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洋鱼类仔鱼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巡游速度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本文运用红外光源和录象系统首次对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 L.)的两个地理种群:苏格兰西海岸和波罗的海鲱、大西洋鳕(Gadus morhua L.)和欧洲江鲽(Platichthyslesus L.)由人工授精来源的卵黄囊期仔鱼以及苏格兰西海岸鲱的较大仔鱼(36和60日龄)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巡游速度作了测定。仔鱼巡游模式的发育和完善符合种的发育和生长过程。卵黄囊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前后仍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或较大仔鱼在停食后,其巡游速度都有增快的倾向,一般均在抵达“不可逆点”(PNR,即the point-of-no-return)前两天左右达到高峰值。所记录到的平均[一次游泳过程或1000毫秒(ms)间期]和最大(20 ms间期)巡游速度的高峰值分别为1.1—1.2和2.3—3.4BL/s(体长/秒,鲱),1.7和5.7BL/s(鳕)以及1.6和4.1BL/s(江鲽)。此外,本文还对饥饿仔鱼的巡游速度和摄食生态的相互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 μm, 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 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 ℃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 161.3±55.2 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 241.7±54.2 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 476.4±12.7 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 光照强度40~100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鮨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d;3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d12h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鮨PNR=5。6d12h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PNR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对照组仔鱼生长模式:快速生长的内源性营养期-微弱负增长的混合营养期-正常生长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生长模式:快速生长的内源性营养期-微弱负增长的混合营养期-可建立外源摄食的负增长期和不可建立外源摄食的负增长期4个阶段。条纹锯鮨仔鱼孵出后2~5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饥饿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在饥饿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变态、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叶状幼体耐饥饿能力较强,完全饥饿144h,成活率为100%,饥饿192~216h,成活率为76%~68%.由生长和变态来看,推迟24~36h投饵,对叶状幼体Ⅰ期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摄食饵料方面,初孵幼体饥饿144h,仍然有55%的幼体具有摄食能力.饥饿24~120h的初期叶状幼体摄食卤虫幼体的大小(体长为349.5~604.9μm)可达到自身体长的1/2~1/3.当叶状幼体连续摄饵时间达60h,体内储存一定的营养后,即使不再喂食,幼体也能变态,但变态率较低.由间隔投饵效果来看,每隔8,16,24h投饵,幼体的发育变态差异不大.这些研究结果对开展龙虾基础生物学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高育苗成活率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过程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作者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光照强度40~100 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 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 d;3 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5 d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 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PNR=5 d。6.5 d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PNR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条纹锯仔鱼孵出后2~5 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人工培育条件下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地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蟑螂在中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半陆生甲壳类生物,常栖息于近海岩礁的石缝中。海蟑螂野生资源量巨大,饲用与药用效果明显,且适应能力强,有很高的科研和实用价值。实验评估了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从出生到60日龄的生长表现,发现在45日龄后,个体体重增加开始明显加快。60日实验期间幼体增重率为7 746.51%,特定生长率为7.27%,高于其他甲壳类生物。幼体体长和体宽呈现相近的增长趋势,且体长的增长快于体宽。回归分析显示海蟑螂幼体体重与体长、体宽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和0.87,故可以通过体长和体宽估算其体重。实验首次实现了海蟑螂幼体的全人工培育,为其成为经济虾蟹类研究的模式动物打下了基础。且实验证实海蟑螂幼体生长速度非常快,有利于人们对其种群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脱落前硅藻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卵形藻(Cocconeisspp.)和舟形藻(Naviculaspp.)为主要种类。同时发现一株可疑致病菌,初步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水质等相关因子与鲍苗脱落无直接关系,而硅藻很可能是致病菌的“载体”,整个附着膜微环境与鲍苗存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方式实验中,哲罗鱼稚鱼体长、体质量均以室内静水组为最高,室内流水组其次,室外流水组最低。存活率以室内流水组为最高,室外流水组次之,室内静水组最低。统计分析表明养殖方式对哲罗鱼稚鱼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以及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光照实验中,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哲罗鱼稚鱼室内培育阶段,适当地增加部分光照有利于其存活、摄食与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哲罗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尼罗罗非鱼形态性状的增长规律,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2—5月龄尼罗罗非鱼各100尾,测量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宽和体重共8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各月龄的体型特征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体重与体长、体高的相关性最显著;不同月龄尼罗罗非鱼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主成分1:2—5月龄均相同为增重因子;主成分2:2—4月龄均为尾柄因子,而5月龄是躯干因子;主成分3:2月龄是头部因子,3—4月龄是躯干因子,5月龄是尾柄因子。通过建立判别式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尼罗罗非鱼的体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判别结果表明,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25%,其中2—4月龄尼罗罗非鱼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日本(虫寻)[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系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它遍布我国沿海,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红海等地也有分布。这种蟹属沿岸种类,移动性小,且生长快,繁殖期长,系多次产卵的种类,是一种经济海水增殖品种。 关于日本(虫寻)苗种生产及增养殖的研究,在国内尚无所闻,在国外也未见有关苗种生产及增殖的系统报道。我们于1986年7月上旬至  相似文献   

16.
