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紫彩血蛤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贝类人工育苗是解决养殖苗种的重要途径,而选择适宜的幼虫饵料则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关于双壳类幼虫饵料的研究曾有不少报道[1,2,4,5],但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6种单胞藻为饵料,单种投喂或混合投喂,就饵料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发育、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饵料种类 小球藻(Chlorellaspp.)。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Hu.Var.sp…  相似文献   

2.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45-450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相似文献   

3.
鲜藻类饵料在传统上一直是对虾幼体培养中所需要的营养源。在对虾育苗场广泛使用的藻类品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和扁藻(Tetraselmis sp.)。而角毛藻是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使用最早的鲜活饵料。从1986~1988年,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藻类实验室生产的6个品种中,角毛藻占总生产量的34%。同其他5种藻类相比较,角毛藻饵料对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29~1.96×10~6) cells/L,平均为8.85×10~5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用于贝类幼虫饵料的有扁藻、菱形藻及三角褐指藻等,但它们或因个体大,趋光性强,活动力大(如扁藻),不易被贝类前期幼虫摄食;或者个体虽小、活动力也差,但不易在高温下培养(如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也不是理想的饵料。烟台地区在仲夏前后进行滩涂贝类(泥蚶、蛤仔、青蛤、四角蛤等)育苗时水温很高,有些贝类的幼虫又较小(直线绞合前期仅80—90微米),利用上述各种单胞藻做饵料,困难较大。1977年我们从乳山内湾海水中分离出一种单细胞甲藻—环沟藻1号,经两年来的培养和使用,初见效果,先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进一步实验结果,以后陆续报告。  相似文献   

6.
比较培养研究表明:钙质角刺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和新月菱形藻小型变种(Nitzchia closterium foema minutissima)是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搔状幼体的良好饵料,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sp.)则较次。钙质角刺藻的适宜投喂密度为1.5—5.0×10~4细胞/ml。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丰年虫(Artemia salina)无节约体都是ZⅢ-PI期幼体的良好饵料。实验中还分析了蛋白酶、脂肪酶、a-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随墨言对虾幼体发育的变化及6种生物饵料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纤维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软体动物的人工育苗中,单细胞藻类是主要的饵料品种之一。在人工育苗试验中,如何筛选出其幼虫或幼体最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研究这些饵料种类的适宜培养条件,历来是水产实验生态学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双壳类幼虫、稚贝的饵料和食性试验中证明:从厦门海区分离培养的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Panlsen)Takano]是多种双壳类幼虫的理想饵料之一。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幼虫摄食单一投放的这种藻类,幼虫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可达40%左右。假如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  相似文献   

