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的目的在于给出九州和琉球群岛以西,水深大于200米的东海黑潮区域内水团的温度和盐度的统计特征值。研究海区的地形大体如图1所示。 安井善一(1932)、K. Koenuma(1938)、山野省三(1952)、毛汉礼等(1964)、A.M. Xapuehko(1968)、H. Nitani(1972)以及其他海洋学家在讨论该海区的水团时曾分别给出过水团的温度和盐度的特征值,但是他们大都是根据个别航次或者少数断面的观测结果求得这些数值的。 虽然早在19世纪 JI.H.IIIPEHK(1874)、和田雄治(1894)和C.O. Makapob(1894)等已经在该海区作了一些调査研究工作,但是,大量的海洋调查工作,还是以后由日本调査船只完成的。尤其是近十多年的“黑潮及邻近海区合作调查”(简称CSK),提供了比以往更为系统的大量调査资料。这样,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观测资料,使得本文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的讨论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对于陆地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Willy Lin(1979)报道了玉米根对钾和磷酸盐的吸收情况。pedro Bravo—F(1981)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玉米根吸收磷酸盐和钾的情况。D.J.Lathwell(1967)研究了温度对离体玉米根吸收正磷酸盐的影响。藻类吸收磷的研究也有人作了不少工作。W.Herbertsenft(1981)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七日至廿一日在巴黎教科文总部召开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计划会议.这次会议是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世界气象组织(WMO)、海洋研究科委(SCOR)和国际科联理事会(ICSU)联合举办的.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计18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国代表汪兆椿等三人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迄今为止的TOGA观测和模式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以便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TOGA的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渤海和北黄海为研究海域,于2011年6月对其海水中4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VHC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海水中CHBrCl2、CH3CCl3、C2HCl3和C2Cl4的浓度分别为5.33(0.66~12.65)、17.51(0.28~69.52)、12.33(3.44~34.91)和5.20(2.12~8.88)pmol.L-1,北黄海表层海水中4种VHCs的浓度分别为5.19(0.50~56.74)、11.12(2.73~22.32)、17.22(0.57~34.10)和7.90(2.59~26.82)pmol.L-1。由于生物生产、人为输入、陆地径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VHCs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在垂直方向上,VHCs在表层和底层浓度较高,中层浓度较低。周日变化研究表明,由于受到阴雨天天气变化的影响,VHCs在傍晚和深夜浓度较大,中午浓度较低。采用Liss和Salter双层模型,估算了CHBrCl2、C2HCl3和C2Cl43种VHCs的海-气通量,在渤海其通量分别为35.06(0.90~108.72)、68.10(1.87~223.43)、26.15(0.25~110.76)nmol.m-2.d-1,在北黄海分别为34.50(-0.10~317.95)、36.70(0.06~162.3)、19.92(0.22~117.92)nmol.m-2.d-1,结果表明该海域在调查期间是大气CHBrCl2、C2HCl3和C2Cl4的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物压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沿岸海洋的仙菜科红藻(Ceramiaceae,Rhodophyt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我国仙菜科新记录属——盖氏藻属(新拟名)Gayliella T.O.Cho,L.McIvor et S.M.Boo。该属目前在我国共有5个种,即短毛盖氏藻(新拟名)Gayliella pmbriatum (Setchell et N. L. Gardner). T. O. Cho et S. M. Boo、优美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βaccidum (Kützing) T. O. Cho et L. McIvor、泰式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aylorii (E. Y. Dawson) T. O.Cho et S. M. Boo、马沙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mazoyerae T. O. Cho, Fredericq et Hommersand和横轴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ransversalis (Collins et Hervey) T. O. Cho et Fredericq,其中前3个种为由仙菜属Ceramium归并的物种,后2个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本文对此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讨论了它们与中国已报道的横列仙菜Ceramium gracillimum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海洋仙菜科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n(1974)和Lightn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7.
