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蟳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鳃、肝胰腺、心脏、精巢、成熟卵、各期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日本(女寻)(Charybdis japonic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期的精巢最适宜进行日本(女寻)染色体计数,用眼点期之后的胚胎和溞状幼体制片,适宜做核型分析.日本(女寻)染色体的数目是2,n=114,n=57.核型分析显示,日本(女寻)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共计17对(第1~17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7对(第18~24号),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仅1对(第25号),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共计32对(第26~57号).日本(女寻)的核型公式为:2 n=114=34m+14sm+2st+64t,染色体臂数NF=164,未能发现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青岛近海常见的许氏平鲉和欧氏六线鱼的核型,核型公式分别为2n=48,2m+46t,NF=50和2n=48,6m+16sm+20st+6t,NF=70。许氏平鲉的t组的第20对(t20)染色体和欧氏六线鱼t组第3对(t3)染色体分别为各自核型中具随体的特征性染色体。此外,在两种鱼中均未发现有异形性杂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3.
等边浅蛤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活的等边浅蛤鳃组织为材料,在Ringers液中浸泡后,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低渗作用后,利用卡诺固定液进行固定,采用滴片法制片,并尝试使用Photoshop软件建立贝类染色体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的方法,对等边浅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得出等边蛤染色体数目为2n=36,n=18,核型公式为2n=36=16m+20sm,未发现随体及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滴片法制片-吉姆萨染色对雌性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雄性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杂交子代及其双亲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扇贝杂交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细胞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22st;虾夷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16st+6t;两者杂交子代染色体数目2n=38,但其染色体组型不符合预期型,不是简单地由两个亲本各自一套染色体组型组合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多态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及其双亲染色体核型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旨在对其杂交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小黄鱼的核型为2n=6sm+42t,NF=54;大黄鱼的核型为2n=2sm+22st+24t,NF=72;杂交子代为2n=8sm+12st+28t,NF=68。杂交子代和亲本在染色体数目上一致,但在组型上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过程中双亲染色体组发生了融合和重配。同时,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672bp的COI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其母本小黄鱼的序列几乎一致,利用Kitumra-2-Parameter-Distance双参数模型分析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的遗传距离为0.011,该数值接近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聚成一支。杂交子代在线粒体COI基因上表现出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6.
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作为我国重要养殖品种的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尚未发现有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报道.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法制备了双斑东方鲀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双斑东方鲀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4,其染色体臂数为NF=62,核型公式为12m+6sm+26t.通过比较分析推测2n=44应该是东方鲀属的染色体基础核型,而其染色体核型的高度保守可能是东方鲀属鱼类易于发生种间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海滨香豌豆根尖为材料,用压片法研究了其染色体和核型,结果表明,海滨香豌豆核型为2n=14=6m+8sm。与栽培豌豆染色体数目相同,核型相似。  相似文献   

8.
6种科(Teraponidae)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及秋水仙素溶液, 取活体头肾组织低渗、固定和空气干燥, 分析比较了(Terapon theraps)、细鳞(Terapon jarbua,/i>)、尖吻 (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叉牙 (Helotes sexlineatus)、列牙 (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高体革 (Scortum barcoo)的核型。结果表明, 6种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 除尖吻外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 的核型为2n=48=48t, 臂数: NF=48; 细鳞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叉牙2n=48=48t, NF=48; 列牙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高体革2n=48=2m+2sm+44t, NF=52; 尖吻 2n=48=4m+2st+42t, NF=52。科这6种鱼染色体均属于典型的高位类群。同时, 将科6种鱼与前人已完成的科其它鱼类的核型进行比较, 发现尖吻的核型出现异型性染色体, 并对尖吻出现罕见的异型性染色体进行分析讨论。除高体革外, 其余5种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鮸状黄姑鱼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对状黄姑鱼 (NibeamiichtheoidesChu,Lo &Wu)的核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状黄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48t ,臂数NF=48。本文还就鱼类的染色体核型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及银染法研究真鲷和黑鲷的核型及Ag—NOR带。指出这两种鱼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8,2st+46t,NF=48和2n=48,4m+4sm+2st+38t,NF=56。两种鱼的核型中各自唯一的一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染色体)为典型的具次缢痕的染色体。银染结果显示该次缢痕部位即为银染核仁组织者区域(Ag—Nucleolusorganizer regions NORs),并表现出多态性。同时,在这两种鱼的中期分裂相中普遍观察到了NORs联合现象。此外,还讨论了这两种鱼的亲缘关系和鲷科鱼类中两个类群及其核型的分化问题,认为从细胞遗传学角度看,鲷科鱼类的两个类群在演化过程中是分支进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引进品种的种质遗传特征,作者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丹麦钢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染色体,并进行其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与虹鳟(O.mykiss)略有不同,钢头鳟的染色体数目为58条,核型公式为2n=44m+14t,臂数NF=102。