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水体中痕量铬(Ⅵ)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做了研究。研究体系为:铬(Ⅵ)-弱酸性艳蓝(RAWL)-溴酸钾-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硫酸。所得最佳分析条件为:pH=1.50,c(RAWL)=1.000×10-4 mol/L,ρ(CTMAB)=2.500g/L,c(KBrO3)=7.200×10-3 mol/L,t=2.0min,θ=45.0℃。所得的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00ng/mL,检出限为0.45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97%~1.92%,加标回收率为98.8%~101.5%。干扰离子实验表明:海水中的大多数阴、阳离子在此条件下对铬(Ⅵ)的测定无明显干扰。本方法可成功应用于淡水与海水体系中,并得到青岛近海及胶州湾铬(Ⅵ)的含量分布。相对于其他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本方法具有分析温度低、检出限低、准确度高、易操作、耗时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新的测定痕量钴(Ⅱ)的分析方法。研究体系为:钴(Ⅱ)-茜素红s-过氧化氢-碳酸钠。所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11.00,反应时间t=7.50min,反应温度θ=35.0℃,ρ(C_(14)H_7O_7SNa·H_2O)=6.400×10~(-2) g·L~(-1),Φ(H_2O_2)=7.200×10-2%。在该反应条件下,此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5%~2.96%,检出限为4.21×10~(-2)ng/mL。在淡水体系中相对标准偏差在1.93%~2.79%之间,而加标回收率在98.7%~101.3%之间。相较于其他测量方法,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温度低,准确度高,检出限低,分析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的Sb(Ⅴ)和Sb(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测定天然水体中的总溶解态无机锑(Sb(V+Ⅲ))和三价锑(Sb(c)).选择的最佳仪器条件为:灯电流60 mA,负高压-260 V,原子化器的温度190℃和氩气的载气流量600mL/min.Sb(V+Ⅲ)在1 mol/L HC1介质中进行测定,检出限为0.024μg/L,线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从实验室现有的斑马鱼(Danio rerio)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了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抗H3A8。以纯化的单抗H3A8、金鱼Lv与HRP标记的Lv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夹心ELISA,其工作范围为15.6~1 000ng·mL-1,检出限为9.6ng·mL-1,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分别为1.30%~4.99%和2.30%~4.37%,并且金鱼Vtg与Lv的标准曲线几乎重合,表明建立的夹心ELISA可以准确定量金鱼Vtg,并利用建立的ELISA测定了10、100、1 000ng/L 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暴露3和21d后雄性金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发现1 000ng·L-1 E2暴露3d、100与1 000ng·L-1 E2暴露21d均能显著升高雄鱼血浆和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E2暴露21d后雄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较为接近,建议将取样简便且对鱼体无伤害的体表粘液用作今后金鱼Vtg的检测样品。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在海南省东北部河流万泉河和文昌河以及周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体系采集水样,测定其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结果表明,万泉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3和39.7μmol·L-1;文昌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则为133.0和47.4μmol·L-1,其周边红树林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4.1和27.9μmol·L-1;珊瑚礁周边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6.3和22.41μmol·L-1.文昌河周边的养殖活动及红树林水体对该河流中的高DOC和POC可能有显著贡献,且文昌河POC%与TSM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2=0.71,n=9).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Chl a的比值分别介于72-312、43-196、122.5-334.估算浮游植物对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的贡献量分别为34%、45%、38%.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10~11月现场测定了东海中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分为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的含量,研究其水平分布特征、DMSPp的粒径分布及DMSPd的降解速率,并对DMS的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DMSPd和DMSPp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84±0.40)、(5.84±0.93)和(13.01±0.52)nmol·L-1。