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正>为研究我国地震烈度的评定值是否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某一合适的衰减关系模型作为基础,利用真实烈度评定值与衰减关系模型计算值残差进行时间趋势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均基于正态分布的基本原理。首先,验证所选衰减关系计算而得的残差是否符合均值为0的标准正态分布,若存在整体偏差则需进行相应校正。而后,对所有残差数据按时间分布绘制残差-年份散点图,并利用自举抽样对5年时间间隔的残差数据进行1000次的抽样均值统计,且采用5阶多项式对残差数据进行拟合回归,观察整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历史地震烈度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评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464个地震的烈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长期以来不同震级的震中烈度及灾区面积评定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震级相同的地震,震中烈度和灾区范围的评定均存在波动,且在不同震级区间和不同时间阶段,波动的显著程度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评定虽然存在差异,但随着震级增大,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变(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宏观调查数据进行了解释.这种方法使我们通过评定不同宏观效应叠加的程度、估计调查数据的不确定性更客观地评定烈度.通过滤波确定烈度场的区域分量,使我们消除观测中的局部变化.给出了选取适当滤波参数的准则.本文应用这一方法对发生在意大利的一次地震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的烈度表以房屋震害程度为主要评定指标,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等为参考评定指标。目前,该烈度表虽然与其他国家烈度表相比,有许多先进之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一方面,现行烈度表中的地震动参数仍然延续烈度表(1980)的数值,30余年未曾修订,近期统计的烈度与强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也表明,当前采用的数值与烈度的相关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房屋类型发生较大的变化,量大面广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并未包含其中,给烈度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197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418次MS≥4.0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和震源深度资料,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西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和东部(东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华南地区)地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Estevad等和卢建旗等的研究,分区建立基于震源深度的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探讨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部地区Ⅵ度(6度)区和西部地区Ⅶ度(7度)区长、短轴半径的影响结果略有不同。选取2008年以来MS≥5.0地震事件,取6度以上地区地震烈度圈数据,以实际烈度与经验统计模型烈度的比值为指标,验证2种经验统计模型与实际烈度评定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2种经验统计模型所得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基于模型的预测烈度值与实际烈度值较为一致。将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椭圆烈度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经验统计模型更精准。分析认为,2种基于震源深度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适用范围参数如下:(1)西部地区:震级为4.0≤MS≤8.6,震中距为0≤R≤486 km,震源深度为3 km≤H≤...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现场地震的考察资料,提出了一种评定Ⅴ—Ⅹ度地震烈度的方法——“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采用“民房受害程度”作为评定标志,由类比统计方法直接得到烈度值。实际结果表明,用“民房受害程度百分比”估算的烈度值与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评定的烈度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与“震害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COSMIC掩星2009年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筛选数据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内数据统计平均,基于球谐函数计算模型值,分析电离层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电子密度的地磁季节变化、昼夜测分布相对变化,及地磁活动对电子密度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最大电子密度昼测值明显高于夜测值,在中纬度部分区域增大明显.电子密度昼测值在地磁活动期间高度150-550 km中低纬度范围为正相扰动,随纬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随高度增加,扰动加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震台网资料快速发布的震动烈度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现有烈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国地震烈度评定表和台湾烈度评定表,提出以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标准的震动烈度表.表中采用1~10度共10级划分方式,每度都有定量标准与之对应.作者以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到的福建顺昌ML4.9地震和永春ML4.7地震为例采用以上震动烈度标准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其他烈度计算方法及现场烈度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说明利用地震台网资料快速评定震动烈度的思路是可行的,评定结果可为政府应急救灾和民众了解大致震害程度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短周期地磁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08—2010年隆尧地磁台站的地磁水平分量H和磁偏角D的秒数据进行了短时快速傅里叶变换,按连续型地磁脉动Pc2—Pc6所对应的频率范围对频谱进行了频段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频段频谱总幅值即短周期地磁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同一年中不同频段的幅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每年的幅变特性与该年对应的Vr指数的时间分布也具有一致的变化形态,仅仅在变化的幅度上存在差异.磁偏角D的幅值和VrD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H的幅值和VrH却不显著.在空间变化上,各频段幅值均随地磁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地方时变化呈现出双峰双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地震烈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用该方法模拟计算了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震源区内156个虚拟观测点的地震动,并通过内插值的方式得到此次地震的加速度场分布情况;随后依据峰值加速度统计方法和模糊评定方法,分别计算此次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烈度划分方法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都基本一致,但模糊评定方法的划分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1900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全球地震矩的大释放阶段。从60-80年代地震矩释放速率呈下降的趋势。90年代后,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所回升。从50-80年代,中国大陆及东半球的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次9级左右地震的成丛是20世纪地震活动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震区的长期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泽皋 《地震学报》1985,7(3):254-266