丹麦钢头鳟染色体核型结果为其养殖、良种选育或者杂交育种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种质资源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波纹唇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的细胞生物学特征,采用植物血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腹腔注射和空气干燥制片法以头肾组织为材料,对波纹唇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具有染色体48条,核型公式为2n=48=6m+42t,NF=54,未发现随体、次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基础,为了补充螠虫动物的核型资料,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tus)的遗传育种和进化分类研究提供基础,以单环刺螠胚胎、幼体及成体体腔细胞、呼吸肠等为材料,经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处理后,采用低渗和滴片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单环刺螠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体经0.4 g/L秋水仙素浸泡12 h后,取体腔细胞,经0.075 mol/L KCl低渗45 min,采用热滴片法制片效果最佳。单环刺螠染色体数目为2N=146,核型公式为2N=58M+26SM+20ST+42T,染色体臂数NF=250,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和随体。  相似文献   

15.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凝集素(PHA)、秋水仙素,以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头肾组织为材料,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大刺鳅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核型公式为2n=14m+34t, NF=62。对24尾大刺鳅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大刺鳅Cytb基因、D-loop序列长度分别为1438bp、895bp,两个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656和0.541,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539和0.0081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5.938和6.805,说明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2)两个基因的每个个体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18和0.000—0.026,说明该种群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小。(3)中性检验的Tajima’sD检验及Fu's Fs检验的结果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过扩张。结果说明北江大刺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用于人工繁育。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过荧光染色、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首次研究了棘头梅童鱼(Richardson,1844)的核型特征。雌性核型有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a,NF=48),而雄性核型包含2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单体和1条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n=1m+46a,NF=48)。雌性和雄性核型之间的差异表明,棘头梅童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为X1X1X2X2/X1X2Y型,其中Y为雄性中特有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三色FISH结果显示,5S rDNA和18S rDNA位点定位在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X1)以及Y染色体的短臂;X1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异的臂间端粒信号(ITS),与5S rDNA位点部分重叠。Self-GISH结果显示,在推定的性染色体DNA重复序列聚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关于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起源的假说:Y染色体起源于祖先核型(2n=48a)中的两条端部着丝染色体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片段缺失。本研究首次在石首鱼科中描述了异形的性染色体,将为其他石首鱼的性染色体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尤锋  刘静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15-118
于1990,1993 - 1994年以捕自青岛近海的牙鲆亲鱼,采用冷休克法(0-4°C)进行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实验,以期掌握牙鲆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研究遗传育种方法。通过实验得到了三倍体牙鲆并进行培育。在原肠胚期采用空气干燥法、Giemsa染色获得正常二倍体、三倍体的染色体制片。镜检得,牙鲆二倍体染色体以2n=48,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4t,其管数NF=48;三倍体的染色体3n=72,也都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臂数NF=72,并依据二倍体的枝型得出了三倍体的核型图。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核型分析、Ag-NORs及C-带技术对美国红鱼的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48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核仁组织区位于第1对同源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美国红鱼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显示为C-带阳性,同时发现核仁组织区也表现为异染色质;第1对染色体表现为长度多态性,与核仁组织区多态性相关,而非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对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消化器官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消化道较短,其长度仅为鱼体全长的49.31%±2.60%。牙细小,三齿头型,多行在使用,每侧有12~14纵行。食道粗短,具有6~8条粗大的纵褶。胃呈"V"型,可分为贲门部和幽门部。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回肠具有18片几乎平行的螺旋瓣。大肠可分为结肠和直肠,均较短。肝脏大,分为左右两叶,左叶较长而宽大,胆囊位于肝左叶近中央背侧,肝脏质量占鱼体质量的4.92%±1.22%。胰脏可分背、腹两叶,胰脏质量占鱼体质量的0.16%±0.04%。条纹斑竹鲨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与其它鱼类基本相似,但大肠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中含有大量大型粘液细胞。研究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消化系统具有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本研究为条纹斑竹鲨的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和投饵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作者采用体内注射PHA培养肾细胞法对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为2n=48t,属于石斑鱼属鱼类典型的高位类中原始类群,是石斑鱼属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