海水中DMSPd的降解速率在2.59~16.36nmol·L-1·d-1之间,平均值为(6.78±0.84)nmol·L-1·d-1。调查海域范围内,小型浮游植物(20μm)是DMSPp和叶绿素a(Chl a)重要贡献者。此外,秋季东海表层海水DMS的海-气交换通量为0.66~31.73μmol·m-2·d-1,平均值为(11.63±0.71)μmol·m-2·d-1。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不同氮磷比(0∶1、5∶1、20∶1、50∶1)以及铁浓度(10、100、1 000nmol·L-1)对球形棕囊藻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产生的影响。富磷浓度(36.12μmol·L-1)条件下的球形棕囊藻DMS和DMSP的产量明显高于贫磷浓度条件下(0.361 2μmol·L-1)的DMS和DMSP的产量,N/P比为50∶1时球形棕囊藻的DMS和DMSP产量明显高于其他N/P比(0∶1、5∶1、20∶1)的DMS和DMSP产量,但N/P比为50∶1时单位Chl-aDMS/DMSP产量在4个N/P比(0∶1、5∶1、20∶1、50∶1)中却最低。贫磷培养液的DMSPd在N/P比为0∶1时峰值显著高于其它N/P比(5∶1、20∶1、50∶1)条件下的DMSPd,并且N/P比为50∶1时DMS的释放量最大。低Fe3+浓度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液中DMSPd的形成,Fe3+浓度为1 000nmol·L-1时单位Chl-a的DMSPp产量最小,而单位Chl-a的DMS生产能力在Fe3+浓度为100nmol·L-1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OPA—HPLC-FLD)联用技术分离测定了海水中的14种主要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通过邻苯二甲醛—3-巯基丙酸(OPA—3-MPA)柱前衍生后,在XDB-C18柱上分离。不同氨基酸测定的精密度(RSD)为1.62%~3.80%,检测限为11.4~69.7 ng.L-1,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2%~110%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得青岛近海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浓度为0.015~0.284μmolL-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海洋平肝潜阳中药石决明的降血压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体外测定石决明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以马尿酰-组氨酰-亮氨酸为反应底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为催化剂,反应所生成的马尿酸为测定指标,未加酶抑制剂的反应为空白对照。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1,检测波长228nm,进样量10μL;马尿酸在0.005~1.000m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最低检测限为0.2μmol·L-1,对马尿酸的回收率范围为95.0%~102.8%。将方法应用于海洋中药石决明的ACE抑制活性测定,其IC50值为49.20mg·mL-1。本研究为石决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机制和有效成分的深入探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用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海洋沉积物中16种优先监控的多环芳烃(PAH s)的方法。本方法采用丙酮作为萃取溶剂,在超声波作用下萃取出泥样中的PAH s,萃取液经浓缩后直接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经对色谱条件和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后,各PAH组分的线性范围为1~500 ng之间,相关系数0.9921~0.999,检出限0.1~4.6 ng,达到海洋沉积物PAH s的检测要求。运用本法对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表层沉积物PAH s进行检测,各PAH组分加标回收率为69.2%~108%,总平均达89.2%,相对标准偏差为0.5%~10.3%。本方法只需要萃取、浓缩和定容三个步骤,具有简便、迅速、高效、分析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10-10在胶州湾15个站位获取的表层海水样品中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在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检测到3种典型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分别为乳酸、乙酸和甲酸,这3种酸的总浓度(TOA)的变化范围为18.02~24.66μmol.L-1,平均浓度为20.95±1.95μmol.L-1;乳酸、乙酸和甲酸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72~11.11,4.47~17.98,2.89~6.04μmol.L-1,平均浓度分别为(3.25±2.25),(12.77±2.94),(4.90±1.27)μmol.L-1,乙酸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甲酸和乳酸。