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2018年4—5月在南海中部黄岩海山采集的蛇尾样品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发现棘蛇尾科Ophiacanthidae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两个新记录种:(1)双环汁蛇尾Ophiurothamnus discycla (H. L. Clark, 1911);(2)短简汁蛇尾Ophiurothamnus clausa (Lyman, 1878)。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骨骼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继续部分。研究了蛇尾类标本598个,包括38种,分隶16属,8科和3目。其中有两个新种,名为单色大刺蛇尾Macrophiothrix unicolor sp nov.和短瘤腕蛇尾Ophiotylos brevipes sp.nov.,12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以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皂苷溶液吸光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等因素对紫蛇尾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紫蛇尾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水浴,料液比1:40(W/V),每次3 h,提取4次。按照最佳工艺条件所得蛇尾皂苷平均产率为1.77‰,表明此最佳工艺可用于紫蛇尾皂苷的制备。  相似文献   

4.
廖玉麟 《海洋与湖沼》1982,13(6):562-569
翅棘真蛇尾(新种)Ophiura pteracanth sp.nov.(图1;图版Ⅰ:1—3) 描述 盘径6—8毫米,腕长为盘径的4—5倍。盘平、圆形,盖大小不等,稍作覆瓦状排列的鳞片;中背板、辐板和间辐板都很明显,并排成一个美丽的玫板。中辐线有一行两个鳞片分隔各对辐楯。两辐楯间的间辐部有两行鳞片,还有一横行5个长方形鳞片和各生殖板外端相连。盘的周围有一行5个板,其中央板最大,呈横的半圆形。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群体遗传特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CR)、NADH脱氢酶亚基2(nad2)和NADH脱氢酶亚基6(nad6)三个标记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R、nad2和nad6三个分子标记经扩增后分别获得322、598 bp和449 bp的序列,并在59个个体中依次检测出15、27和24个单倍型。研究分析可知:(1) 3个分子标记显示3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较高,表明该种类在北极海域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nad2与nad6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明显高于控制区片段;(3)遗传分化分析(F_(st)和AMOVA)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白令海与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分化不明显,而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群体形成明显不同的谱系,与上述两海域萨氏真蛇尾分化较为明显,显示了巴伦支海与白令海、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出现明显的分化。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北极海域萨氏真蛇尾的群体遗传结构,丰富了北极地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4-1985年,我国首次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南设得兰岛附近进行底栖生物的定性和定量采集,获得很多蛇尾类标本,根据作者研究,共计30种,其中有8种在该区域是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为给茂名市建设文昌鱼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03年8月~2004年5月间对茂名大放鸡海域的调查结果,对文昌鱼和蛇尾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鱼和蛇尾均呈集群分布,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文昌鱼主要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4~2.2之间砂质中.在0.5≤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地高,而在MdΦ<0.5或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50 ind/m2;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100 ind/m2.蛇尾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2~0.8之间砂质中.粒径 0.36~0.78 mm组分占10%~5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低,而粒径0.36~0.78 mm组分占60%~8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Ophioleila elegan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蛇尾。2014年大洋35航次中利用“蛟龙”号载人潜器在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的采薇平定海山水深1660m处采集到2株该种标本。该种首次发现于夏威夷海山相似的生境当中,本次采集到的样品是继首次发现之后的再次公开报道。本文中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如腕部骨骼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研究,同时基于COI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都表明,Ophioleila属与辐蛇尾科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9.
棘皮动物(echinoderms)是海洋生境中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重要类群,本文全面比较分析了棘皮动物29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主编码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物种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海星纲Asteroidea物种之间的基因排列也完全相同,然而与海胆纲、海参纲相比,存在一个长片段的倒位。海百合纲Crinoidea的栉羽星Phanogenia gracilis和花形羽枝Florometra serratissima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地中海海羊齿和海百合Neogymnocrinus richeri与此相比,均存在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4L)的易位。蛇尾纲Ophiuroidea真蛇尾目Ophiurida的3个科(阳遂足科Amphiuridae、辐蛇尾科Ophiactidae和栉蛇尾科Ophiocomidae)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而同属于真蛇尾目,另外一个科(真蛇尾科Ophiuridae)的白色真蛇尾Ophiura albida和灰色真蛇尾Ophiura lutkeni,与同目的前3个科相比,存在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1、nad2和cob)的倒位。蛇尾纲蔓蛇尾目Euryalida的海盘Astrospartus mediterraneus,与真蛇尾目5个线粒体基因组相比,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棘皮动物线粒体单基因的变异位点特征显示,nad5、nad4和na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基因。基于29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氨基酸序列,通过两种方法(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所构建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支持其下分的5个纲(蛇尾纲、海参纲、海胆纲、海星纲和海百合纲)均为单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棘皮动物动物在纲层次的亲缘关系为:(((海胆纲+海星纲)+海参纲)+蛇尾纲)+海百合纲,海百合纲作为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类群,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支持所有的科均为单系群;综合系统发生树及主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分析,均支持真蛇尾目并非单系发生,真蛇尾目的有效性还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4个季度航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了211种底栖动物,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斑角吻沙蚕(Goniada maculata)、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 bocki)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有明显变化;运用聚类分析和MDS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分为3个群落,即,群落I--位于调查区北部的美原双眼钩虾(Ampelisca miharaensis)-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斑角吻沙蚕群落,群落II--位于獐子岛邻近的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群落(Amphioplus japonicus),群落III--位于南部区域的薄索足蛤-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群落,各群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运用ABC曲线分析了4个季节群落受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环境良好,受扰动较小,夏季受扰动略大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R. Kirby 《Marine Geology》1973,14(3):M11-M14
A perspex disc produced for the purpose of sizing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field has eight segmented compartments where standard samples ranging from granules to clay are sited. The sample to be sized is placed over the clear perspex area of the disc and sized by visual comparison with the fractions in the seg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