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影响着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本文从教育视角切入,引用昂普分析模式及教育学相关理论,基于E-RMP视角(教育、资源、市场、产品)对金华市区域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提出设想:从教育视角对现有研学旅行资源分类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研学目标需求的差异性,分学段开发不同主题产品;积极构建区域研学旅行共同体,加强区域内、区域间联动,实现研学旅行产品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进入蓬勃的发展期。为理清研学旅行的研究情况,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定量分析了378篇文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按时间可分为无序探索(1996~2012年)、规范起步(2013~2015年)与有序深入(2016~2021年)三个阶段;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群体较少;研究热点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势及研学旅行国家政策存在关联;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修学旅游形式、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推进、文旅融合与研学旅行体验四个方面。研学旅行研究紧跟国家政策走向、聚焦如何促进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多学科交流与理论升华等应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与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研学旅行产品的制定应紧密围绕"旅行"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使研学旅行真正达到以研促学.文章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的研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现有的研学课程进行解析,并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研学旅行课程优化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鑫  冯庆  苏托兄  陈思敏 《地理教学》2022,(15):55-59+64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针对学生群体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本研究基于大学生视角,以山岳型国家风景区为例,关注大学生群体在地理研学中旅行动机的差异。首先,以技能掌握、文化研习、实现自我、社会交往、逃避与放松、探索求奇6方面的27个测项为主构建研学旅行动机量表框架;其次,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研学旅行划分为文化研习型、探新求奇型、社会交往型、自我实现型4种类型,并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以旅游动机为切入点,分析影响研学旅行参与的因素,为地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市场细分和精准营销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期丰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越  刘康  李巍巍 《地理教学》2021,(16):43-45
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后,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文献呈指数型增长,涉及的方向有研学前准备、研学主题设计、研学评价、研学反思等诸多环节,但是关于研学旅行分组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原理,从高中生的职业兴趣出发,遵循组间匀质化和组内差异化的原则,探索研学旅行中效率较高的分组方式.  相似文献   

6.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范式,而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从研学旅行与STEAM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出发,总结出在STEAM教育理念下研学活动设计的步骤,并以"千年盐都"黑井古镇丰富的资源为依托试图设计出一系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研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怡清 《地理教学》2019,(13):54-57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当前教育和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小学发展研学旅行所面临的一系列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研学旅行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路径和策略,为研学旅行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研学"和"旅行"的教育活动,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拥有了广大的市场需求,但与此同时研学旅行基础能力建设的不足也逐渐显露。笔者在对研学旅行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研学旅行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问题,包括研学标准体系不完善,难以管理和规范研学市场;研学人才队伍良莠不齐,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研学基地类型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并且从标准建设、师资建设和基地遴选及建设方向对研学旅行基础能力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课程以引导探究与合作学习为教学方式,要使分组活动达到效能最大化,就需要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异质差异进行分组.本文根据研学旅行目标等要求及合作学习理论,将地理类研学旅行分组异质因素划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个性特征、人际关系情况四类,并就四个要素的作用及内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研学旅行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旅游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从狭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内外都侧重于学生教育,将旅游作为一种扩展学生校园课程教育的实践手段。从广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细分、教育旅游的意义、个体发展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国内相关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思路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研学旅游研究、不同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产品开发研究。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发展的依据,除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之外,还有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和学校旅游课程标准。2017年和2018年,旅游资源国家标准与高中《旅游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实施,必须引起学校对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关注。旅游资源国家标准的修订,与研学旅行密切相关的,包括从旅游地到景观、从遗址遗迹到文化遗存、从旅游商品到产业产品等方面。旅游地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修订,与研学旅行密切相关的,包括从旅游资源内涵扩展到旅游资源分类、从旅游资源成因扩展到旅游资源价值、从旅游规划设计修改为旅游供需关系分析、保留旅游地理初步要求等方面。基于国家标准修订的研学旅行发展对策,应当重视打造景观研学活动产品,细分拓展研学旅行生源市场,利用旅游商品作为研学创新对象,构建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只有关注旅游国家标准和学校课程方案及标准的修订与创新,才能达成国家倡导研学旅行的宗旨与初心。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游是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旅游活动,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蓬勃发展。本研究根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构建了包括讲解及教育、交通、食宿、医疗及救助等服务要素的研学旅游服务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云模型评价方法对黄山、绍兴、安阳、绵阳和桂林五个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进行实证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1)讲解及教育是影响研学旅游服务能力最为关键的服务要素;(2)五地研学旅游服务能力评价结果为:黄山市和安阳市为高,绍兴市和桂林市为中,绵阳市为低,各地需根据各自发展现状及特点改善各项服务以综合提升研学旅游服务能力;(3)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可结合云模型方法对地方研学旅游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为研学旅游的服务能力评价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璐  陶琳琳  黄宇 《地理教学》2021,(18):54-57
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以博物馆为基础的研学旅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供应方,并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物馆研学实践中存在着自行设计开发的研学课程质量不高、主动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意识不强、有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运行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开发具备研究性、科学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研学课程是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稻作文化"PBL课程设计与应用为例,以真实的实施效果说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与研学教育目标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杨清 《地理教学》2020,(10):44-46,55
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在当今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方兴未艾,然而研学的开展却有许多问题有待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文章提出了自然地理研学选线的四个原则与研学方案设计的三个要求,并以重庆铜锣山花溪河谷的综合研学为案例,进行了说明与论证。  相似文献   

16.
具身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离身学习范式,呼吁身体回归学习过程,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的相互作用。而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其课程思想与具身学习的中心观点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设计了主题为“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的宜昌研学旅行活动案例。案例设计以“水”为主线,涵盖了实施水文观测、解读人水关系、识别流水作用三个研学主题,并基于具身学习的视角,进行了研学旅行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在政策引导下呈趋热态势。本文以2004-2020年中央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颁布的19个政策文本与中国知网(CNKI)文献为样本,借助Nvivo挖掘政策文本语料、VOSviewer呈现研究热点,综合分析国内研学旅行研究对政策的呼应表现并建构关系框架。研究发现,二者均经历三个阶段并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零星探索阶段(2004-2012年),注重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体验产品研究;规范起步阶段(2013-2015年)探讨研学旅行概念、主题产品开发及实践推进研究;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突出教育教学与文旅融合下研学旅行形式研究。总体上,研学旅行政策与研究内容呈现教育为主、旅游为辅的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启示及不同地域与尺度的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体验学习圈包含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四个阶段,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体验学习圈理论与PBL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两者间的适切性,提出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并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是研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决定研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形式的转变与发展.基于景观叙事理论,将叙事主题、叙事载体、叙事空间等景观叙事要素引入地理研学中,并以"滇越铁路"为例,在梳理其沿线叙事资源基础上进行研学旅行内容设计,以解决研学内容缺少特色、内涵不足与深度不够等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内容,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