总体而言,3种酸的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人类活动是胶州湾有机酸的主要来源并且对LMWOAs的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溶解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的浓度分布以及它们与LMWOAs之间的关系。DOC的浓度变化范围为140.25~197.50μmol.L-1,平均浓度为(161.22±17.67)μmol.L-1;Chl-a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70~1.45μmol.L-1,平均浓度为(0.91±0.28)μmol.L-1。发现TOA浓度与TOA/D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TOA浓度与Chl-a浓度缺少相关性,表明生物活动对胶州湾LMWOAs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基于离心超滤技术的近岸海水中络合态铁(Fe)粒径分级方法。经0.45μm滤膜过滤的海水样品,分别用不同孔径(3 k Da、10 k Da、30 k Da、100 k Da)的超滤膜离心超滤并脱盐。不同分子量范围的化合物富集于相应孔径的超滤膜上,以酸溶液提取出Fe,用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检测限为0.10μg·L-1,线性范围0.25~10μg·L-1,4组不同孔径超滤膜测定同一份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4%~10.3%。本方法成功应用于福建九龙江口至厦门西海域水样的测定,结果显示各分子量范围内的络合态Fe含量随盐度增高而降低,且呈非保守分布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铁是海水原位测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采用Ferene分光光度法,搭建流动注射分析系统,优化进样条件、显色条件,实现了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铁的在线测定。结果表明,测定Fe(II)时,Ferene、缓冲液浓度分别为8×10–3、0.4 mol/L,Ferene、样品流速分别为0.8、0.6 m L/min,显色盘管长度为40 cm时,方法的灵敏度、检测限最佳;测定Fe(III)时,Ferene、缓冲液、抗坏血酸浓度分别为1×10–2、0.5、0.01 mol/L,Ferene/抗坏血酸、样品流速均为1.0 m L/min,还原、显色盘管长度均为40 cm时,方法的灵敏度、检测限最佳。最佳实验条件下,Fe(II)、Fe(III)在0.2~10μmol/L和0.5~16μmol/L范围内,工作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A=0.0834 C+0.0564(μmol/L,n=8,R2=0.997)和A=0.0478C+0.0423(μmol/L,n=8,R2=0.997)。Fe(II)、Fe(III)检测限分别为24、39 nmol/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1.2%(n=10),加标回收率为97.9%~103.0%。共存离子实验表明,流体中的Na+、Mn2+、Cu2+、Cu+不会对测量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富集海水中6种硫丹及其衍生物,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和外标法定量,建立海水中硫丹及其衍生物的快速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硫丹及其衍生物的线性范围为2.5~100.0μg/L,相关系数为0.990~0.998,检出限为0.10~21.30 ng/L。在3个加标条件(5,10和25μg/L)下,人工海水硫丹的加标回收率为85.60%~119.50%,相对标准偏差(n=6)为1.3%~7.8%。实际海水硫丹的加标回收率为90.60%~120.70%,相对标准偏差为1.6%~7.9%。该方法应用于青岛近岸海域海水的测试,在青岛近岸水体中未检出α-硫丹和β-硫丹,检出硫丹衍生物:硫丹醚(N.D.~1.758μg/L),硫丹内酯(1.040~11.260μg/L)和硫丹硫酸酯(1.009~6.091μg/L)。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前处理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并可满足海水中硫丹及其衍生物的快速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海水体系中Cu(Ⅱ)与α-FeOOH间的离子/配位子交换动力学。实验测定反应级数n=1;速率常数k(25℃)=6.12、k(35℃)=8.40;活化能E_a=2.43×10~4J/mol。反应第一阶段的速率由固有液膜扩散所控制;反应第二阶段的速率由递进液膜扩散所控制。反应全过程可统一地用固有液膜扩散和递进液膜扩散的复合模型、描述,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探讨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虫寻)的致毒机理,实验研究了4种重金属离子(Cu2+,Pb2+,Hg2+,Cd2+)对日本(虫寻)血淋巴SOD,CAT,GPx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虫寻)血淋巴SOD,GPx活力影响显著(P<0.05),并在实验时间内均呈现峰值变化,而空白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5).在低浓度重金属离子(Cu2+≤0.1mg·L-1,Pb2+≤0.5mg·L-1,Hg2+≤0.005mg·L-1,Cd2+≤0.05mg·L-1)作用下,各处理组SOD活力在实验时间内均呈激活状态,而高浓度处理组(Cu2+≥1mg·L-1,Pb2+≥5mg·L-1,Hg2+≥0.05mg·L-1,Cd2+≥0.5mg·L-1)SOD活力在暂时升高后逐渐下降,均在第9天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GPx活力在短时间被暂时激活后逐渐下降,除低浓度Cu2+(0.05,0.1mg·L-1),Pb2+(0.25,0.5mg·L-1)处理组外,各处理组酶活力在21d均下降到对照水平(P>0.05)或受到显著抑制(P<0.05),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CAT活力未检出.4种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虫寻)血淋巴SOD,GPx活力的毒性大小为:Hg2+>Cd2+>Cu2+>Pb2+.