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冰  杨胜天  王玉娟 《中国岩溶》2007,26(2):98-104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 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 PP )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 P P 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 P 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 1)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N PP 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喀斯特地区的N PP 平均值高出喀斯特地区约13. 3%。( 2)非喀斯特地区的N PP 频度分布呈似双峰型,而喀斯特地区的NP P 值似正态分布。( 3)年内植被N PP 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7月和1月,但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的整体波动性大。( 4)喀斯特地区植被N P P的季相空间变化显著,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其植被N P P 明显小于其它地区,且季间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11,自引:0,他引:1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NOAA-AVHRR数据对我国最近18年(1982~1999)来的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这种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明显.18年来,NDVI减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而NDVI增加的地区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NDVI变化趋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90年代NDVI减小的区域明显地比80年代增加,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NDVI的下降趋势明显.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18年来植被覆盖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地区,表明快速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8—2007年新疆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1998-2007年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新疆植被覆盖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演变的原因.1998-2007年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经历了2个阶段:1998-2001年植被覆盖严重退化时期;2002-2007年植被覆盖由急剧上升到缓慢下降再到持续升高时期,NDVI明显高于20世纪末期水平.新疆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阿尔泰山地森林、巴音布鲁克草原等自然植被NDVI明显退化,农业灌溉区和生态建设地区的植被覆盖明显提高.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沙地和耕地的NDVI上升趋势显著,林地和草地植被的NDVI退化严重.研究表明,新疆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表现为对植被生长年内韵律的控制和春季植被生长期的延长,年降水量的波动式下降是导致新疆植被覆盖变化呈现2个阶段的主导冈素.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新疆农业灌溉区NDVI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时,近年来大规模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应正在呈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植被覆盖率和年沙尘暴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植被覆盖与沙尘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正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负距平、9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负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正距平是相互对应的;沙尘暴日数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沙地区的夏季(7、8、9月平均)植被覆盖率与第 2年沙尘暴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AMS 14C测年,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Tramplin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中亚干旱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a阶段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41.4 ka B.P.以前,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 41.4~40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40~36  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6~33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33~30  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0~28 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上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例,构建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从空间和时间上对贵州省9个州(市)2005-2014年水资源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阳、黔东南、铜仁地区水资源安全处于良好等级,遵义、黔南、毕节、黔西南处于一般等级,安顺、六盘水处于差等级;2005-2014年,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相对稳定,都处于一般等级,但水资源安全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贵州省近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果。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加剧,贵州省要更多地注重水资源供水安全指标的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生态效益的补充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马兰黄土记录的MIS 3温湿气候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关中盆地的大荔地区甜水沟和垣雷两个剖面末次冰期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讨论了MIS3后期(即MIS3a)的"高温大降水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在40~30kaB.P.的MIS3a时期,大荔地区气候总体表现为湿润、温暖,植被覆盖程度高,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土壤发育较好.中国大陆黄土-古土壤序列在MIS3的磁化率较之末次冰期的其他时段均有所增加,但不同地区的增幅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以桂西北碳酸盐岩石山区为例,采用野外地质特征调查和岩石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从碳酸盐岩岩层的厚度、倾角和岩性等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结合反映石漠化程度的土壤和植被的盖度等相关数据,对岩层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碳酸盐岩岩层的厚度、倾角和岩性等具有相关关系的结论,即岩层厚度大的地区石漠化程度更高,岩层厚度小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较低;中等岩层倾角岩层分布区有利于雨水的流动和成土,石漠化程度较低;岩石性质的差异对石漠化程度也有相关性,石灰岩类的酸不溶物含量较低,对成土不利,其植被的盖度相对也较低,相应的石漠化程度更高。相反,白云岩类岩层区的石漠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贵州鹅项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土壤侵蚀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贵州西南部非喀斯特丘原区的鹅项水库中取得的一沉积物样芯(EX-1)做了137Cs,TOC,C/N和粒度分析以及矿物磁性测量。通过对这些分析和测量结果进行解译,推测了在过去的45年(1960~2005年)中这一水库的汇水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的相对变化。在这45年中,鹅项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经历了由弱到强再持续减弱的一个过程。将这一推测结果与流域内降水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资料数据相结合,探究了该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原因。与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流域的情况相比,在鹅项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相对次要,而降水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则更为重要。这可能主要因为与典型喀斯特流域相比,鹅项流域的土层较厚、植被覆盖较好。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流域具有特殊的地表--地下双重介质结构,使其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非喀斯特地区有巨大差异.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了地下水资源耕地灌溉率、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率、生态环境用水率等7项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经评价得出:贵州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基本处在1~2级,表明贵州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的规模,但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最后对人口、GDP、地下水资源量和喀斯特面积与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上4因素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关联程度大小顺序为:GDP>地下水资源量>人口>喀斯特分布面积;喀斯特分布面积对其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喀斯特地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用水方式的改进,喀斯特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地热学研究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墨香  邓孝 《地球科学》1995,20(4):367-372
简要回顾我国地热研究的历程,详细评述和归纳我国大地热流测试和其地抽、地球物理的函义,以及地热资料分布特点和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进展,最后指出我国地热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申柯娅  王昶 《矿物学报》2000,20(4):356-362
90年代以来,我国宝石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宝石鉴定、人工合成宝石和宝石优化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现代宝石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宝石学研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宝石学10年发展的概况。  相似文献   