8.
桂山岛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与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伟  王朝晖 《海洋科学》2016,40(7):33-40
为了了解珠江口桂山岛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及浮游植物休眠体的萌发状况,以揭示赤潮发生潜势,于2009年1月采集了珠江口桂山岛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并对浮游植物休眠体进行了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桂山岛海域甲藻孢囊有21种,原多甲藻类孢囊在种类数上占优势。甲藻孢囊密度较低,为110~315个/g,平均为202个/g,养殖区密度高于非养殖区。异养型甲藻孢囊百分比含量较高,表明了该海域较高的富营养化程度。活体孢囊密度百分比达61.8%,说明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大量未萌发的活性孢囊,为赤潮暴发埋下了隐患。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数较少,为19属22种。20 d和40 d萌发的浮游植物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490个/g和264个/g。萌发的甲藻优势种为Biecheleriopsis adriatica,其次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萌发的硅藻主要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tus)和舟形藻(Navicula sp.)占优势。桂山岛海域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广泛分布以及潜在赤潮种类的大量萌发,表明该海域有较高的赤潮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东海2种重要赤潮肇事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种群增长过程和种间竞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不同氮磷比对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种群增长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其最终的细胞密度;在混合培养时,营养盐组成比例不同对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间竞争过程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其最后竞争结果。竞争物种的细胞起始密度对种间竞争结果有明显的影响,P.donghaiense和A.tamarense的接种细胞密度比为2 000∶100和2 000∶200时,东海原甲藻占优势;当接种细胞密度比为4 000∶400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鲜活藻饵料是对虾幼体的营养源,但是其培养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寻求适合的非活性藻类代用鲜活藻饵料,是当今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发现,利用冷冻和晒干的角毛藻(Chaetoceroscal citrans)、扁藻(Tetrasehnis chuii)和等鞭金藻(Lschrysis)作斑节对虾(penaeus menodon)幼体的饵料,其干品比冷冻品好。本研究就是以喷雾干的扁藻(T.suecica)代替鲜活藻类来培养万氏对虾(P.(?)namei)幼体。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养基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gracilis是青岛海洋大学应用微藻研究所1988年从美国SolarEnergyInstitute引进的 ,并已在国内育苗场推广应用。纤细角毛藻可以作为双壳贝类、海胆、海参、甲壳类等幼体的饵料 ,是耐高温种类 ,适合夏季培养。但在生产上培养该藻时 ,存在细胞密度较低等问题 ,常因投入过多的藻液 ,使育苗池的水污染 ,影响育苗水质 ,特别是投入被污染和老化的饵料时更为严重。作者以F/2培养基作为一种能提高细胞密度的培养基 ,意在提高细胞的培养效果 ,减少生产厂房的占用 ,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发育和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存活率以及金星幼虫和Ⅵ期无节幼虫所占比例方面,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对网纹藤壶幼虫的投喂效果均明显优于小球藻;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培养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高于老化扁藻(p0.01)。因此,以旺盛期亚心形扁藻作为幼虫培养饵料应更有利于藤壶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海珍品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海洋生物和水产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海洋饵料生物的培养研究,海洋单细胞藻类是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必不可少的基本饵料,除对虾、扇贝、鲍鱼、海参等幼体或终身以单胞藻为饵外,也是许多动性饵料如卤虫、轮虫等的饵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解决海洋动物幼体的饵料供应,新近又研究、分离、培养了一种耐低温的等鞭金藻8701。这种藻具有耐低温、对敌害生物抵抗能力强,饵料效果好,易于培养等优良特性。该所于1989年3月7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经现场镜检鉴定是一种新分离的单胞藻,现场检查在水温11℃不通气条件下生长良好,在6M~3大池接种6天,每毫升密度由47万繁殖到375万,经-5.5℃冰冻,解冻复苏后活动正常,在同样条件下,较其它同类型单胞藻活动力强。经评议认为:这一新分离的藻种和扩大培育,为对虾、扇贝等早期育苗提供了一个耐低温的适宜饵料,对对虾、扇贝培苗工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海洋科学》2010,34(10):77-82
研究了4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4ω3、18:5ω3、20:3ω6、22:6ω3,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的主要脂肪酸为14:0、16:0、16:1ω7、20:5ω3。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分别都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特征。从总脂肪酸、PUFA、ω3和ω6脂肪酸的含量来看,单位干质量的两种甲藻能够比两种硅藻提供更多的脂肪酸类营养物质。但是某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如20:5ω3)在硅藻中的含量却高于甲藻。因此实际应用中单种饵料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通常需要将不同饵料混合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饵料。对4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不仅反映了4种微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反映了几种微藻各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兴化湾海域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兴化湾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0 属29种(含不定种)甲藻孢囊.其中发现有毒种类7种: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和锥藻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表层沉积物中总甲藻孢囊丰度值在13~88粒/g之间,柱状沉积物中总甲藻孢囊的丰度在40~105粒/g以内.通过与周边其他海域甲藻孢囊属种组成及丰度值对比,表明兴化湾甲藻孢囊的丰度值较高,并且7种有毒种类的存在对该海域发生有毒有害赤潮构成潜在威胁,相关政府部门及周围居民应加以重视和防范.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2017,48(2):303-311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牟氏角刺藻(Chaetoceros muelleri)是鱼、虾、贝、海参等幼体的优良饵料。特别是在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育苗中,其饵料效果更为优越。投喂本藻,对虾溞状幼体可以顺利地变态到糠虾期,而无需添加轮虫(Rotaria spp.)等动物性饵料,成活率可达85%,与投喂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相比,可提前 4—5天发育至糠虾期,平均成  相似文献   

18.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9.
2011~2012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 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 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 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41~396个/mL, 年平均值为72.5个/m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夏季较高, 春季较低。硅藻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 年均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83.6%, 优势硅藻主要有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甲藻细胞密度一般较低, 各季节甲藻的百分比含量为1.5%~32.6%, 春季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大量出现, 最大细胞密度高达82.3 个/mL。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在冬季和秋季较高, 夏季较低; 远岸站点较高, 近岸站点较低。研究结果说明虽然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占据优势, 但甲藻种类与数量及百分比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王欢  胡章喜  唐赢中 《海洋科学》2017,41(9):94-101
化学互感作用或化感作用(allelopathy)在浮游植物的种群相互作用及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已经成为有害藻华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但在被研究的种类和化感作用的规律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空白。本研究选取分离自中国和美国近海的重要藻华甲藻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短沟别什莱藻(Biecheleria brevisulcate),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72 h共培养)观察其与另一种常见的藻华甲藻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的化感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化感效应随种类和特别是起始细胞密度比率而分别表现为抑制或促进共存种的生长。与起始细胞密度为500个/m L的红色赤潮藻共培养时,多环旋沟藻起始密度为250个/m L时促进红色赤潮藻生长,米氏凯伦藻苏澳株和短沟别什莱藻在细胞密度低于1 000个/m L时促进红色赤潮藻生长,同时起始密度为5 000~50 000个/m L的剧毒卡尔藻被红色赤潮藻促进生长。但是,米氏凯伦藻深圳湾株在细胞密度500个/m L以上时均抑制红色赤潮藻生长,多环旋沟藻在起始密度大于250个/m L时开始抑制红色赤潮藻生长,且抑制效应在起始密度2 500个/m L时接近100%。米氏凯伦藻的化感作用在不同株系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有害藻华甲藻之间的化感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形式,随着作用的种类和互相之间的密度比率变化而有互相促进、抑制或一方抑制(或促进)另一方等作用,这对进一步认识藻华甲藻的种群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