血淋巴SOD活力变化可以作为日本(虫寻)毒理学的评价指标和重金属污染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4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北黄海42个站位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组成。本次调查还分析了Chl a的浓度分布以及DFAA与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FA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9~1.15μmol·L~(-1),平均浓度为(0.52±0.24)μmol·L~(-1);Chl a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4~4.76μg·L~(-1),平均值为(1.02±0.81)μg·L~(-1)。总体看来含量最多的个体氨基酸分别为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它们占DFAA含量的70.7%;而在高Chl a浓度与低Chl a浓度站位间DFAA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发现DFAA与Chl a浓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4,n=42,P0.05)。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深圳大鹏湾及大亚湾近岸海水及其潮间带动物有机锡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大鹏湾海水中三丁基锡(TBT)和二丁基锡(DBT)的含量分别为21.13-25.03和10.22-18.68ng·L-1;大亚湾中海水中TBT和DBT的含量分别为nd(低于检测限)-7.63和nd-8.56ng·L-1,所有水样均未检测出单丁基锡(MDT).大鹏湾潮间带软体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 Gould、单齿螺Monodonta labio等)体内TBT、DBT、MDT、三苯基锡(TPT)的含量分别为3.02-26.48、nd-2.65、nd-1.57、13.10-164.08ng·L-1(湿重);大亚湾潮间带软体动物体内TBT、DBT、MDT、TPT的含量分别为nd-17.67、nd-1.50、nd、nd-17.66ng·L-1(湿重).与国内外其他海港水体和软体动物的调查结果相比,大亚湾受有机锡污染的程度相对较轻,但大鹏湾的污染程度则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我国应尽早制定法规限制有机锡类化合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磷酸盐、硝酸盐组成对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组成磷酸盐 (PO4- P)和硝酸盐 (NO3 - N)对新月菱形藻、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L ogistic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组成 PO4- P和 NO3 - N条件下 3种海洋赤潮藻生长状况 ,其中拟合相关系数 R2 =0 .95± 0 .0 3。进一步研究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均存在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在本文实验条件下新月菱形藻的 C*PO4为 1.72μmol· L-1,C*NO3 为 4 0 .4 2μmol· L-1;旋链角毛藻的分别为 2 .0 7μmol· L-1和 4 4.76 μmol· L-1;中肋骨条藻的分别为 1.13μmol· L-1和 30 .2 6 μmol· L-1。当 PO4- P,NO3 - N初始浓度分别小于其营养盐生长阈值 C*PO4,C*NO3 时 ,随其初始浓度增加会促进 3种赤潮藻生长 ,但当初始浓度大于营养盐生长阈值时 ,随营养盐初始浓度增加反而会逐渐限制其生长。这表明 3种海洋赤潮藻都存在 1个适宜其生长的 (N∶ P) 最佳值 ,其中新月菱形藻的 (N∶ P) 最佳值 =2 0∶ 1,旋链角毛藻的 (N∶ P) 最佳值 =19∶ 1,中肋骨条藻的 (N∶ P) 最佳值 =32∶ 1。  相似文献   

20.
龙须菜在滩涂贝藻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张涛  杨红生  刘保忠  周毅  刘鹰 《海洋科学》2006,30(12):72-76
2005年5-7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壳长为48.35 mm±4.27 mm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成贝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eber-van Bosse)的4种配比(生物量配比分别为0∶1、1∶1、2∶1、4∶1)进行了混养实验,每周测定养殖水体中营养盐变化情况以及文蛤、龙须菜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等。实验表明,加入了大型藻类的文蛤养殖系统,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其氨氮、亚硝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降低,NH4-N从5.52μmol/L降至1.30μmol/L、NO2-N从0.31μmol/L降至0.06μmol/L,而PO4-P从0.48μmol/L降至0.006μmol/L。实验结束后,文蛤及龙须菜生长情况良好,文蛤特定生长率最高达到了0.84%,龙须菜最高则达到了1.79%。本实验条件下,在文蛤成贝养殖系统中加入大型藻类,对养殖水体中的NH4-N、NO2-N、PO4-P有明显的吸收效果,吸收率分别为86%、98%和99%,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