海地瓜属Acaudina Clark,1907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印度马来亚区特有的芋海参,从潮间带到水深80米的沿岸浅海很普遍,在我国各海域都有发现,而且数量很多。 曾研究报道过中国海地瓜属的学者有: Semper(1868), Ludwig(1882), Chang(张凤瀛)(1934,1935),Yang(杨佩芬)(1937),张凤瀛等(1964)和Clark(1981)。 海地瓜属形态变化很大,骨片形态也不很稳定,有的完全没有骨片,或者仅在身体后端尾部有骨片,且随个体发育和栖息环境条件而変化。所以,海地瓜属在鉴定上存在很多困难,并且造成了许多混乱。 Sluiter(1912)曾对海地瓜属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下列8个种和变种都是同一种。 有效的种只是模式种 Aphelodactyla molpadioides (Semper)一种。后来,Deichmann (Clak,1938)研究了Sluiter保存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材料,认为Sluiter的结论是正确的。1912年后又陆续发表了几个新种。Clark&Rowe(1971)在《印度-西太平洋区浅水棘皮动物专著》一书中列了下面5个种。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全部海地瓜标本(共807个)进行了详细研究。作者认为这一属可能只有两种,一种是海地瓜 Acaudina molpadioides (Semper),另一种是白肛海地瓜 Acaudina leucoprocta (H.L.Clark)。这两种中国都有。同时认为 Acaudina delicata (H.L.Clark)应是Acaudina molpadioides (Semper)的异名,Acaudina irania (Heding) 应是 Acaudina leucoprocta (H.L. Clark)的异名。Acaudina gephyra (Sluiter) 可能是 A. molpadioides (Semper)的非正常个体。本文还对海地瓜属的变异作了描述,这种变异似乎和栖息环境,特别是底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芋螺科研究增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芋螺科(Conidae)为暖水性较强、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作者曾报道过中国近海的芋螺科种类71种,近年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和稀有种类,经过整理、研究,鉴定出10种,其中6种C. hypochlorous,C.vimineus,C.coelinae,C.striatellus,C.moreleti,C.sibogae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其余4种C.mustelinus,C. eugranmatus,C.balteatus,C.luteus分别由Kuroda(1941),Walls(1978)和台湾学者赖景阳(1987)报道,分布于中国近海和台湾。以上种类均产于南海,发现于北部湾(2种)、海南三亚(2种)、西沙和南沙群岛(分别为4种和2种)。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45°N区是北大西洋冰筏碎屑(IRD)带的中心区,其海洋沉积物包含高分辨率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信息,对45°N区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利于反演末次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通过对岩心Hu71-377中IRD含量的统计、浮游有孔虫组合及氧和碳同位素(δ_(18)O和δ_(13)C)分析,重建了北大西洋45°N上层水体水团性质演化历史。结合AMS_(14)C数据和氧同位素地层学,在氧同位素3期(MIS3)和2期(MIS2)中识别出5个Heinrich层,其中Heinrich 1、2和4层具有明显IRD峰值、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高丰度和轻δ18O值特征,而Heinrich 3和5层的δ18O值未明显变轻。Heinrich 3和5层与Heinrich1、2和4层的δ_(18)O差异可能反映了上层水体受融水输入的影响不同。δ_(13)CN.incompta和δ_(13)CN.pachyderma差值也反映了Heinrich事件期间混合层和温跃层的变化,它们的δ_(13)C差值在Heinrich 1和2期间接近零,归因于强风驱动的海水垂向混合。而δ13CN.incompta和δ13CN._(pachyderm)a差值在Heinrich 4和5期间增大,反映了季节性温跃层变浅,推测与北大西洋暖流增强有关。浮游有孔虫组合进一步反映了海洋上层水团性质,特别是N.pachyderma和Neogloboquadrina incompta的相对丰度反映了MIS3期以来海表温度(SST)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δ-MnO2)相互作用的交换百分率E(%)-pH曲线.钼在这三类固体粒子上的E(%)-pH曲线分别为新发现的N-型曲线,以及峰型和反S型曲线.其中N-型曲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提出用“静电交换和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共同作用”的观点作理论解释.峰型和反S型E(%)-pH曲线可用固-液界面上负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解释.钼(Ⅵ)在这三类粒子上的交换能力顺序为:水合氧化锰>水合氧化铁>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11.
