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沙菜属Hypnea海藻作为提取卡拉胶的原料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该属物种地理分布广泛, 表型可塑性强, 且缺乏详细的解剖学特征, 故有关其物种鉴定也就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冷冻切片技术, 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 对2013—2014年采自粤东汕头的沙菜属海藻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经鉴定, 该地区沙菜属共有4种, 分别为密毛沙菜Hypnea boergesenii、裸干沙菜H. chordacea、长枝沙菜H. charoides和冻沙菜H. japonica。通过对这几种沙菜进行了较详细的内、外部结构特征分析, 给出了它们在国内外的地理分布及习性等信息, 并对沙菜属的科级分类系统(沙菜科Hypneaceae/赤叶藻科Cystocloniaceae)划分以及密毛沙菜是否为独立物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麒麟菜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菜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原料(Doty,et al.,1978)。麒麟菜的研究在其他国家起步校早,Agardh J.于1847年创立了麒麟菜属 Eucheuma,随后,荷兰藻类学家Weber-van Bosse(1928)、日本藻类学家Yamada(1936),以及Kraft(1969)都有较详细的报道;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研究报告(Taylor,1960;Dawson,1961;Dawes, et al.,1974; Cheney,et al.,1988)。我国从50年代起陆续开展了麒麟菜的资源保护、繁殖及养殖工作,主要开发利用的是琼枝 Betaphycus gelatinum。1985年我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异枝麒麟菜(吴超元等,1988),现称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从分类的角度来说,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在我国为属的新记录。 1985年,美国藻类学家Dory和 Norris从商业角度出发,提出了15种具有商业价值的麒麟菜的分类标准,使麒麟菜属的分类研究获得较大进展;1988年,Doty再次修正了18种麒麟菜的分类标准,并在红翎菜科内新建了麒麟菜族Eucheurnatoidae,其中除麒麟菜属外,还建立了一新属一一卡帕藻属Kappapyrus,1996年再次新增了琼枝藻属Betaphycus。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目前卡拉胶的需求量大增,作为其主要原料之一的麒麟菜种类甚多,每属富含的卡拉胶的种类不同(琼枝藻属以β-型、麒麟菜属以t-型、卡帕藻属以k-型卡拉胶为主)(Doty,1996),同时特定的工业也要选用特定类型的卡拉胶,因此,正确区分这三属的不同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迄今,我国关于麒麟菜的研究,除了一些区域性的调查外(夏恩洪,1963),还没有分类方面的专论性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所能收集到的标本的分析研究,明确我国产的琼枝藻属、麒麟菜属和卡帕藻属的种类、产地和种类间的区别,为卡拉胶实验的科学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在选择实验材料、选种养殖或收购原料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瑞典藻类学家Kyin(1940)在研究索藻目Chordariales的过程中建立了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 Kylin,模式种为Sphaerotrichia divaricata (Agardh) Kylin。Kylin(1940)在该属中建立了两个种,即S.divaricata(Ag.)Kyin和S.japonica Kylin,前一种分布于大西洋,原名为Chordaria divaricata A.,后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 日本藻类学家Inagaki(1954)在《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Chordariales from Japan Ⅰ)一文中,报道了日本的叉状球毛藻S.divaricata(Ag.) Kylin及其变型。前苏联藻类学家研究了部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标本后将其划分为三种,即S.divaricata(Ag.) Kylin、S.firma(Gepp.)A. Zinova、S.dissessa(S.et G.)A.Zinova,她认为S.divaricata是大西洋的种,而S.firma和S.dissessa为太平洋的种。其中,中国有S.firma和S.dissessa。 Lu Bao ren等(1983)(C.K. Tseng edit.)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产于中国的硬球毛藻S.firma。 球毛藻属Spherotrichia是 Kylin(1940)从索藻属Chordaria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属。其与索藻属Chordaria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央轴单管状且同化丝顶细胞膨大。目前,世界上球毛藻属 Sphaerotrichia Kylin有6个种。而中国的球毛藻属经过本文作者的研究后确定为三个种,即硬球毛藻Sphaerotrichia firma(Gepp.)A. Zinova、黄海球毛藻S.huanghaiensis Ding et Lu和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其中,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为中国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的孢子分为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二种:四分孢子为无性的孢子体所形成,果孢子为雌配子体的生殖细胞受精后所形成。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多形成于藻体的中部以上的小枝上,这种小枝称为孢囊枝。石花菜的孢子即从孢囊枝上放散出来。石花菜的四分孢子及果孢子每天放散的时间与数量之间的规律,日本的须藤(1950),  相似文献   

5.
