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长牡蛎不同种群杂交的杂种优势,本研究选择长牡蛎中国群体(C)连续选育5代和日本群体(J)连续选育6代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比较分析了幼虫期、稚贝期和养成期3个阶段各实验组的生长与存活情况。研究表明:在幼虫期,杂交组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微弱的杂种优势,自交组JJ(J♀×J♂)和反交组JC(J♀×C♂)生长优势明显,而自交组CC(C♀×C♂)和正交组CJ(C♀×J♂)存活率较高,表明幼虫期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正交组CJ存活率最高,杂种优势率为4.67%~40.30%。在稚贝期及养成期,杂交组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总重的杂种优势率最高,为13.61%~21.71%,其中正交组CJ各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均表现为正值。从整个生长阶段来看,正交组CJ在幼虫期存活率最高,在稚贝期和养成期各生长性状均具有杂种优势,表明正交组CJ是最适的杂交组合,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长牡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 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 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 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 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皱肋文蛤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5~30℃、盐度23.6~25.4 条件下, 观察了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胚胎、幼虫和稚贝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皱肋文蛤的胚胎经历桑椹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等阶段, 形成担轮幼虫。根据行为方式和形态特征, 其幼虫阶段可分为D 形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变态期幼虫、附着期幼虫。稚贝发育可分为无管期稚贝、单管期稚贝和双管期稚贝。皱肋文蛤幼虫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逐渐改变, 从担轮幼虫至壳顶后期幼虫营浮游生活, 变态期和附着期幼虫分别营匍匐生活和附着生活。壳顶初期幼虫出现足原基, 壳顶中期和壳顶后期幼虫分别形成平衡囊和鳃丝。稚贝阶段开始从附着生活向埋栖生活过渡。稚贝出现明显的次生壳, 无管期稚贝和单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红褐色, 而双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白色。皱肋文蛤从D 形幼虫发育到附着期幼虫,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1.77 倍和2.10 倍; 稚贝阶段从无管期发育到双管期,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3.13 倍和3.28 倍, 显示皱肋文蛤幼虫阶段缓慢生长, 稚贝阶段快速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小荚蛏(Siliqua minima)繁殖、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荚蛏繁殖盛期是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壳长3cm左右的雌性成熟个体最多,产卵可达10万粒左右,卵径约60μm。在盐度20,水温21~22℃,pH7.8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8h发育至D形幼虫。26℃时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盐度21~36之间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差异不大。温度对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明显,18℃和30℃试验组,幼虫不能存活,22℃组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6℃组。盐度对幼虫生长影响明显,盐度为16时,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略慢,随着盐度升高,存活率略有下降。金藻和小球藻是浮游幼虫前期生长适宜的单胞藻饵料。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大神堂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和生长特征,开展了放养密度对不同养殖阶段蛤仔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幼贝初始规格为壳长5.6±1.3 mm,养殖密度设置为8 000粒/m2、4 000粒/m2;成贝期,养殖密度设置为500粒/m2、1 000粒/m2、2 000粒/m2、4 000粒/m2。经26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在幼贝期,当幼贝壳长小于22 mm时,两密度试验组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当幼贝壳长大于22 mm时,高密度组生长缓慢,差异显著。在成贝养成前期,各密度试验组壳长无显著差异,随着蛤仔的生长,当壳长达到30 mm以上时,4 000粒/m2密度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他各组间差别不明显;4 000粒/m2密度组蛤仔死亡率高于50%,其他组死亡率在15%~22%之间;另外,4 000粒/m2密度下蛤仔繁殖期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而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2 000粒/m2为该海域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适于培育大规格商品贝。  相似文献   

7.
孙小真  刘志刚 《海洋科学》2010,34(10):62-67
对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换水、投附着基和饵料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换水组的D形幼虫及壳顶幼虫的存活率,稚贝育成率以及D形幼虫、壳顶幼虫及稚贝壳长日生长率比换水组分别提高了15.3%、259.6%、186.5%、33.3%、34.2%、12.4%,且差异显著;(2)第1、2次投附着板组的稚贝壳长日生长率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快,第3次投附着板组的壳长日生长率比其他所有组均慢,且差异均显著。多次投附着板组的同一批次稚贝均匀度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好,且多次投附着板组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的稚贝育成率提高了32.5%,稚贝存活率提高了19.3%,采苗量提高了35%;(3)投喂虾塘水组稚贝存活率、育成率及壳长日生长率比投喂50%自溶酵母+50%小球藻组分别提高了28.1%、47.2%、35.9%,而投喂这两种不同饵料的稚贝阴干后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封闭不换水育苗、多次投附着板及投喂虾塘水中的生态饵料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培育出健康的马氏珠母贝种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士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相似文献   

11.