瑞典藻类学家Kyin(1940)在研究索藻目Chordariales的过程中建立了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 Kylin,模式种为Sphaerotrichia divaricata (Agardh) Kylin。Kylin(1940)在该属中建立了两个种,即S.divaricata(Ag.)Kyin和S.japonica Kylin,前一种分布于大西洋,原名为Chordaria divaricata A.,后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 日本藻类学家Inagaki(1954)在《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Chordariales from Japan Ⅰ)一文中,报道了日本的叉状球毛藻S.divaricata(Ag.) Kylin及其变型。前苏联藻类学家研究了部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标本后将其划分为三种,即S.divaricata(Ag.) Kylin、S.firma(Gepp.)A. Zinova、S.dissessa(S.et G.)A.Zinova,她认为S.divaricata是大西洋的种,而S.firma和S.dissessa为太平洋的种。其中,中国有S.firma和S.dissessa。 Lu Bao ren等(1983)(C.K. Tseng edit.)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产于中国的硬球毛藻S.firma。 球毛藻属Spherotrichia是 Kylin(1940)从索藻属Chordaria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属。其与索藻属Chordaria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央轴单管状且同化丝顶细胞膨大。目前,世界上球毛藻属 Sphaerotrichia Kylin有6个种。而中国的球毛藻属经过本文作者的研究后确定为三个种,即硬球毛藻Sphaerotrichia firma(Gepp.)A. Zinova、黄海球毛藻S.huanghaiensis Ding et Lu和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其中,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为中国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紫菜属藻胆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羟基磷灰石(Hydroxyla patite)为吸附剂的柱层析法分离和纯化了中国产紫菜属(Porphyra)6种紫菜——条斑紫菜(P.yezoensis)、少精紫菜(P.oligospermatangia)、华北半叶紫菜(P.katadai var.hemiphylla)、甘紫菜(P.tenera)、坛紫菜(P.haitanensis)和边紫菜(P.marginata)——中的藻胆蛋白。吸收光谱测定的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R-phycoerythrin)和变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存在于所研究的6种紫菜中,而C-藻蓝蛋白(C-phycocyanin)只出现于甘紫菜、条斑紫菜、少精紫菜和华北半叶紫菜中,而R-藻蓝蛋白(R-phycocyanin)则只出现于坛紫菜和边紫菜中。  相似文献   

13.
威海海域文昌鱼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学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玉苗  祝茜 《海洋科学》2008,32(9):18-24
2002年3月,威海海域发现文昌鱼.研究观察了威海海域文昌鱼的主要形态特征,并与Branchiostoma belcheri和Branchiostoma japonicum做了相应比较,初步探讨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威海海域文昌鱼在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平均10.78±0.69)、肌节总数(平均67.12±0.87)、腹孔前肌节数(平均38.83±0.53)、腹孔~肛门肌节数(平均17.61±0.78)、肛门后肌节数(平均10.67±0.80)、背鳍室数目(平均308.55±15.65)、腹鳍室数目(平均57.26±5.07)、左侧生殖腺数目(平均25.69±2.24)和右侧生殖腺教目(平均28.20±2.03)等主要形态特征上与青岛海域的B.japonicum尤为接近.威海海域4月份性腺发育状况也与B.japonicum相符而不同于B.belcheri.认为威海海域文昌鱼为B.japonicum.为威海海域文昌鱼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文昌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92年7月23日从日本横滨港开始,9月19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港结束的“决心”号第145航次穿过了太平洋北部。考察的科学领导是D.R.Rea(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岩石圈研究所)。俄罗斯还有2位专家参加了本航次。他们是生物地层学家(岩石圈研究所)和(全苏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陆架区3种鱼类多氯联苯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动物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1998—2000年在该海域采集的3种金线鱼体内的PCBs。结果表明,在鱼体背部肌肉中PCBs含量(鲜重平均值)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中较高(6.21ng.g-1),在金线鱼N.virgatus中次之(5.26ng.g-1),在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中较低(4.83ng.g-1)。在台湾浅滩金线鱼PCBs含量(6.05ng.g-1)略高于广东海域(5.61ng.g-1),在远岸海域(5.80ng.g-1)高于近岸海域(4.48ng.g-1)。PCBs含量在深水金线鱼几种组织内的分布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表现为肝(11.9ng.g-1)>腹肌(9.05ng.g-1)>皮(4.79ng.g-1)≈背肌(4.31ng.g-1)>肠(3.53ng.g-1)≈鳃丝(3.45ng.g-1)。3种鱼体内PCBs含量(鲜重)在1.25—16.4ng.g-1范围内,远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16.
