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用沸水浴的方法提取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Yamada)中的多糖成分,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其含量。用此法得到的多糖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8 4,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质量分数为44.91%;利用Bradford法,测得60℃恒温干燥的带形蜈蚣藻可溶性总蛋白质量分数为0.33%;用简单的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的方法分离了藻红蛋白,光谱检测证明为R-藻红蛋白,其在带形蜈蚣藻中的质量分数为0.114 5%。本实验测定方法可靠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蜈蚣藻和管形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97年9月在大连石庙海区分株采集蜈蚣藻、管形藻和舌状蜈蚣藻,采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属于红藻门的两种藻类-蜈蚣藻和管形藻进行了分析,所试60个引物中,有21个经扩增得到了120个多态片段。应用PHYNIP软件,按照UPGMA和NeighborJoining(N-J)法分别构建降类图。分析结果表明,RAPD多态性提示蜈蚣藻和管形藻差异较大,应为两个不同的属。  相似文献   

3.
几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共存培养系统研究了大型海藻缘管浒苔、刚毛藻、石花菜、鸭毛藻、扇形拟伊藻、蜈蚣藻、海黍子、脆江蓠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抑制效应并和孔石莼的作用进行比较。实验指出: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效应最强,石花菜次之;扇形拟伊藻、蜈蚣藻、刚毛藻、脆江蓠、海黍子虽表现出抑制作用但较差;鸭毛藻的抑制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4.
蜈蚣藻属是海膜科中最大的属。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我们详细观察了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基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缢基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温度、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盘状体和幼苗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缢基蜈蚣藻早期发育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光照强度80 μmol photons/(m2·s) 和光周期16L:8D。本研究为缢基蜈蚣藻的种质保存、大规模栽培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珊瑚藻类,特别是无节珊瑚藻,除曾呈奎教授在1937年报告过产于我国海南岛等地的巨胞宽珊藻Mastophora marcrocarpa Mont.[宽珊藻M. rosea(C. Ag.) Setch.的同物异名]外,基本上尚无报道,更谈不上对这一大类海藻细致地进行形态解剖学的观察研究。近年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7-1965年,1973-1976年,1980-1982年以及曾呈奎教授于1933-1934年在本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并着手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有关结果将陆续发表。 本文报道产于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十种二型无节珊瑚藻.其中比较难得的是,在海南岛几个地区都发现了现代存活的古石枝藻属的化石种类——红古石枝藻Archaeolithothamnium erythraeum (Rothpl.) Fosl.[=红孢石藻 Sporolithon erythreaum (Rothpl.) Kylin],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其余九种中,有四种,即瑰红中叶藻 Mesophyllum erubescens (Fosl.) Lemoine ,拟中叶藻标准变型 Mesophyllu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typica (Fosl.),拟中叶藻卷皱变型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crispescens (Fosl.)Lemoine ,微凹石叶藻Lithophyllum kotschyanum(Unger)Fosl 摩鹿加石叶藻 Lithophyllum moluccense Fosl.,作者除在 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已作初步报道外,本文对其产地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作了详细补充;另有四种,即水石藻 Hydrolithon reinboldii (Weber-van Bosse et Fosl.) Fosl. ,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 Fosl. ,太平洋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pacifica (Heydr.) Fosl. ,本文对其在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等与同种西沙群岛标本作了一些比较观察;本文还对宽珊藻 Mastophora rosea (C. Ag.) Setch. 的解剖特征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和优化降解条件,建立了一套降解快速、反应条件温和的蜈蚣藻多糖降解方法,并进一步制备得到不同分子量多糖,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比较微波辅助降解法和传统加热降解法,验证了微波辅助降解法的高效性,并进一步对微波功率,不同配比的H2O2和HCl,及降解温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功率600 W,1% H2O2(V/V),pH 2,降解温度70℃的降解条件为最优降解条件。并通过控制不同反应时间降解得到了4种低分子量蜈蚣藻多糖,分别为LGFP-1:40.8 kDa、LGFP-2:22.6 kDa、LGFP-3:5.1 kDa、LGFP-4:3.0 kDa。其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降解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蜈蚣藻多糖的总糖、硫酸根含量,而对蛋白含量和单糖组成无显著影响,红外光谱显示降解反应未破坏多糖的主要糖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降解前后多糖具有明显差异,多糖结构越发松散,由原本的平面片状结构逐渐变成线状结构,并出现球状结节。不同分子量蜈蚣藻多糖显示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低分子量蜈蚣藻多糖LGFP-2、LGFP-3、LGFP-4显示出更强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更强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详细观察了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针形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2)披针形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形态一致,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3)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披针形蜈蚣藻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交互实验得出:适宜披针形蜈蚣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5°C,在温度15°C、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902%±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569%±0.48%)/d]。