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大型红藻, 主要用作琼胶提取原料和鲍的饵料。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氨基酸分析等方法, 比较了龙须菜(Gp. lemaneiformis) (wt、981、Gl-1、Gl-s、Gl-g)、异枝龙须菜(Gp. heterocla, Gh)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 Gt)的生长及藻胆蛋白、琼胶、红藻糖苷和氨基酸等的差异, 以期为龙须菜/江蓠栽培中的种质区分及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Gt在23 ℃和30 ℃条件下生长均最快, 其相对生长速率分别为野生型龙须菜(wt)的2.19倍和2.49倍。龙须菜Gl-s中藻胆蛋白浓度最高, 为wt的1.91倍。除了Gt之外, 其余6种藻中琼胶产率较高(16.22%~18.91%)。Gt中红藻糖苷和海藻糖积累最多, 分别为wt的3.50倍和1.81倍。Gl-g、Gl-s、Gt和Gh多糖丰富, 在36.89%~40.23%; 龙须菜981、Gl-1、wt和Gl-s总氨基酸浓度较高, 在152.35~161.32 mg·g–1干质量之间, 并且981、Gl-1、Gl-s氨基酸评分较优。综合以上结果, 龙须菜981、Gl-1和Gl-s的藻胆蛋白、琼胶和氨基酸等均显著优于其他藻, 并且生长较快, 可用于琼胶、藻胆蛋白及多糖的提取或鲍的饵料; 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生长快、红藻糖苷和海藻糖丰富, 可大规模栽培用作鲍的饵料。该研究为丰富及开发利用中国大型海藻种质资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文蛤(Meretrixpetechial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其养殖过程中病害导致的规模性死亡时有发生,已有的工作证实致病性弧菌是导致文蛤大规模死亡最为常见的病原。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浸泡感染实验模拟了文蛤在自然条件下的弧菌胁迫环境,明确了攻毒水体中弧菌生长变化规律;攻毒过程中宿主载菌量分析显示,文蛤肝胰腺组织弧菌载量在攻毒后呈第1天急剧上升,第3天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而且不同个体间载菌量差异较大;通过不同弧菌含量攻毒实验,发现在攻毒早期文蛤体内弧菌载量与水体环境的弧菌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Spearman’sρ=0.899,P=0.000),而在感染中后期不同攻毒强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呈现较低水平,为0~205CFU/mg,预示着宿主免疫系统和肝胰腺微生物群落可将致病菌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上述研究为开展文蛤感染发病过程中弧菌载量和免疫抗性评价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处于不同脱水复水阶段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叶状体中提取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条斑紫菜不同脱水和复水过程中psbA和psbD基因的转录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sbA和psbD基因转录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一致.在相对含水量约为71...  相似文献   

14.
