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种石斑鱼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个引物,对海南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广东养殖的斜带石斑鱼、南海西沙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UPGMA法对4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58.07%和55.65%,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793和0.1622,表明南海野生石斑鱼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种质资源状况良好;而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偏低,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49.70%和40.38%,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349和0.1135,表明石斑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2)4种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遗传距离最近(D=0.2570);鲑点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遗传距离次之(D=0.5146);斜带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D=0.5810).(3)在8个引物中,有区分4种石斑鱼的特异性片段,可用于这些石斑鱼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及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核型一样,2n=48=4m 6sm 4st 34t,NF=62;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一样,2n=48=48t,NF=48。由染色体数目2n=48可知,4种石斑鱼在鱼类系统中划分为高位类;由核型组成不同,可以将4种石斑鱼分为两大类: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属于一大类;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属于另一大类。此外,按总臂数多少来分,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为特化类群: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分布于中国海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巨石斑鱼(E.tauvina)、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和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等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测定了5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糖体DNA ITS1序列,获得其ITS片段长度分别为537、536、535、528、532 bp。研究结果表明:5种石斑鱼r DNA ITS1序列的碱基组成趋势相似,A+T含量皆低于C+G含量,A+T含量最低为宝石石斑鱼(37.6%),最高为六带石斑鱼(41.5%);基于Kimura-2双参数模型计算得到上述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0~0.3002。基于MP法、ML法和NJ法构建的3种分子系统树表明,r DNA ITS1序列与形态呈同步进化关系,宝石石斑鱼与其他4种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最早分化而出,而点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化的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4.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在分类上存在混淆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在形态学基础上,运用mtDNA Cytb基因扩增序列分析、RAPD、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石斑鱼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分化已达到种间水平,mtDNACytb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4.4%,AFLP扩增片段的遗传相似率为0.7539;(2)两种石斑鱼存在杂交现象,RAPD、AFLP的扩增谱图中均获得亲本与子代的特异性条带,父本对杂交子代的遗传影响略大于母本;(3)AFLP标记在点带和斜带石斑鱼及其杂交子代中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用于构建两种石斑鱼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将对两种石斑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及人工繁育的可续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斑鱼是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这类鱼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石斑鱼生活在温带一热带海域。目前,我国见有31种,其中有巨石斑鱼Epinephelutauvina,青石斑鱼E.akaara,赤点石斑鱼E.owoara,点线石斑鱼E.stigmogrammacu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等23种见于南海,广东、广西沿海常能少量捕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斑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区石斑鱼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促使石斑鱼的人工养殖业特别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由  相似文献   

6.
青石斑鱼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吴信忠 《海洋学报》2007,29(3):125-130
抗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采用RACE-PCR方法,结合SMART cDNA合成方法、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从青石斑鱼脾脏中克隆DAD1并研究其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AD1基因cDNA全长721 bp,包含一个342 bp的完整阅读框,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DAD1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的脾、心、头肾、肾、肝中都有转录,在脾、肝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肌肉中未见明显表达.DAD1在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的青石斑鱼.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色素 b基因全序列研究鞍带石斑鱼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鲑点石斑鱼E. 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 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4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6%).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以4种鲈形目鱼类为外群,用MEGA3.0软件中的NJ、ME、MP等3种方法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与石斑鱼属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鞍带石斑鱼归入石斑鱼属.  相似文献   

8.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10种石斑鱼系统发育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石斑鱼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定了此亚科中具有代表性的石斑鱼属、鳃棘鲈属、九棘鲈属、驼背鲈属和白线光腭鲈属等5个属10种石斑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性,运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以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九棘鲈属与鳃棘鲈属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与石斑鱼类其它类群亲缘关系较远;驼背鲈属与白线光腭鲈属网结于石斑鱼属构成的分支中。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亚玲 《海洋科学》2008,32(9):52-56
厦门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春、夏季节暴发性疾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检测,确认主要病原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鱼外观表现典型的神经异常症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5种石斑鱼: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E.awoara)、云纹石斑鱼(Emoara)、紫石斑鱼(E.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检测76条石斑鱼,检出率90%;病鱼的脑、视网膜、肾脏、肝脏、脾脏等组织均能检出神经坏死病毒(NNV),以脑和视网膜检出率最高,肾脏次之,肝脏、脾脏检出率较少,鳃未检出。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盐度为5,10,15,20,25的5个水平,饲养平均体质量为21.91 g±0.23 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56 d,研究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点带石斑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为15~20时,点带石斑鱼增质量率、蛋白质效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盐度为5时点带石斑鱼增质量率、蛋白质效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不同盐度的各组之间点带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盐度对点带石斑鱼内脏比、丰满度有显著影响,盐度为15,20时,点带石斑鱼内脏比值较小、丰满度值较大,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5~20),点带石斑鱼干物质消化率与蛋白质消化率有上升趋势,但是盐度增加到25时,消化率下降.实验证明,点带石斑鱼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5~20.  相似文献   

