中国采用热浸镀Zn及其合金一直是防止钢材在自然环境中腐蚀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镀层的防腐和涂装性能,往往在其表面进行钝化处理。传统的镀锌层钝化处理工艺均采用高浓度的铬酸盐溶液, 这对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较严重。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高铬钝化基础上,低浓度铬酸盐钝化开始步入实用性阶段(吴双成,1996;卢燕平等,1995)。但是,目前低铬钝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浸镀Zn或电镀Zn镀层,而合金镀层由于化学稳定性高,与铬酸溶液自发反应能力差,无法采用常规的低铬钝化方法处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目前尚少。王洪仁(1998)对Zn-Al合金镀层的低铬钝化处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个优化的低铬钝化配方和稳定的钝化工艺,并成功地应用于热浸镀Zn-Al合金镀层的表面防锈处理;实验证明,海水在模拟浸泡6个月后,钝化处理Zn-Al合金镀层的腐蚀失重比未钝化样品降低65.9%,表明低铬酸盐钝化使Zn-Al合金镀层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Li Y et al.,2001)。本文作者在前人基础上对Zn-Al合金镀层低铬钝化膜的组成和耐盐雾腐蚀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钝化膜的形成过程及其耐蚀机理。对Zn-Al合金镀层低铬钝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不仅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也是在低铬钝化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2种不同的合成路线制备出CePO4,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和sol-gel法实现了CePO4对ZrO2的包覆,探讨了室温和600 ℃煅烧后粉体的包覆结果,通过SEM,TEM和XRD手段研究了合成产物和包覆产物的形貌及物相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室温下可以实现六方CePO4纤维对ZrO2的包覆,经过600 ℃煅烧,形成六方CePO4包覆ZrO2的核-壳结构;利用sol-gel法在室温下可形成CePO4前驱体对ZrO2的包覆,经过600 ℃煅烧,包覆层CePO4由无定形态逐渐向晶态转变,形成单斜CePO4对ZrO2的包覆.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结构电渗阻锈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量电渗阻锈过程中阻锈剂渗入量、脱盐率以及钢筋极化电阻,研究了混凝土技术参数和电渗电量对电渗阻锈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渗阻锈技术能在脱除盐污染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同时,将有效阻锈基团快速迁移到钢筋表面,使已腐蚀的钢筋快速恢复钝化而达到防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两种用于相变存储器的Ge1Sb2Te4和Ge2Sb2Te5相变薄膜材料,对其结构、电学输运性质和恒温下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Ge1Sb2Te4薄膜逐步晶化,由非晶态转变为多晶态,表面出现均匀的、  相似文献   

17.
郝鹏  吴一辉  张平 《海洋学报》2010,32(9):6532-6537
Fo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of wavelength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absorbing thin films,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wavelength SPR biosensor. Based on absorption theory of dispersive media,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each film outside the prism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introducing the absorbing thin films, electromagnetic field energy distribution in each layer out of the prism surfaces was changed, the metal film contribution on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was reduced, which increases the half wave width of SPR curve and the minimum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o the optimal film thickness of metal film was also changed. Then the effect of colloidal gold and immunogold on SPR biosensor has been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48 nm gold film SPR sensor, the sensitivity increases 1.5 times when 45nm gold film is surface-modified with 10nm nano-gold.  相似文献   

18.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 PDA)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氨基官能团, 可以在玻璃、不锈钢、塑料、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表面黏附, 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 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聚多巴胺展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从聚多巴胺的合成方法、聚合机理和性能出发, 分析总结了当前合成的特点、机理研究的方案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聚多巴胺在海洋防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聚多巴胺的研究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 new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is fabricated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system and electron beam vapour deposition system. It is comprised of highly doped silicon/diamond/boron/nitrogen-doped diamond/indium tin oxide thin films.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thin films are detected and analys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aman spectromete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A direct-current (DC) power supply is used to drive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The blue light emission with a luminance of 1.2 cd·m- 2 is observed from this double-doped diamond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t an applied voltage of 105 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