14.
云南寻甸地区最近八千年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进行高精度TIM S-U系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8. 0ka 以来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石笋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云南寻甸地区自8. 0kaB. P.以来的气候演化可以分为三个气候期: (1) 8000~6000aB. P.为温暖湿润期,夏季风强盛,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 ( 2) 6000~5200 a B. P.为季风气候衰退期,在这期间气温和降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持续偏正; ( 3) 5200~2100aB. P.凉干气候期,这一时期气候基本稳定,东亚季风对气候影响较大,但气温和降水都低于第一个气候稳定期。   相似文献   

15.
系统介绍了近些年来国外在表生环境条件形成的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水体组分、δD和δ18O同位素、气体成分及微生物等信息提取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进展充分表明表生环境条件形成的石盐流体包裹体是目前利用蒸发盐定量获取古气候环境(温度、湿度)参数、揭示海洋和盐湖水体地质历史时期的长期演化以及丰富和深化成盐成矿理论的良好地质载体。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同国外相比的差距、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勘查地球物理的若干进展-1995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宗元 《物探与化探》1996,20(6):401-418
1995年是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油气地球物理工作稳步增长。三维地震、储层描述和横向预测地球物理技术有长足进展,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等前沿技术已获应用,直接找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受到进一步重视,非线性反演及粘弹性、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波传播有关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非能源矿产地球物理工作始终处于低谷,但有关技术发展并未停顿。瞬变电磁等方法已基本形成我国自己软硬件配套系统,分布式多道同步电磁采集系统及综合电法工作站等已有可喜成果。对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工作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有关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但需要系统性重点研究项目的导向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四川盆地内生活了8年多,留下了许多有关环境地质及生态环境的诗篇。根据杜诗的记述,对比了四川盆地的古今环境变化,指出维护地球上生物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论南方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元素有效态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蒋忠诚 《中国岩溶》2000,19(2):123-128
岩溶环境的元素有效态应当考虑土壤固体、岩溶水、土壤水三种载体。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使土壤中的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但相对来说,岩石背景含量高的元素,其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也明显较高。南方岩溶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不但使岩石和土壤中可溶性的Ca、Mg、Na、K大量溶解于水中,而且,某些难溶元素,如Si、Al、Fe、Mn等在岩溶水和土壤水中也有一定的离子含量,使之成为植物中元素的一部分来源。   相似文献   

19.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中氟的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以及燃烧释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煤中氟的研究总体上说滞后于煤中其它某些微量元素(如砷、硒、汞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煤中氟+K313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是今后煤中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湿地生态过程的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其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过程与湿地功能的关系。介绍湿地生态过程的概念,并对湿地生态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有机物的生产过程(生物过程)、营养物质循环(化学过程)和能量流动及其水文过程(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并对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剖析,同时对生态过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