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海洋高新技术,水声技术日益成为海洋水下探测的主要手段,而且有时是惟一的手段(比如对浑水或对远距离的情况).海底物体搜索、海底救捞、海底探宝、海底“黑烟囱”探测、海底施工以及海洋军事活动(如探测水雷)等多方面都涉及海底小目标(这里的“目标”泛指物体,包括各种人工制造物和自然形成物)探测.对海底小目标探测是一个困难而有意义的课题.高分辨成像声呐在海底小目标探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高分辨成像声呐应用于海底小目标探测,图像处理是关键.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主要问题,也是机器视觉领域低层视觉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经典难题.  相似文献   

2.
海底勘测及特征认定由挪威、瑞典两国负责的“海底环境勘测和特征认定规划”(ESMAC)目的在于通过海底勘测特征的认定,以适应海底开发领域日趋发展的需要。“海底环境勘测和特征认定规划”将用近二年时间完成,通过采样分析、鉴定,开发制定出一种能够利用水声学和...  相似文献   

3.
从容 《海洋世界》2007,(9):31-36
北极“热”起来了! 北极“热”起来了!热源是被誉为“北极熊”的俄罗斯的一次“二合一”科考活动。按照俄罗斯总统和外长的说法,俄罗斯科考队的主要目的是勘测海底,获取足够数据以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若仅仅如此,恐怕不会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引起“众怒”的是,俄罗斯科考队在2007年8月2日将一面特制的国旗插在4200多米深的北极海底,  相似文献   

4.
屠强 《海洋世界》2008,(6):42-44
1977年的某一天,美国科学家毕肖夫博士等3人一起乘坐“爱尔文”号潜艇下潜到了东太平洋海隆,准备在那里开展海底热泉考察。潜艇下潜到了水深2500~2700米的海底附近,在通过水下观察镜进行环境观察时,毕肖夫意外地发现,在海底的热液溢口周围,“伫立”着许许多多长柱状、短柱状的“烟囱”,乍一看,就像一片“烟囱森林”。这些烟囱,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那样,  相似文献   

5.
姜胜立  尚尔昌 《海洋学报》1983,5(4):408-423
海底的声反射特性的研究近年来受到极大的注意,并取得迅速的进展。这主要是:(1)海洋声场的预报和分析必须对海底反射性能有足够的了解;(2)利用声波与海底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把声波作为一种遥感海底特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声学海洋学”中海底声反射特性成为主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孙东昌  田海庆 《海洋工程》2006,24(4):56-61,67
简要介绍了国内浅海油田的发展现状和胜利浅海油田采用“卫星平台—海底管线—中心平台—海底管线—陆上联合站”的生产运行开发模式,以及国外管道维修技术和装备的手段。重点介绍了一种能潜入海底自动探测跟踪和准确定位坐底、对管线进行维修的水下装置,它在结构型式、操作控制定位方式、管线探测跟踪、维修手段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1600米深海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处海洋生物繁衍的“海底托儿所”。在该深海海域,各种鱼类与章鱼非常密集于海底山脊,在该漆黑的“海底托儿所”  相似文献   

8.
在海中,电波不能通。很早即用“声”来测定海底情况。从船上发出声信号,通过到达海底返回来的时间,来测量深度。然而海底并非平坦,比陆地起伏更大。用“点”和“线”来测深,无法探明地形.因此须用“多狭幅波束(mulfi·narrow beam)”声波,从面上来测量方可。这种新装置,除日本“拓洋号”外,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作业实验船“海洋号”也有装备。发出12千赫声波信号,将海底分割成16个,进行测深。对1万米级水深,可一次测出8公里宽的海底情  相似文献   