三个牙鲆育种群体亲本效应及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变慢、抗病力降低这一问题。近年来构建了牙鲆抗病群体(RS)、日本群体(JS)和黄海群体(YS)3个育种群体,开展牙鲆选择育种,建立了63个家系,收集了所有家系5 328尾鱼苗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借助线形混合模型(Linear mixedmodel)、"加性-显性"模型、约束极大似然法(REML)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分别估计亲本效应值、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父母本效应和杂交效应。预测结果显示,其中父本130,141,146,170,218,229,303和308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效应水平(P<0.01),父本112,122,141,190,212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有母本体重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两性状的加性、显性、表型和基因型相关分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的加性方差比率均大于显性方差比率,可见两性状的遗传效应主要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体长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1.20%,体重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3.58%,体长和体重的随机方差比率分别达到68.80%和66.41%,说明养殖环境等因素对牙鲆体长和体重的影响较大,同时说明在牙鲆选择育种中消除环境影响极为重要。体长和体重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99和0.256(P<0.01),广义遗传率分别为0.312和0.336(P<0.01),牙鲆在以上两性状上属于中等遗传力,通过选择育种可取得较大的遗传进展。对3个牙鲆育种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抗病群体和黄海群体在体长和体重两性状上加性随机效应显著(P<0.05);抗病群体分别与日本群体、黄海群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显性随机效应达到0.10的水平(P<0.10),黄海群体自交、日本群体和黄海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不显著(P>0.05),因此在杂交组配中选择抗病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交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尼罗罗非鱼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相关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的相关性相对显著,与尾柄长的相关性不明显。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模拟尼罗罗非鱼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83,其中以Logistic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91),运用这3种模型对尼罗罗非鱼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和比较分析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8.
A bioenergetic model of marine phase, wild Atlantic salmon wa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post-smolt growth of predicted changes in oceanic conditions. Short-term estimates of growth in weight were similar to measurements in captivity and simulated growth vari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wimming speed as expected. Longer-term estimates of growth in length were less than that achieved by wild salmon, particularly with constant swimming assumed. The model was sensitive to parameters relating to maximum daily food consumption, respi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energy content, length and weight. Some of the sensitive parameters were based on substantive information on Atlantic salmon and their realistic ranges are likely to be much narrower than those tested. However, other parameter values were based on scant data, farmed Atlantic salmon or other salmonid species, and are therefore less certain and indicate where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sed.  相似文献   

19.
合浦珠母贝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测定表明,三倍体成贝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均超过二倍体同胞,差异极显著(P<0.01)。特别是抑制第一极体形成的三倍体,经两年养殖,壳高、体重和肉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3.01%,44.03%和58.37%。在繁殖期,三倍体的增长率显著超过二倍体。非繁殖期的大多数月份,三倍体的增长率和二倍体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认为三倍体生长速度快主要是由于三倍体的生殖腺发育受阻,体内积累的能量转移到体细胞生长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