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在温度15°C、光照强度80μmol/(m~2·s)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10.113%±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8.839%±0.44%)/d]。本研究为披针形蜈蚣藻的种质保存、人工育苗、规模化栽培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3种海洋微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水浸提法,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时间、pH、温度和液料比对四爿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等3种海洋微藻多糖提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多糖的提取工艺。最后,采用适宜提取工艺制备3种海洋微藻粗多糖样品,并测定样品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单因素结果表明,提取时间、pH、温度和液料比均能影响四爿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多糖的提取。其中,提取时间显著影响新月菱形藻多糖的提取,提取pH对四爿藻和新月菱形藻多糖的提取有显著影响,而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均能显著影响3种海洋微藻多糖的提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四爿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粗多糖提取的适宜提取时间,温度,pH和料液比分别为80℃、60℃、80℃,240min、240min、120min;10、10、10;1:15、1:25、1:25。制备的粗多糖样品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0.59%、0.76%、1.50%和51.4%、17.2%、13.5%。很低的蛋白质含量和较高的多糖含量,表明采用上述试验确定的提取工艺获得的粗多糖样品纯度较高,利于样品的后续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9.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10.
蜈蚣藻属Grateloupia(Cryptonemiales Cryptonemiaceae)为C.Agardh所建立,其模式种为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Wulf.)C.Ag.,模式标本产地为地中海。本种是世界各地的暖温带藻类,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曾呈奎(1935)及曾呈奎等(1962—1983)先后报道和描述过产于我国厦门和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研究蜈蚣藻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研究材料采自青岛及厦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鸡毛菜、易曲凹顶藻热带变种、三叉仙菜、海萝和多管藻(1979—1989分别采自广东山东和海南省)未碱处理与碱处理的多糖产率、凝胶强度、粘度、凝固点、融点、硫酸酯和3,6-内醚-半乳糖含量,同时用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波谱测定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它们都具有琼胶的基本结构,鸡毛菜是制造琼胶的很好原料,易曲凹顶藻热带变种也可用于制造琼胶,三叉仙菜是制造低凝固点琼胶的原料。此外还发现海萝和多管藻也有一些凝固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在菌浓度不超过6.52×108cfu/ml情况下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粘附量在25℃下孵育180min趋于饱和,在180min以内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粘附作用在温度25—30℃、pH值偏酸、盐度35条件下较强;在无Na (盐度为0)时,无粘附作用;Ca2 能显著加强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而Mg2 作用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裂片石莼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其多糖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福建的野生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营养价值评估;采用微波加热新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裂片石莼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裂片石莼的总糖、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脂含量分别为34.38%、27.60%、25.20%、11.70%;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0.0%,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79.77;裂片石莼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国家海藻制品的限量标准。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波加热提取工艺,与传统加热提取工艺相比,裂片石莼多糖的得率提高了21.35%,而耗能降低了58.51%。  相似文献   

14.
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对异枝麒麟菜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1995年4月间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分别采集合浦珠母贝和异枝麒麟菜并进行混养实验,测定贝释放的三氮(NH4-N,NO3-N,NO2-N)以及藻类对贝释放的三氮的吸收及其生长,在期探讨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促进异枝麒麟菜生长的原因。结果表明,贝释放物中以NH4-N为主,NO3-N次之,NO2-N含量较少;藻对三氮的吸收 依此顺序递减。实验组藻体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在模拟实验组中,通过加入无机  相似文献   

15.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为材料,用包埋脱水法超低温保存萱藻丝状体,研究了蔗糖预培养浓度和时间、胶球含水量、化冻温度以及胶球恢复时间对萱藻丝状体存活率和冻存后生长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萱藻丝状体胶球在0.4mol/L的蔗糖溶液中预培养6h能获得最高的存活率;(2)萱藻丝状体胶球的最佳含水量较低,为15%左右,当含水量高于27%时,冻存后的存活率为0;(3)40°C为最适的化冻温度;(4)化冻后,将萱藻丝状体胶球在黑暗条件下恢复18h能显著提高存活率;(5)在最佳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经冻存后的存活率最高可达54.79%,恢复后的丝状体与冻存前丝状体并无区别,且经诱导后能够产生正常的孢子囊,放散的孢子可以发育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16.