中型浮游动物因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释放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这种营养级联效应会增加浮游植物丰度和降低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从而弱化浮游生物网营养传递过程中的下行控制作用。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了食物链中肋骨条藻-裸甲藻-双毛纺锤水蚤的营养传递过程,发现在中肋骨条藻低生物量时,双毛纺锤水蚤偏好于选择摄食裸甲藻;高生物量时,双毛纺锤水蚤偏好选择摄食中肋骨条藻。营养传递过程中存在正的级联效应(0.018~0.12 d^-1),级联效应的大小与裸甲藻的摄食率和双毛纺锤水蚤对裸甲藻的摄食选择指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双毛纺锤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直接摄食死亡率大于营养级联效应,从而导致中肋骨条藻生物量的降低。因此,营养级联效应对中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影响要弱于中型浮游动物的直接摄食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RNAi技术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foxl2基因在卵子发生和卵巢功能维持中的作用。使用体外合成的栉孔扇贝foxl2双链RNA(dsRNA),以每只50μg/次的剂量注射进闭壳肌中,连续注射2次(第一次注射后7天,再进行第二次注射);以注射相同体积PBS(相同注射方法)的扇贝作为阴性对照组,以不注射扇贝作为空白对照组。qRT-PCR检测干扰组扇贝卵巢中的foxl2 mRNA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下降了6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蛋白在卵巢中的含量也明显下降,显示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被有效地敲降。组织学观察发现,栉孔扇贝foxl2干扰后的卵巢中卵母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固缩,卵子发生明显受阻。表明该基因在栉孔扇贝卵子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刀鲚、凤鲚和湖鲚矢耳石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凤鲚(Coilia mystus)、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以及采自崇明、黄海和瓯江口3个水域的刀鲚(Coilia hasps)的矢耳石为对象,描述了这些鱼类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一步使用基于12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进行了种间和种内比较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的差异种间较种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富营养化等海洋污染现象日益加重,我国近海每年都会暴发浒苔绿潮和微藻赤潮现象。本文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状态不同含量的浒苔(Ulva prolifera),即浒苔新鲜藻体、浒苔培养液和浒苔干粉末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共培养时产生的竞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浒苔新鲜藻体、浒苔培养液和浒苔干粉末在初始质量含量大于1 g/L的条件下都会对东海原甲藻产生抑制作用,浒苔干粉末的抑制强度远远超过浒苔培养滤液和浒苔新鲜藻体。在二者共培养时,出现了“低促高抑”的现象,即浒苔含量较低时会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而高含量的浒苔则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浒苔含量的升高而增大。浒苔对东海原甲藻的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可能来自于营养物质的竞争和消耗,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浒苔释放的化感物质对东海原甲藻产生的影响。利用浒苔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可为东海原甲藻赤潮的生物防治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对河流弧菌黏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牙鲆表皮黏液,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417.89ln(x)+691.57(R2=0.986);在30℃下黏附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80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30℃范围内黏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30℃时黏附量最大;pH值酸性较碱性黏附作用明显,pH为5时最强;NaCl浓度在0.5%~4.5%范围内,细菌黏附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较纯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2+,Mg2+能显著加强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Ca2+作用明显超过Mg2+;葡萄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能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P<0.05)。以上结果说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量较大,这有利于进一步感染、致病;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受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河流弧菌的黏附,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紫贻贝贝壳和脉红螺厣中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紫贻贝(Mytilus edulis)贝壳与脉红螺厣中的黑色物质是否为黑色素这一物质,作者实验选取紫贻贝贝壳和脉红螺(Rapana venosa)厣,清洗干净,之后分别对两份样品进行研磨粉碎、称量、盐酸浸泡、沸水浴加热、乙醚纯化等步骤后,将得到的黑色提取物质用0.01 ml/L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在190~500 nm的范围内测定紫外吸收光谱,发现两份样品最大吸收峰都在210~220 nm,随波长增加,其吸光值下降,与公认的黑色素紫外吸收光谱特征一致;另外将提取的两份黑色固体物质分别用溴化钾压片后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其红外图谱都在3μm和6μm处分别有特征吸收峰,亦与公认的黑色素红外扫描图谱特征一致,从而首次确定紫贻贝贝壳和脉红螺厣中的黑色物质为黑色素,提示黑色素在贝类中可能是广泛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Existence of gas-hydrate in the marine sediments elevates both the P- and S-wave seismic velocities, whereas even a small amount of underlying free-gas decreases the P-wave velocity considerably and the S-wave velocity remains almost unaffected. Study of both P- and S-wave seismic velocities or their ratio (VP/VS) for the hydrate-bearing sediment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P- or S-wave velocity alone for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gas-hydrate. We estimate the P- and S-wave seismic velocities across a BSR (interface between gas-hydrate and free-gas bearing sediments) using the travel time inversion followed by a constrained AVA modeling of multi channel seismic (MCS) data at two locations in the Makran accretionary prism. Using this VP/VS ratio, we then quantify the amount of gas-hydrate and free-gas based on two rock-physics models. The result shows an estimate of 12–14.5% gas-hydrate and 4.5–5.5% free-gas of the pore volume based on first model, and 13–20% gas-hydrate and 3–3.5% free-gas of the pore volume based on the second mode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