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陆地区历史上的一些7级以上大震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析后,发现许多大震区时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近千年,都还有不少的小震活动,有时竟然出现了中强地震,甚至还有与主震震级相当的复发性大地震发生。这里根据我国内陆地区17次8级以上地震和37次7级以上地震区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大震区的长期活动概念。这个概念得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全国陆续设立区域台网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对大震区的观测事实的支持。 本文除简单地讨论了长期活动的物理意义外,进一步用一些具体事实说明了这种长期活动在趋势预报工作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i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records at 7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arid region, northwest of Chin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a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s were analysed during 1960–2010.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and linear least square method were utilized to detect monotonic trends and magnitudes in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both the mean precipitation and the extremes have increased except in consecutive dry days, which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he changes in amplitude of both mea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s show seasonal variability. On an annual basis, the number of rain days (R0.1)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anwhile,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s reflected by simple daily intensity index (SDII), number of heavy precipitation days (R10), very wet days (R95p), max 1‐day precipitation amount (RX1day) and max 5‐day precipitation amount (RX5day) ha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the arid region i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both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rends in extremes are very highly correlated with mean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rends in extremes and trends in the mean is stronger for winter (DJF) than for annual and other seasons. The regional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s are observed the step jump in mean in the late 1980s.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good indicators of local climate change, which will definitely enhance human mitigation to natural hazards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extrem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陈有发  陶淑芬 《地震研究》1993,16(2):217-218
本文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1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15.
Using the method of Single-link Cluster(SLC),analyzing the pattern of time sliding of SLCparameters,the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Sichuan-Yunnan of China is studiedcombining with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since 1970 and the tectonic background.Comparing with the high level of earthquake activity in 1970’s and the low in 1980’s,theearthquake activity is in general at the middle level in 1990’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LCmethod,which conside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earthquake events,could b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regional earthquake activity,it is very useful forstudying seism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7.
结合天然地震推导水库地震的建筑物易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类比的方法,选择有现场调查资料并有建筑物破坏比结果的天然地震,基于地震中建筑物震害表现的一致性,以震级、震源深度和极震区烈度为标准,聚类得到与水库地震震害相似的天然地震震例。考虑到宏观经济水平与地震经济损失已有的统计模型,采用了人口密度、人均GDP和三产比例等3个宏观经济指标来反映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总体抗震水平,以加权海明(Hamming)距离来定义已知矩阵与目标矩阵的近似度,最终的加权结果即为待求地区的易损性矩阵。通过实际检验,所得的建筑物易损性关系能够反映水库地震的破坏特点,较中强天然地震的易损性要高。这种工作思路也可以用于水库地震其它方面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51-1980年期间中国气温资料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断块及其邻近地区1960年2月天气异常增温到1977年1月天气异常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相关联;1967年5月、1973年1月、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的气温异常与该地震幕中1969年7月18日渤海7.4、1975年2月4日海城7.3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三次地震密切相关。2.气温异常时问和异常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都有较高的可信度,表明气温异常与地震幕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3.从1960年2月气温异常开始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为18个时段,4次7.0级以上地震和5次气温异常发生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间段上。  相似文献   

19.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单键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单键群(即SLC)分析方法,通过有关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分析,结合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分析了川滇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之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的地震活动在总体上是处于中等强度的活动水平。文章认为,SLC方法考虑了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可以用来分析地震活动趋势,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