将青岛产幼生和成熟期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提取分离得到多糖,经<'1>H-NMR分析,表明其为高古罗糖醛酸含量的褐藻胶,在对其G/M值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二糖嵌段F<,MM>,F<,MG>,F<,GM>,F<,GG>和三糖嵌段F<,GGG>,F<,GGM>,F<,MGM>,F<,MGG...  相似文献   

17.
提要在淡水、1.00、2.00、3.00、4.00盐度等条件下,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测定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NH3-N排泄率,并对不同盐度下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流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盐度对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都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为最低,而NH3-N排泄率则在淡水条件下为最低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增高;盐度对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收支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能量分配模式为最佳模式,代谢耗能占食物能的比例(R/C)最低,为35.06%,而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G/C)最高,达到58.55%,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6.40U 35.06R 58.55G。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殖区红藻表面假交替单胞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洪庆  刘敏  肖天 《海洋科学》2013,37(10):17-23
利用2216E培养基从我国沿海6种养殖红藻的20个样品表面分离了327 株假交替单胞菌。经过16S rDNA序列鉴定, 分别隶属于Pseudoalteromonas carrageenovora、P. haloplanktis、P. marina、P. agarivorans、P. elyakoviiP. lipolytica 6个种。其中P. carrageenovora数量最多, 总共211株, 在14个样品上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9.
以I.A.M.收集的培养基Ⅱ为基本培养基,采用单因子和L16(45)正交设计法,进行了舟形藻BT001对N、P、Fe、Si四种营养盐最适需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尿素对正交优化组合的影响以及以尿素作为氮源对正交优化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N、P、Fe、Si四种营养盐最佳单因子水平为:KNO3,300mg/L;Na2HPO4·12H2O,40mg/L;FeCl3,4mg/L;Na2SiO3·9H2O,200mg/L。四种营养盐正交组合水平为:KNO3,150mg/L;Na2HPO4·12H2O,40mg/L;FeCl3,4mg/L;Na2SiO3·9H2O,200mg/L。在正交组合水平基础上,添加16mg/LCO(NH2)2,可更好的促进该藻的生长和繁殖。在8天的培养中,最大细胞相对生长率可达0.1577。在等摩尔氮源的条件下,以CO(NH2)2代替正交优化水平组合中的KNO3对舟形藻BT001进行11天的培养。结果表明,以CO(NH2)2为氮源的藻细胞最大生长密度可达2.69×105cell/ml,明显地高于硝酸钾作为氮源培养的藻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20.
嵊泗列岛海域三种贻贝贝体框架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壳长SL、壳宽SW、壳高SH(BD)、OA(壳顶至韧带末端的直线距离)、OB(壳顶至壳背面最高点的直线距离)、OC(壳顶至壳后端最远点的直线距离)、OD(壳顶至壳高性状在腹缘的落点的直线距离)、AB(韧带末端至壳背缘最高点的直线距离)、BC(壳背缘最高点至壳后端最远点的直线距离)、CD(壳后端最远点至壳高性状在腹缘的落点的直线距离)为贝体框架变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系统比较了嵊泗列岛海域厚壳贻贝、紫贻贝和"杂交贻贝"贝体框架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9项贝体框架特征指标中,紫贻贝与厚壳贻贝间无显著差异的指标仅为L5(OC/SL)和L7(AB/SL)(P0.05),而"杂交贻贝"各项指标则均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具显著差异(P0.05),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变异系数大于10%的指标均仅为L7(AB/SL),而"杂交贻贝"则仅为L3(OA/SL);(2)厚壳贻贝与紫贻贝间的欧氏距离最短(P0.05),仅为0.160;厚壳贻贝与"杂交贻贝"间和紫贻贝与"杂交贻贝"间的欧氏距离相近(P0.05),分别为0.452和0.418;(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3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928%,其中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可依次归为与滤食功能区水平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与消化功能区水平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和与消化功能区垂直剖面占比相关的贝体框架因子,通过第一主成分仅能较清晰地区分厚壳贻贝和"杂交贻贝";(4)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L1(SW/SL)、L3(OA/SL)、L4(OB/SL)、L5(OC/SL)、L6(OD/SL)和L7(AB/SL)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区分厚壳贻贝、紫贻贝和"杂交贻贝",三者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4.6%、94.6%和1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