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很多种类在生活中都形成孢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变形虫目的二期纳旧虫 Naegleria bistadilis (Puschkarew)的孢囊可在废水池中找到(《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1976);又如与等辐骨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太阳虫类中的光球虫 Actinosphaerium sp.,可以看到它的孢囊及其自配现象(Hollande, A. et M. Enjumet,1957)。等辐骨虫的孢囊发现较晚, 1907年才由Mielck在德国北部俾斯麦群岛采到;他还观察到当等辐骨虫演发成孢子时,中央囊膜会变成一个凝固的壳。这类壳富有弹性,但硬压易破;壳外的骨针折断,壳内充满孢子,然仍有尚可辨认的残留骨针;壳大多呈椭圆形或棍棒形,并具较大的开孔。其中在一种壳,Mielck 认为是属于十字交叉棘虫 Acanthochiasma decacanthum Popofsky 的生殖期,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当时并未给予“孢囊”这个确切的名称。Schewiakoff (1926)曾对等辐骨虫孢囊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设想。后来,Hollande et Enjumet (1957)看到等辐骨虫的粘合棘虫类(Symphyacanthes)、节棘虫类(Arthracanthes)和松棘虫类(Chaunacanthes)等不同类群存在着相同的孢囊形成和繁殖过程:在孢囊形成时,等辐骨虫形态有所变化,身体排出其虫黄藻,去掉所有残存的消化物,收缩周围的外原生质和轴足,并形成一囊壳,壳外骨针溶解,壳内骨针亦逐渐由外围向中心溶解,壳的一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开口等等。他们的观察证实了Schewiakoff的设想。他们所获标本的形态与后人采到的基本相同。虽然Hollande 和Enjumet的阐述着重于细胞学方面,对所获孢囊(为数甚少)井未做分类学的研究,但认为对孢囊形态的研究必将导致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修改。Bottazzi于1966年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采到较多的这类标本,他推想它们是等辐骨虫孢囊产生同形孢子生殖期的个体。1973年,他又在上述各海洋中找到许多形状不同的孢囊,并按字母顺序由A-I, L-R 将其分为16个型(forma),对各型的细胞柔软部分的结构(如细胞核及其它颗粒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于1958年和1960年在海南岛东面和南面外海采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孢囊标本,不少标本还保留着骨针中心结构,另一些标本,骨针中心结构虽已离解,但骨针的某些特征尚残存。这些标本的发现,将增加人们对等辐骨虫孢囊的了解。 综合前人的工作,并根据我们对所采到的不同时期孢囊标本的观察,从形态来看,孢囊的演发过程似乎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正如Mielck以及Hollande和Enjumet所述,身体开始变成一个有口的硬壳,骨针开始掉落,这情形在我们采到的部分标本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图版I: 7a, b;图版II: 1-5;圈版III: 3-4 ;图版V: 8一9)。这时期的骨针中心结构尚未离解,据其特征可认出系某属的孢囊,但无法鉴定到种。中期,囊中骨针结构己离解,按离解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针离解不久,离散的骨针尚残存着一定的构造特征(图版I: 1-6 ),根据这些特征又可进行分类;另一类是骨针离解时间较久,骨针特征模糊(图版IV: 6-7),已无法从中找出分类依据。后期孢囊特点是囊内骨针全然消失,孢子逸出,孢囊成为空壳而逐渐消萎,这类孢囊(图版IV: 1-5 ,图版V: 2-7)因无骨针特征可寻,若不能追溯与之相连的前、中期孢囊标本,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孢囊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方法(例如培养)获悉,只能通过采集的方法从自然界里获取其生殖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标本来探索,以证明它们的种、属归属问题。而目前所采到的孢囊标本,虽然从形态的多样性来看比Bottazzi的标本丰富,而且某些标本在分类上可进一步鉴定到属,但所获标本数量仍少,分类受到局限。要全面了解某一个种的孢囊,必须获得该种孢囊的全时期(前、中、后三个时期)标本,并能从中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发过程及其联系方有可能;如果标本数量过少,即便是特征较明显的前期标本,将其归隶某种仍有困难,所以本文对孢囊的分类也仅是初步研究。 