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龙虾类叶状幼体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了龙虾类叶状幼体培养研究的历史,着重综述了影响叶状幼体培养成功的因素,并就实现叶状幼体培养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在饥饿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变态、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叶状幼体耐饥饿能力较强,完全饥饿144h,成活率为100%,饥饿192~216h,成活率为76%~68%.由生长和变态来看,推迟24~36h投饵,对叶状幼体Ⅰ期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摄食饵料方面,初孵幼体饥饿144h,仍然有55%的幼体具有摄食能力.饥饿24~120h的初期叶状幼体摄食卤虫幼体的大小(体长为349.5~604.9μm)可达到自身体长的1/2~1/3.当叶状幼体连续摄饵时间达60h,体内储存一定的营养后,即使不再喂食,幼体也能变态,但变态率较低.由间隔投饵效果来看,每隔8,16,24h投饵,幼体的发育变态差异不大.这些研究结果对开展龙虾基础生物学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高育苗成活率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Ca2+, Mg2+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存活、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虾是高级海产品,经济价值很高.龙虾的发育要经过叶状幼体、游龙虾幼体、稚龙虾和成体龙虾几个阶段.在龙虾幼体的培育中,叶状幼体生长、蜕皮、变态所需时间最长.影响叶状幼体存活、变态的因子较多,除了温度、盐度、光照以及铒料的质量、数量之外,还与海水中的矿物元素等有关.在矿物元素中Ca2+,Mg2+作用显得比较突出.龙虾蜕壳、生长与体内的Ca2+,Mg2+积累有关,Ca2+,Mg2+对龙虾幼体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极为重要.龙虾幼体在蜕皮生长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钙、镁来满足体壳(皮)的更新和机体的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营养初步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受庆  赖彬 《海洋通报》2000,19(2):36-41
通过多次对比重复试验,对用对虾液汁培育金藻Dicrateiasp、扁藻Plalymomassp,用金藻、扁藻培育丰年虫Arlemia salina幼体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以及用金藻扁藻、丰年虫投喂中国龙虾Panu欤椋颍酰? stimpsoni早期叶状幼体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状幼体进入第Ⅲ 期后交替掺喂毛蚶卵巢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肉,取得较好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影响刺参幼体发育与存活率的主要因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隋锡林 《海洋与湖沼》1989,20(4):314-321
本文根据1979~1986年间刺参人工育苗试验结果,综合讨论了多年培育刺参幼体中涉及的幼体密度、饲料类别、附着器材质等主要因子对幼体成活率及发育变态为稚参的影响。结果表明:把握好上述因子及参数,可提高幼体的变态率及稚参的单位面积(1m~2,下同)出苗量,确保良好而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6.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变成附着成体之前,有一个浮游幼体阶段。幼体的浮游生活短则几分钟。长达数月。一般来说,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的附着变态主要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源性因子控制,特别是外界环境因子对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幼体附着和变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溞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的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向进行了活体观察 ,描述了中国对虾早期幼体发育阶段中幼体循环系统血管的走向与分布、血液的流向及循环路径等 ,比较各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形态 ,并探讨对虾早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9.
高温刺激对刺参浮游期幼体存活率及Hsp70表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不同温度(21.5,26,28和30℃),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囊胚期、原肠期和耳状幼体期幼体进行热激处理,热激45 min后,将幼体在21.5℃条件下继续培养至耳状幼体后期,计算刺参幼体的存活率,并用蛋白杂交方法测定幼体Hsp70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温刺激对幼体的存活有显著性影响,各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均随热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肠期的存活率要高于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原肠期幼体Hsp70表达量要比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高,这表明在发育过程中Hsp70表达量与幼体存活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及发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振铖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5):1153-1161
通过镜检分析网采样品和现场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2006年4月份黄海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分布、早期幼体发育和幼体发育途径。结果表明, 4月份是南黄海太平洋磷虾繁殖发育的高峰期, 幼体在种群组成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占种群总数量的90.85%, 其中原状幼体和状幼体占种群比例分别是51.9%和26.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太平洋磷虾不同幼体发育期丰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卵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原状幼体和状幼体丰度分布跟叶绿素a浓度、海水温度等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南黄海, 太平洋磷虾的幼体发育主要遵循以下途径: 卵→无节幼体→后期无节幼体→原状幼体→状幼体F1(0′7, 1′7)→状幼体F2(1′4″7, 3′1″7)→状幼体F3(5″7)→状幼体F4(5″5)→状幼体F5(5″3)→状幼体F6(5″1)。太平洋磷虾在15℃下的幼体发育速度明显快于4℃。15℃下幼体发育到C1期只需5.6天, 而4℃下则需要16.1天。  相似文献   