2016年5、8、11月和2017年2月对防城港湾海域开展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研究了河口湾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甲壳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调查共捕获甲壳类60种,隶属于2目19科35属,暖水性种和暖温性种分别占60. 0%和40. 0%。春季有51种,夏季有34种,秋季有35种,冬季有26种,秋、冬季间种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周年优势种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钝齿蟳(Charybdis helleri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等5种,主要种有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中型新对虾(Metapenaeus intermedi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等6种。4个季度最大优势种分别为亨氏仿对虾(春季)、刀额新对虾(夏季)、近缘新对虾(秋季)、钝齿蟳(冬季)。全湾甲壳类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 201尾/km2和212. 29 kg/km2,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甲壳类各站位种数变化范围为2~17种,种类多样性指数(H')在0. 200~3. 160之间,丰富度指数(d)在0. 200~2. 230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160~0. 988之间;种数、H'、d和J表现出显著性空间差异,种数和J表现出显著性季节变化。聚类分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该海域甲壳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表明影响该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黄海的马丁海稚虫及其幼虫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毛类(Polychaeta)海稚虫科(Spionidae)的海稚虫Spio filicornis(O.F.M?ller)和马丁海稚虫 S.martinensis Mesnil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因而分类鉴定不易分辨,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均认为马丁海稚虫是海稚虫的同物异名。1957年以来,我们在黄海的大连、北戴河、烟台和青岛等地采到了一种海稚虫,初步鉴定为 S.filicornis。1963年在青岛观  相似文献   

18.
海带和长海带配子体无性繁殖系微卫星DNA多态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促进海带配子体克隆资源的有效保存和合理利用途径,进行海带良种和杂交海带培育,开发了18个海带微卫星DNA标记,并用这些标记分析了海带和长海带配子体克隆的遗传多样性.这些标记相互独立,至少在1个物种中呈多态性.在36份海带配子体中,这些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量从2~7个不等,揭示的基因多样性在0.21(H144)和0.75(H120)之间,揭示的香农氏信息指数在0.37(H144)和1.55(H120)之间.长海带和海带的平均等位基因数(1.5/3.3),平均基因多样性(0.12/0.45)和平均香农氏信息指数(0.20/0.81)显著不同.根据总样本确定的前2个最丰富等位基因中,绝大多数的频率在长海带和海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长海带和海带之间在基因多样性和香农氏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上的平均遗传分化分别达35.6%和36.9%.  相似文献   

19.
利用观测资料和理论模型,研究了孟加拉湾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循环.结果表明,局地风应力旋度驱动的斜压Rossby波是孟加拉湾海表高度季节循环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孟加拉湾海底地形分布也影响了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循环.受风应力旋度驱动的斜压Rossby波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穿越孟加拉湾海盆,使得海洋温跃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Rossby波的响应,保证了上层海洋满足准静止的Sverdrup平衡.在夏季(冬季)西南(东北)季风驱动下,上层海洋分别在孟加拉湾北部和南部形成气旋(反气旋)式和反气旋(气旋)式环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养殖牙鲆的淋巴囊肿病一般发生在水温较低的10~12月,之后随水温的升高肿瘤脱落、出现自愈现象.搞清自愈机理.是有效抑制和减少淋巴囊肿病的重要科学内容.本文研究了不同饲育水温下健康和患淋巴囊肿病牙鲆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仞步探讨了细胞因子在肿瘤自愈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养殖中的水温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检测了14,18,22和26℃下牙鲆肝、脾、头肾组织中6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1L-1β)、Mx蛋白(Mx)、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趋化因子(IL-8)和趋化因子受体(IL-8R))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患病牙鲆肝、脾、头肾组织中的IL-8、IL-8R、Mx、IL-1β、TNF和TNFR-1表达量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健康牙鲆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基本未出现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上升的现象.本试验结果响应了养殖水温升高肿瘤脱落的现象,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在淋巴囊肿病自愈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