9.
下海登山     
1918年,德国一艘名为“流星”的海洋调查船在大西洋进行海底调查时,偶然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海底高出两边。这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后来,通过对大西洋的全面调查,又找到了海底高地的“两极”。这座大西洋海底山脉,始于冰岛南的大洋中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曲曲弯弯长达1万多千米,平均宽度在1000千米以上,比两侧洋底平均高出2000米,与周围一些海盆相比,其相对高度在3000米~4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与大西洋的形态一致,也呈“S”型。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结合在一起,露出海面的顶峰组成…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7日,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申报的“基于NUCLEUS软件气枪震源研究”科研项目和“GIS在海底油气管道中的开发应用”科研项目通过了局专家评审,成功立项。前者为中国石化系统内首次开展气枪震源子波模拟参数理论分析研究。后者将建立一个海底管道路由的分析管理系统,分析海底管道历年来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长期跟踪监控和动态管理维护海底管道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何京 《海洋世界》2004,(3):18-19
“斯洛克姆12号”是由美国最大的独立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制的最新式海底探测机器人。2003年8月,“斯洛克姆12号”进行水下试验,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下水,向海洋远处进发,对该地区的海洋大陆架进行勘探。看着“斯洛克姆12号”从海底发回的连续信号,负责研制它的科学家兴奋地说道:“它们在水下感觉良好。”  相似文献   

12.
海底影像存在着对比度低、噪声污染严重、图像质量差等问题,采用传统算子的海底管线边缘图像中含有大量的无用和断裂边缘信息。文中将多尺度边缘检测和匹配跟踪相结合,提出利用平稳小波变换的海底管线边缘检测方法;在提取边缘的同时利用匹配跟踪手段对噪声干扰进行抑制,提高图像目标边缘检测质量。通过对海底管线和测试图像边缘检测实验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在抑制图像噪声的干扰、提高水下目标边缘完整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边缘提取算子,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8,(9):5-5
8月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14.
海洋矿产的研究和开发已有数百年,但至今仍未有一个完整的分类。本文新分类所依据的原则有三:1.海底地质构造区划,首先根据地壳结构的差异分为深洋底和陆缘海底两大类海底矿产,这种划分也反映了板块构造对海底成矿作用的影响。2.海底地质结构,陆缘海底和深洋底均具有“三层结构”,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字海底”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在海底科学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数字海底”的涵义、系统组成和体系结构,对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基于XML的WebGIS空间数据表达技术、复杂海底三维建模技术、多源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海底”系统建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为从事海底资源研究和开发的人员提供各个层次的参考或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环境腐蚀因子的测试是环境的腐蚀性评价与防腐工程设计,以及腐蚀机理分析研究的必要过程和手段。海洋工程地质调査和海底沉积物腐蚀因子调査中的pH,Eh(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测试,通常是从海洋工程地质取样器中抓取部分海底沉积物,再在室内进行测试。此种测试方法是“破坏性测试”,它使原海底沉积物的结构状态受到破坏,故测试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状态,而且还可引入人为误差。为提高海洋调查中一些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作者结合“移植埋片”法(马士德等,1994)研制了海底沉积物有关腐蚀因子的原位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7.
海底结构设施的电力供应是海洋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海底阴极保护系统、水下油气生产装置,以及大功率海底电缆的电气特征分析,探讨了这些海底用电结构对潜水员水下作业安全的影响及其防电击基本对策,以供制定有关“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下风暴”这种提法颇耸人听闻,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水下世界是“风平浪静”的,哪里会有什么“风暴”!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发现,世界上不少海区的水下时有“风暴”发生。这种“风暴”将海底的泥沙和沉积物卷起,在海底留下一道道沟槽。卷起的泥沙漂移一段时间后,随之又象陆地暴风雪似的“铺天盖地”的落下,将海里的动物埋在底下。这些动物又象被暴风雪埋住的人似的,钻穴、掏洞、从下面钻出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以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为手段,宣誓岛礁主权,抢占海洋权益,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加大了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工作力度。以信息化管理思路为出发点,建设了南海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服务工作,开发南海海底地理实体查询与发布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提高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工作效率,为中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朱继懋 《海洋学报》1981,3(2):307-329
从1948年法国设计FNRS-2号第一艘深潜器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海洋开发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深潜器(又称可潜器)给予了广泛重视。目前,深潜器已成为海洋调查、海底打捞、深海救生、海洋研究以及建造各种水下工程的重要手段。美国1970年下水的深潜救生艇(DSRV)全部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以在1524米水深援救失事海艇艇员,每次24人,化费研制费高达二亿多美元。三艘“南鱼座”号深潜器,在一年内把沉没在深750米海底的120条鱼雷打捞起来。深潜工作艇“阿尔文”号和“CURV”号把失落在深856米海底的一颗氢弹打捞起来。著名深潜器“阿鲁明纳”号和打捞船“密执尔”号合作打捞了沉没在深1538米的另一艘深潜器“阿尔文”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