12.
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作者采用体内注射PHA培养肾细胞法对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为2n=48t,属于石斑鱼属鱼类典型的高位类中原始类群,是石斑鱼属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物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对浙江南部沿岸海域石斑鱼的分布、渔获量与组成的调查以及生物学测定,分析了该海域石斑鱼数量的变化与原因,指出资源已明显下降。文中对如何稳定和提高该海域石斑鱼的资源量,进行了增养殖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低温条件下饲料的脂肪含量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在低温条件下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制作脂肪含量为7.53%(G1)、9.52%(G2)、13.27%(G3)和16.64%(G4)的石斑鱼试验饲料,在闭路循环水16.1~21.3℃的低温下养殖石斑鱼,试验结束时称重并进行生物学指标和氨基酸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温对鱼类的生长性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低温条件下,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实验石斑鱼的增重率、肝脂率、肌脂率有明显程度的提高,而肝体比、脏体比相应的降低,摄食G1、G2实验饲料的石斑鱼为负增长,其肝脂率和肌脂率显著高于摄食G3、G4实验饲料的石斑鱼,而肝体比、脏体比却显著的低于后者,肌肉蛋白含量、水分及消化道指数无显著差异,死亡率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各组石斑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不大,仅表现为酪氨酸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减少的趋势,本实验说明了低温条件下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脂肪含量有利于保持石斑鱼的生长,同时为鱼类的越冬期及低温胁迫下的管理提供了1种可行的营养供给策略。  相似文献   

15.
原位杂交技术在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s)神经坏死病毒(orang-spotted nervous necrosis virus,0GNNV)的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感染0GNNV的斜带石斑鱼组织匀浆液提取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426bp的cDNA片断。用得到的RT-PCR产物加上地高辛(DIG)标记作为核酸探针。通过注射病毒提取液人工感染一组斜带石斑鱼,解剖感染病毒的斜带石斑鱼,从中分离出脑和眼睛,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中的OGNNV。实验表明,原位杂交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用原位杂交的办法来检测养殖的石斑鱼是否有携带该病毒,达到监控和预防神经坏死病爆发的目的。本实验还采用了H&E染色方法检测了感染NNV的石斑鱼脑部和眼部组织,观察细胞内的坏死部分。与原位杂交做对比,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实验建立的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ISH检测方法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易于操作,有助于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组织定位、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助长无残留等特性,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复方中草药(由黄芪、党参、大黄等12种中草药组合而成)不同剂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9.16±0.25) g,体长为(10.63±0.56)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和2%复方中草药连续饲喂珍珠龙胆28 d。结果显示,该种复方中草药在添加剂量1.6%以内时,能有效降低石斑鱼的饵料系数(P<0.05),对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石斑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量在0.8%和1.2%时能很好地提高石斑鱼的免疫能力。石斑鱼肠道中的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受该种复方中草药的影响显著(P<0.05),在添加量为1.2%以内显著提高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肠道总蛋白含量,而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中草药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剂量为1.2%时尤为明显。综合石斑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性能结果,认为该种复方中草药的最适添加量为1.2%左右。  相似文献   

17.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后开始发育。因此,采取投喂含有雄激素甲基睾酮(MT)饲料的方法,可以在石斑鱼卵巢发育之前,成功诱导8月龄的斜带石斑鱼幼鱼向雄性方向发育。结果表明,以MT 10mg/kg饲料的剂量投喂3个月能够有效诱导卵巢未发育的幼鱼往雄性方向发育;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开始出现退化,不会继续往雄性方向发展,而转变为雌性。以上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和内分泌调控外,还受到年龄、体型和群体、环境等因子的影响,人工投喂MT激素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性腺发育的方向,只有在持续剂量的MT激素诱导下,石斑鱼幼鱼才能发育为成熟的雄鱼。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岸海域赤点石斑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赤点石斑鱼鳞片形态和年轮特征、年轮形成时期、渔获物年龄组成。结合生物学资料,对鳞径与体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作了分析。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生长规律,以定差法求得赤点石斑鱼生长参数。讨论了种群生长特性,并评估赤点石斑鱼资源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9.
网箱养殖青石斑鱼河流弧菌病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病害问题日益严重 ,严重地制约着石斑鱼养殖业健康发展。刘秀珍等1994年报道创伤弧菌是石斑鱼的病害弧菌病的病原。本文作者对1999年夏季厦门市同安区琼头村网箱养殖石斑鱼的严重病害进行了研究 ,试图能为养殖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用鱼患病石斑鱼取自同安区琼头村养殖网箱 (体重97~245g) ;健康石斑鱼购自厦门火烧屿养殖网箱 (体重81~114g) ,暂养备用。1.2病原菌的分离将病鱼体表清洗消毒后 ,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肝脏、…  相似文献   

20.
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分类上存在混乱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的体形和体表横带等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体表斑纹不同;Fisher逐步判别法分析得出两者在可量性状,如体长/肛长、背鳍基底长/臀鳍基底长和头长/眼径,可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和幽门盲囊数等方面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两者骨骼系统均由脑颅、咽颅、脊柱、肋骨和附肢骨骼组成,主轴和附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脑颅的眶前骨和眶后骨、咽颅的前鳃盖骨和尾舌骨、附肢骨骼的髓棘间骨以及尾下骨与尾鳍鳍条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形态与骨骼差异可作为两种石斑鱼种间分类的依据。研究结果确认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