11.
光照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光照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作者在研究中设定了4种单色光(红、黄、蓝、绿光)及不同光照强度(0、1 500、5 500、12 000 lx)进行实验并就光照对幼体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实验表明:4种单色光对幼体发育变态时间和成活率都有较大影响。幼体从ZⅠ变态发育至仔虾P1,蓝光的幼体发育时间最长,为262.83 h,比对照组多28 h;黄光存活率最低,只有14.49%,比对照组低25.00%,差异显著(P0.05)。同时,凡纳滨对虾幼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光色的敏感度不同,红光和黄光只对溞状幼体变态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糠虾幼体的发育却有促进作用;蓝光和绿光对整个发育阶段都有影响。光照强度对幼体的存活和变态影响差异显著(P0.05)。幼体从ZⅠ发育至P1,12 000 lx光照下幼体变态发育耗时最长(257.33 h),存活率最低(1.63%)。在溞状幼体期,光照大于1 500 lx时,幼体的变态时间增加,存活率下降。糠虾幼体期可适应光照在5 500 lx以下的环境,而仔虾期则可适应120 000 lx的光照。建议根据不同发育阶段调整光照强度,当幼体在ZⅠ时,光强应控制在1 500 lx以下,之后可逐渐增强。本实验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育苗期间的光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冠瘤海鞘同种群聚的化学诱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冠瘤海鞘成体被囊萃取物和幼体萃取物及不同的幼体密度对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瘤海鞘被囊萃取物和幼体萃取物在5%和10%的浓度下均促进冠瘤海鞘幼体的附着和变态,但被囊萃取物的诱导效果明显强于幼体萃取物;幼体密度高于25只/cm3时,促进冠瘤海鞘幼体的附着和变态;幼体密度低于10只/cm3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不受密度影响.这些结果提示海区中冠瘤海鞘的同种群聚可能与其被囊或幼体内含诱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 osain)大眼幼体在不同饵料密度和组合条件下对卤虫(Ar-tem iasp.)无节幼体及成体的摄食率、摄食节律等,发现:光照-视觉因素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捕食卤虫无节幼体的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对捕食卤虫成体的影响显著(p〈0.05).饵料密度较低(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0 ind/cm3)时,饵料密度与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率呈正相关;饵料密度较高时饵料密度变化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禁食后投饵,在高饵料密度(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0 ind/cm3)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摄食率在短时间(如4 h)较高,随供饵时间的延续摄食率开始下降,较长时间(24 h)摄食率显著较低.以干重计,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对卤虫成体的摄食率全面高于对卤虫无节幼体;但混合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时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的卤虫成体数量较少,表明在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倾向于放弃卤虫成体捕食无节幼体.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摄食行为受到被捕食风险和饵料斑块分布的显著影响.育苗生产中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无需高于10 ind/cm3.  相似文献   

15.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 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 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 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 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 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 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 而熟贝肉中, 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 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每天从锯缘青蟹育苗池采集幼体,在实验室内依平衡法测定从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天青蟹幼体的摄食率,并同时测定青蟹幼体每天的干重和比能值,比较研究了饵料密度对青蟹不同发育阶段幼体摄食的影响,以及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的变化。结果表明,轮虫是青蟹蚤状幼体(Z)Ⅰ期(Z1)和Ⅱ期(Z2)适宜的饵料,卤虫无节幼虫是青蟹幼体生长发育主要的能量来源,占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96·48%。以干重和能量表示的青蟹幼体摄食率(CDW和CJ)随幼体蜕皮发育呈指数增长[CDW=13·463e0·8283(d 1)(r2=0·927),p<0·01;CJ=0·4018e0·7516(d 1)(r2=0·956),p<0·01];青蟹大眼幼体摄食强度显著上升,摄入能量高达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77·25%。Z1、Z2期为被动摄食,青蟹幼体主动摄食的能力随幼体发育而逐渐提高,大眼幼体为主动摄食。锯缘青蟹各期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率的变化是:Z1→Z4期蜕皮后上升,蜕皮前稍微下降;Z5期蜕皮后和蜕皮前较高,蜕皮间较低。Z5期日粮水平最低;青蟹大眼幼体期有2个摄食峰值,变化不规则。  相似文献   

17.
海月水母与海蜇不同幼体阶段的种间短期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蜇池塘养殖业的兴起,补充了传统海蜇渔业捕捞生产的不足,推动了海蜇产业的迅猛发展。海月水母常常在海蜇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对海蜇养殖业常常造成很大损失,但关于海蜇与海月水母的种间竞争关系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海月水母与海蜇的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幼体相互之间的短期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被海蜇螅状体所捕食外,各种类型的海蜇幼体基本不能对海月水母幼体造成危害。但海月水母螅状体及其水母体幼体对海蜇幼体均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海蜇碟状体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海蜇碟状体可以100%地被捕食。随着海蜇幼体的生长,其对于海月水母危害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研究显示海月水母相对于海蜇而言,在幼体种间竞争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这是海月水母时常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蜇池塘养殖生产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当严禁混入海月水母幼体,以避免对海蜇养殖生产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8.
华贵栉孔扇贝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海产贝类的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受到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严格控制 ,环境中的某种或某些物质(如K 、儿茶酚胺、微生物黏膜、大型藻类、成贝贝壳等 )可被幼体识别[2],或对幼体有吸引作用 ,诱导其发生附着和变态。一旦环境中缺乏诱导物质或没有合适的附着基时 ,幼体只能继续浮游 ,并最终死亡。因此 ,研究贝类幼体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 ,显然对提高人工育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nobilis)是热带亚热带种 ,在福建和广东沿岸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本文研究该种幼体的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 ,期望对人工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9.
毛颚类是热带近岸海域中上层鱼类的食物来源, 同时又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 数量丰富, 然而其维持种群结构的生存策略尚不清晰。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析了三亚湾海域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成体与幼体的肠道食物组成, 以期从食物资源利用的角度揭示其维持种群结构的营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 幼体和成体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19种, 共同的食物类群有桡足类、小型水母类、硅藻和多毛类。成体与幼体食物偏好差异显著, 成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小型水母类(59%), 而幼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桡足类(60%); 幼体营养生态位(5.16)高于成体(2.89), 且二者食物重叠度低(0.21), 表明成体与幼体食物分化明显。研究结果揭示, 即使成体与幼体大量共存, 它们也可以通过摄食分化避免食物资源竞争, 这种分配策略对毛颚类保证足够幼体存活率和维持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锯缘青蟹幼体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测定了锯缘青蟹幼体从刚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发育阶段及其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并使用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评价饵料蛋白质的质量.结果表明,青蟹各期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基本趋于一致,且与饵料转换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各期幼体,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90,可以认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能够满足锯缘青蟹幼体对饵料中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