等辐骨虫孢囊的分类范畴,按照第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的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对这个类群,因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的分类归属,所以我们暂用分类学中的中化名词——型(Forma)来安置;型的名称则用实名称呼,这样可以通过实名反映出孢囊的实体形象,并便于记忆和在分类上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13)C-核磁共振(~(13)C-NMR)和红外(IR)光谱分析了从三种卡拉胶原藻(鹿角沙菜、角叉菜、异枝麒麟菜)分步提取的主要卡拉胶级分的化学结构。~(13)C-NMR谱图表明,所有主要级分由k-卡拉胶组成,除此之外,沙菜的冷水级分和角叉菜的40%乙醇级分中还含有少量L-卡拉胶。IR谱图也表明,在1250;850和805cm~(-1)有k-和L-卡拉胶所特有的吸收谱带。以1250,850和805cm~(-1)对2920cm~(-1)的吸收面积比值估算了硫酸基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历代本草和地方志中都记载了很多海藻的种类。但是,最早从近代分类学的观点描述中国海藻的是1809年英国藻类学家Turner关于中国三种海藻,特别是浙江和福建产的鹿角海萝的记载。之后,C.G.Agardh(1822,1828),Montagne(1842),J.G.Agardh(1848),Greville(1849),K(?)tzing(1849),Harvey(1859),Martens(1866),Debeaux(1875),Heydrich(1894)等人也作过一些零星的记载。当时海藻分类还处于萌芽时期,有一些报导,特别是Martens和Debeaux的报导,在种类鉴定方面,存在着不少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对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两号标本,根据其形态构造,其地位应属于真红藻纲红皮藻目节荚藻科的腹枝藻属(Gastroclonium)或腔炼藻属(Coeloseira)。腹枝藻属是 Ktzing 在1843年建立的。本属的主要特征为藻体具一中实的主干,上生中空并有横隔膜的小枝,小枝由一些缢缩成节的节片组成;囊果中心有一大的融合胞,胞周围附有大的果孢子;四分孢子体具四分孢子囊,有时有多孢子囊。1940年,Hollenberg  相似文献   

9.
2014年3—4月间,在西沙群岛鸭公岛海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一种石花菜类海藻,经鉴定为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Gelidium pusillum var.pacificum Taylor。其主要特征为:1.藻体紫红色,丛生;2.藻体高约1~2cm,由匍匐茎和直立枝构成,直立枝基部圆柱形或扁压,上部扁平,具有不规则或羽状分枝,匍匐茎近圆柱形,其下生有不规则或尖锥状固着器;3.皮层细胞2~3层,根丝细胞数量较多,集中分布在髓层;4.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顶端,形成囊群,四分孢子囊横切面观长卵圆形,埋于皮层细胞中,十字形分裂;5.枝顶端轴细胞形态为穹形,突出于皮层外。上述特征1~3可将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区别于我国产的匍匐石花菜其他变种,特征5可将该变种区别于个体较小的蓝色拟鸡毛菜,特征4不能有效地区分近缘种。综合如上特征,利用营养生长特征鉴定我国分布的个体较小的石花菜和拟鸡毛菜类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变种为我国三沙市西沙群岛首次记录,丰富了南海诸岛海藻区系的植物地理成分,也为进一步分析该区系的植物地理全貌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建省厦门湾、闽江口海域、三沙湾三个主要河口海湾14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甲藻休眠孢囊的系统分析,根据甲藻休眠孢囊的形状、外壁结构、颜色、表面修饰物等形态特征共鉴定出9属25种及不定种,并对各孢囊属种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其中有毒甲藻休眠孢囊2种,即Alexandrium minutun,A. tamarense, 有害种类4 种, 即Alexandrium affine,Lingulodiniumpolyedrum,Scrippsiella trochoide.通过对比表明Alexandrium affine,A. minutum,Diplopelta cf. parva,Polykrikos cf. schwartzii,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Protoperidinium minutum,P.cf. minutum,P. cf. americanum以及Alexandrium sp.,Protoperidinium sp.1,P. sp.2等11种甲藻休眠孢囊为本次在福建省海域新发现的种,这些新发现的甲藻种类可能是近年来通过国际间往来的航运船只在我国沿岸海域排放压舱水或贝类引种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
Ultrastructurestudyofthediatom──Ⅱ.Synedra,Cyclophora,Plagiogramma,Opephora,FragilariaandPseudostaurosira¥LiuShicheng(Received...  相似文献   

12.
