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早春利用水泥池塑料大棚,采取控温控光,充气、移植水草(喜旱莲子草)、控制水质及合理投饵等强化培育技术,将长江水系中华绒整蟹大眼幼体培育成“早豆蟹”,使蟹苗当年养成商品蟹,改革河蟹两年养成的传统生产模式。经过两年的研究,在1287.2m2试验池中共培育出“早豆蟹”183万只,平均每平方米700多只。成活率达60%,投入产出比为1:2.5,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腔中的隐匿豆蟹的繁殖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观察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胺中的隐匿豆蟹性腺周年发育情况和分析头胸甲宽组成变化,研究隐匿豆蟹的繁殖和世代交替.隐匿豆蟹的繁殖期为3-10月,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两个繁殖高峰.隐匿豆蟹的世代交替是: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至翌年繁殖,形成第一个繁殖高峰.其中部分个体抱卵孵化后,性腺再次成熟和繁殖,这两部分豆蟹在繁殖后的当年死亡.因此这些个体,越过冬季,寿命只有1周年多.而在繁殖期晚出生的个体,翌年只繁殖一次,再过一个冬季,至第3年繁殖期再次繁殖后而死亡.这些个体越过两个冬季,寿命两周年.隐匿豆蟹生长至甲宽3.2mm后,才进入尖紫蛤外套腔中生活,在这以前,隐匿豆蟹营自由生活.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30日至5月6日,首次在低洼盐碱地进行了塑料大棚培育五期幼蟹试验。经过37天精心培育,在200m^2的土池中,1.5kg、19.5万只大眼幼体育出五期幼蟹36.7kg、8.81万只,蟹苗增重倍数24.5,成活率45.2%。实验的成功对于洼区解决蟹苗来源、推广河蟹养殖,改善养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且雌豆蟹对宿主肥满度的影响大于雄豆蟹  相似文献   

5.
盐渍洼地蟹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洼地种蟹培育是解决成蟹养殖种苗来源的重要途径,文中介绍的幼蟹放养,饲养管理与水质控制,幼蟹生长率与土增重量的变化,蟹种成活率与回捕率等对蟹种池墉强化培育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促产以及亲蟹培育、幼体培育、环境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微咸水池塘河蟹仔蟹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4-5月在江苏南通微咸水池塘中进行了河蟹仔蟹温棚培育试验。本次试验仔蟹的成活率最高为56.0%,三个试验组仔蟹的平均成活率为35.6%。试验表明,仔蟹培育成活率的提高有赖于池塘水质、水温、透明度、溶解氧、盐度、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及水体天然饵料培育和人工饵料投喂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其中大眼幼体投放密度以500-1000/1/米2为宜,盐度以4-7‰为宜,温度以22±2℃为宜。  相似文献   

8.
河蟹大眼幼体及Ⅰ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和定 《海洋科学》2000,24(8):18-20
近年来从春节前后早繁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 (简称河蟹 )蟹苗到6月份的后期蟹苗 ,在大眼幼体培育成Ⅱ期仔蟹的过程中 ,均出现大批死亡现象。Ⅰ期仔蟹大量上滩死亡 ,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给正常的养蟹生产带来了混乱 ,养殖大棚、池塘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养殖计划无法实施 ,经济损失巨大。国内对其研究有过一些报道 ,但均为单、双因子试验的结果[1 ,3]。作者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 ,比较了苗种质量、培育盐度、池水透明度、饵料品种4因子3水平下各因子对M~C2 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借以找出影响M~…  相似文献   

9.
1993年,苍南县水产局从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 Miers)幼蟹开始,经苗种培育和养成两个阶段,完成整个池塘养殖试验过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场地苍南县沿浦镇沿浦村对虾场1号塘,面积10667m2(16亩)。设闸门一处,大潮汛直接进、排海水,小潮依靠抽水机改善水质。水位可保持1~1.5m。在该塘内侧原高坡面修建一口长38.6m,宽12.15m大规格蟹种养成塘,编号为2。塘水进出通过1m宽的缺口,与大塘相通。水位达0.6~0.7m。又在大塘中,以网片围成无底…  相似文献   

10.
蟹子也疯狂     
近几年,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海蟹,它的8条利爪和1对螫钳十分修长,成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蟹爪可伸展成直径3米的扇面,最大的可达3.7米。渔民称它“杀人蟹”。  相似文献   

11.
徐世宏 《海洋科学》1996,20(6):10-11
1亲蟹1.1选留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从湖泊、养蟹池塘或河口浅海捕来的河蟹中,选留体壮肢全、活泼的体重在75~125g的性成熟蟹做亲蟹,雌、雄性比以3:1为宜。由于长江系的蟹具有个体大,体表颜色好看、活力旺盛等特点,故养殖户目前多喜欢购买此种蟹苗。1.2饲养亲蟹入池前必须清池。池中可保持10~20cm的水位,每亩用生石灰75kg即可,1周后注入淡水备用。亲蟹入池时雌、雄分开饲养,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四周可用50cm左右的塑料薄膜围住。目前投喂饵料主要以小杂鱼、鲜活蛤肉、沙蚕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促产以及亲蟹培育,幼体培育,环境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14.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仔蟹维生素E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酪蛋白、明胶,糊精和去维生素E的鱼油为原料,配制成等氨等能的半纯化基础饲料,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20,40,60,80mg制成试验饲料,对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和后继仔蟹进行了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探讨了VE对大眼幼体和仔蟹生长,存活、蜕皮的影响和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20mgt 40mgVE时,Ⅲ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均较高,分别为436.065,51.17%和2.54和487.61%,61.50%和2.58,而VE缺乏组,同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仅分别是264.94%、26.17%和2.21,但是当每100g饲料中VE的添加量提高到80mg时,仔蟹的上述三项指标,不但没有随之升高,反而明显下降,并与VE缺乏的对照组相接近,表明VE添加过量,也会抑制仔蟹的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VE对仔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蜕皮是必需的其适宜添加量为每100g饲料中添加20-40mg.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海300米深处,生长着一种巨蟹。其蟹足就有3米长,此物凶猛,人惧称“杀人蟹”……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方蟹科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及平背蜞进行遗传分析,计检测了11 种同工酶,16 个位点。结果表明,三种蟹类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188,0.063,0.06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09,0.001,0.044。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1.080。平背蜞与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的根井遗传距离分别为1.717 和1.707  相似文献   

18.
天津厚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Rathbun)广布于我国广东至辽东半岛,穴居于沿岸或河口的泥滩上;厚蟹数量大,是沿岸渔民的佐餐佳品。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由于它的大眼幼体常大量混杂在捕捞的河蟹蟹苗中,因此,如何区别天然蟹苗中混杂的天津厚蟹等大眼幼体,是养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采集天津厚蟹的抱卵亲蟹,在实验室内进行孵化、培育,对各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并和中华绒螯蟹相应的各期幼体进行比较,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基础理论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9.
豆蟹是螃蟹家族的小个子,它们常常居住于活的贻贝(又称淡菜)的壳边中,这也许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吧。豆蟹并不十分罕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沿岸区都能见到不同种的豆蟹的踪迹,而且英国、巴西、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研究豆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