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卵细胞中病毒及其发生基质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电匀是对中国对虾卵细胞进行病毒检测,在胞质中发现一种杆状病毒和一种球形病毒及其病毒发生基质;杆状病毒为35-40*110-120nm,球形病毒直径为60-70nm,均具包涵体和囊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3种囊膜蛋白VP19、VP24和VP28对其假型昆虫杆状病毒的包装与对虾组织亲嗜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过表达的上述3种囊膜蛋白在包装细胞(Sf9)中的亚细胞定位,然后通过共转染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其假型杆状病毒:Bacmid-GUS/VP19、Bacmid-GUS/VP24和Bacmid-GUS/VP28,比较了上述3种假型杆状病毒的包装效率及其在感染对虾组织上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过表达的VP19、VP24和VP28均可定位于包装细胞的细胞膜上,均能促进假型病毒的包装效率,并分别提高了14.1%、11.5%和11.7%,且携带不同囊膜蛋白的假型病毒在感染对虾成体时具有不同的最低感染剂量和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其中,假型病毒Bacmid-GUS/VP19和Bacmid-GUS/VP24仅能感染对虾成体的心脏和肌肉组织,且在单个对虾肌肉组织中两者的最低感染剂量分别为1×1011、1×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而假型病毒Bacmid-GUS/VP28不仅能感染对虾的心脏和肌肉组织,还能感染对虾的鳃组织,且其在...  相似文献   

4.
1995年电镜检测患病真鲷肠上皮组织,在细胞质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粒子及其发生基质.病毒呈杆状外形为(130~200)×(360~400)nm,具囊膜,囊膜与核心间有10~12nm低密度间隔.病毒以溶酶体为载体形成病毒包涵体并进行病毒粒子装配;形态学上暂定为真鲷杆状病毒(Pagrosomus major Baculovirus,PMBV).细胞病理变化呈现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脱落,部分线粒体溶解,溶酶体膨大,有大量包涵物,核膜有轻微膨胀变形等病变.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一种杆状病毒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粒子主要在核内装配,并导致细胞结构的病变.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20~400nm×100~130nm,两端钝圆,中部膨大,有囊膜,分内外两后,核衣壳大小为250~300nm×70~100nm.细胞内未观察到有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存在.根据病毒学分类原则,该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亚群,即杆状病毒C亚群.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诊断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也叫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系统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EMBV)、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RV-PJ)、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CBV)、淋巴样细胞核性杆状病毒(LNBV)(陈秀男等,1994;Wongteerasupaua等,1995;Inouye 等,1994、1996;黄倢等,1995a;战文斌等,1995;陈细法等,1997),是全球对虾养殖业危害性最大的病毒之一。自1992年WSSV暴发性流行以来,造成了对虾养殖业的严重萎缩。鉴…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杆状病毒可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繁殖。增殖过程中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及附近形成晶格状排列的包涵体,通过包涵体的形成、分化等过程,完成杆状病毒的装配。杆状病毒的装配过程似可分为5个时期:1.病毒发生基质形成期;2.未成熟包涵体期;3.成熟包涵体期;4.包涵体分化与病毒粒子装配期;5.侵染期  相似文献   

8.
长毛对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道1993年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与危害,在病虾中肠、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以及腹肌纤维间质细胞质等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无包涵体的具有囊膜的C亚群杆状病毒,描述了该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引起宿主细胞的主要病理变化等,而正常虾组织无这些情况,为一类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9.
以患病死亡的甲壳上具白斑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虾头及从中提取的病毒悬液分别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虾及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感染后此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 ,且甲壳上均有白斑。电镜下对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幼虾及日本对虾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发现了大量的病毒。此病毒为杆状 ,具囊膜 ,无包涵体 ,大小为295nm×105nm。此病毒的形态发生起始于细胞核 ,并可分为4个阶段 :病毒基质的形成、囊膜的形成、病毒的装配和完整的病毒粒子的形成。病毒的装配过程是与其大量迅速繁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养殖业中最具破坏力的致病病毒.本实验用含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肌肉投喂健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模拟自然条件下对虾经摄食感染WSSV的过程.在口服攻毒后不同时间分别取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各器官中病毒的拷贝数,发现攻毒后12~24 h病毒在食道或中肠中的病毒量仅增加了3~5倍,而在贲门胃和幽门胃中的病毒量增加了100倍以上.进一步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病毒粒子对贲门胃和幽门胃内壁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食道和中肠内壁的粘附能力很弱,且脱去了囊膜的WSSV核衣壳失去了与对虾消化道粘附的能力.以上结果说明WSSV经摄食后主要入侵的靶器官是胃,且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与宿主消化道器官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中国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导我们在浙江省舟山市调查和研究的结果,发现肝胰腺坏死杆状病毒和弧菌并发感染是引起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提出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镰刀菌病在鳃、甲壳和附肢上的症状;2、在肌肉、中肠腺等组织器官形成的病灶;3、切片的染色观察。指出镰刀菌寄生在鳃组织破坏虾的呼吸功能,是镰刀菌病引起中国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大磊  董洵  卢毅 《海岸工程》2006,25(2):107-114
近年来,对虾病毒病的爆发,使我国养殖对虾的年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对虾细胞培养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 ,肝胰脏细小病毒病在养殖中国对虾中广泛流行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者采用免疫金银染色 (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技术 ,对患病对虾肝胰脏中的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 IGSS染色的病虾肝胰脏上皮细胞核内出现了黑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3~ 15μm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与 H- E染色切片上出现的肝胰脏细小病毒包涵体在发生部位、形态和大小上皆一致 ,故而认为该结构为HPV包涵体。证明 ,免疫金银染色法是一种可应用于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病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90-1993年试验使用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感染获得成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环境及对虾体质对驿虾感染死亡率影响甚大,恶劣环境中的死亡率比优良环境中的死亡率出83.3%;体质差的对虾感染的后的24h死亡率是正常对虾的2.5-3倍。为此,在对虾虾养殖生产中除应注意消灭病原菌外,还应注意优化养殖环境与增强对虾体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从越冬期中国对虾病虾上分离鉴定出4种镰刀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测定了其生长速度,并对孢子萌发进行了观察。通过注射、创伤、菌浴三种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得到与自然病虾相同的症状,又能重新分离出同样的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首次从患病的对虾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18.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ption of amino acids by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free amino acids in the test diets of the prawn, Penaeus oricntolis.The midgut gland is the principal site of nutrient absorption. In the foregut, the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of 15 amino acids tested accounted for 52.5% of the total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in the entire alimentary tract. In the midgut, the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was 47.5 % of the total.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he hindgut assimilating amino acids.The free amino acid in the test diet, methionine, was almost absorbed before entering the midgut. Methionine could not be absorbed synchronously with other amino acids bound in the dietary protein, but it did affec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other essential amino acids. [3H]-lysin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st diet, was almost totally assimilated within the midgut gland. Five and a half hours after feeding, the labelled amino acid had be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新病害—肠结节病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8月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一些中国对虾Penaeruschinensis的养虾场中爆发了一种肠结节新病害,危害十分严重。本文报导该病发生与危害的情况以及症状、病原、组织病理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应用有机碘防治养殖对虾疾病的试验。结果表明,15.0mg/dm3浓度的药液消毒可杀死水体中大量细菌,0.3mg/dm3浓度的药液对对虾的蜕壳有促进作用,按一定比例加工成配合饵料投喂对虾,在虾病狂发期可延长养殖时间。文章还对有机碘防治对虾疾病的有关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