蜈蚣藻、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拟厚膜藻卡拉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88-1990年对采自青岛的蜈蚣藻,河北的蜈蚣藻节夹变型和浙江的拟原膜所含多糖的产率,物理性质,化学组化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拟厚膜藻多糖无凝固性;蜈蚣藻多糖凝固性很低;蜈蚣藻节夹变型多糖有些凝固性,是三者中凝固性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三种鱼的续航时间(或续航能力)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水温对美国红鱼的游泳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美国红鱼,在水温20℃、流速84cm/s下的持续续航时间最长,可认为是该规格美国红鱼最适游泳水温范围。  相似文献   

14.
Ficolin是一类含FBG结构域的蛋白,在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脊椎动物中,Ficolin主要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和免疫效应分子发挥免疫功能。本研究从毛蚶中克隆获得一条Ficolin基因(命名为SsFic1),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含有典型的FBG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但未发现胶原样结构域。SsFic1的mRNA在毛蚶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丰度较高,但SsFic1转录产物在卵细胞和四细胞期未检测到,说明该基因不是母源性免疫基因。副溶血弧菌和脂多糖、葡聚糖等免疫刺激物均可诱导SsFic1显著上调表达。利用RNAi技术抑制SsFic1基因表达,酚氧化酶激活因子PAF和补体相关基因(C1qDC、补体C3Fic3)的表达量及CAT、SOD和PO的酶活力均显著下降,而TEPC1q2和Fic2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降SsFic1表达后,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毛蚶血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是RNAi实验组毛蚶死亡率和血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的原因。综上,SsFic1可能通过调控补体通路和酚氧化酶原激活通路参与毛蚶免疫防御反应,这对贝类免疫学研究及抗病新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Vib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采取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缢蛏对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滤食效应。结果表明,缢蛏滤食牟氏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81×N0/1 0.00039×N0和Na=0.7949×N0/1 0.00636×N0;缢蛏自身密度对滤食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功能反应影响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85P-1.0256和E=0.778P-1.1819;缢蛏自身密度与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藻浓度间的联合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663XP-0.1819×N0/1 0.00039×N0和Na=0.6182×P-0.1819×N0/1 0.00636XN0分析了缢蛏的滤藻速率、滤藻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7年3月 ̄1997年5月,取山东长岛和青岛太平角海区的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采用自然排放法和解剖法取精液,用自然海水作基础溶液,采用不同的抗并保护剂、冷冻速度、平衡时间,对精子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孵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扇贝的精子以自然海水为基础溶液,加8 ̄10%的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距液氮表面25cm、20cm、10cm各停留8min,移入液氮中保存;解冻时,距液氮表面10cm、1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qPCR方法,研究了我国重要海水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雌、雄成体组织以及性腺分化期的脑、性腺中gnrh1gnrh2gnrh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nrh1分布于所有检测的组织:在脑、垂体、肾脏和肝脏中高表达,在性腺中表达相对较低;gnrh2则在雌、雄性的肝脏以及雄性的肠、肾脏、眼睛和头肾中;而gnrh3只在雄性的肾脏、眼睛和肌肉中检测到微弱表达。人工诱导的牙鲆雌核发育鱼苗分别用17β-雌二醇(E2)和17α-甲基睾酮(MT)处理,使其分化为雌性或雄性个体表型。在性腺分化期的脑中,gnrh1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在全长(total length,TL)4 cm鱼苗中,E2组的表达显著高于MT组(P<0.05);gnrh2在2 cm TL时E2组显著高于MT组(P<0.05),随后在E2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gnrh3在2 cm TL时E2和对照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MT组(P<0.05),自6 cm TL时MT和E2组的表达开始下降。在性腺中,三种gnrh在性腺分化前2 cm TL表达量都相对较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综上,推测牙鲆gnrh1可能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分化过程及性腺发育,gnrh2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gnrh3主要参与了性腺分化的启动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