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种蛾螺科种类、3种织纹螺科种类和1种细带螺科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科12个种的齿舌均由2列侧齿和1列中央齿构成,无缘齿,齿式为0·1·1·1·0。蛾螺科种类(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台湾东风螺、深沟东风螺、缝合海因螺、香螺、甲虫螺和Antillophos sp.)的侧齿具小齿2—3枚,中央齿具小齿3—7枚。织纹螺科种类(半褶织纹螺、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的侧齿具小齿2枚,中央齿具小齿9—13枚,其基板的两端常延伸至下一齿排附近。半褶织纹螺具侧齿附板,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无侧齿附板。塔形纺锤螺的侧齿呈长形的梳子状,具小齿9—12枚,中央齿极小,具小齿3枚。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未发现东风螺属种类的齿舌具有种特异性。侧齿附板不存在于所有织纹螺科的种类中,其有无也不能作为同属或同亚属种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2.
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体内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8月和11月在九龙江口红树林区采集了6种底栖动物,测定了它们体内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紫游螺(Neritina [Dostia] violacea)、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查加拟蟹守螺(Cerithideadj adjariensis)、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弹涂鱼和黑口滨螺体内多环芳烃的含量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它们的富集系数却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弹涂鱼、黑口滨螺、查加拟蟹守螺和可口革囊星虫体内多环芳烃主要由二环多环芳烃组成,紫游螺和孔虾虎鱼体内分别是四环和五环多环芳烃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3.
强壮箭虫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强壮箭虫对突变温度、突变盐度和渐变温度、渐变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水温由15℃突变到1℃时,存活率为75%;水温由15℃突变为30℃时,存活率仅为5%.求得24h急性半致死温度上限为27.2℃.水温从20℃逐渐上升至25、30、35℃,存活率分别为85 %、10 %、0 %;水温从20℃逐渐下降至15、10、5℃,其存活率分别为 100 %、95 %和80 %.盐度从31突变为20、40,箭虫的存活率均为100%,随着盐度突变幅度的增大,强壮箭虫的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求得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上限为45,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下限为13.3.盐度逐渐从31上升到46、 52,其存活率由90%下降到0%;盐度逐渐从31降到13、6,其存活率由95%下降到0%.求得间隔12h半致死渐变盐度上限为48.7,半致死渐变盐度下限为9.3.根据实验结果,强壮箭虫应属喜冷广温种和近岸广盐种.  相似文献   

4.
锰纤维富集-γ能谱法测定海水中的224Ra、226Ra和228Ra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锰纤维富集大体积海水中的镭同位素,继用HPGey谱仪通过测定子体发射的y射线测定了海水中224Ra、226Ra和228Ra的比活度.推导了3种核素比活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样品处理和谱分析方法.该法简单、快速,省却了化学分离的繁杂过程,可同时测定3种核素.  相似文献   

5.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几种软体动物:翡翠贻贝Pernaviridis、波纹巴非蛤Paphia(Paphia)undulata、凸加夫蛤Gafrariumtumidum、曲畸心蛤Anomalocardiaflexuosa、伊萨伯雪蛤Chione(Clausinella)isabellina、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zonalis和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对~14C-DDT和~14C-杀灭菊酯的积累和排泄。结果表明:~14C-DDT很快地在动物体中积累。翡翠贻贝和波纹巴非蛤积累DDT的能力最高,腹足类的纵带滩栖螺和珠带拟蟹守螺积累DDT的能力较差。~14C-DDT在动物中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在消化腺和鳃中分布最多,外套膜、足和水管次之,贝壳中的积累最少。DDT在波纹巴非蛤中的半衰期最长,除鳃以外,DDT在波纹巴非始的软组织中的半衰期在30d以上,提示波纹巴非蛤可能作为海区DDT污染的指示生物。杀灭菊酯在软体动物中的积累和排泄类似DDT,但其浓集系数和半衰期均远远小于DDT。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缺氧对大弹涂鱼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缺氧环境(溶解氧1.5±0.11mg/L),探究急性缺氧(1h,3h和6h)对大弹涂鱼缺氧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6h缺氧过程中,对照组实验鱼肝脏中缺氧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和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缺氧处理组实验鱼肝脏中缺氧诱导因子(HIF)、葡萄糖转运体、脯氨酰羟化酶和Bcl2/腺癌E1B19KD交互蛋白3基因的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在6h处理时间内逐渐上调,但肿瘤抑制蛋白p53基因的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在1h时显著最高;缺氧处理组实验鱼肝脏中乳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逐渐下调,在6h时达到最低;但肝脏中葡萄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在3h时显著增加,随后逐渐降低,在6h时达到最低;在整个缺氧过程中,缺氧处理组实验鱼肝脏中缺氧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HIF信号通路在缺氧应答中被激活;缺氧胁迫会抑制鱼类需氧代谢的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海水中分别添加氨氮(以氯化铵作为氨氮源)0(对照组,C0组)、10(C10组)、20(C20组)、30(C30组)、40 mg/dm3(C40组),胁迫24、48、72、96 h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各组织器官中SOD、G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穴青蟹鳃中SOD活性,除C40组外,其余各组在胁迫24、48 h随氨氮含量升高而升高,胁迫72、96 h则随氨氮含量升高而下降(p〈0.05),C40组的则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一直呈下降趋势;各组拟穴青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的SOD活性变化趋势相同,鳃和肌肉SOD活性最高均出现在胁迫48 h,肝胰腺SOD活性最高则在胁迫72 h.各组拟穴青蟹鳃GPX活性在胁迫24、48和72 h随氨氮含量升高而下降,胁迫96 h随氨氮含量升高而增大;各组拟穴青蟹肝胰腺和肌肉GPX活性变化与肝胰腺SOD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胁迫48 h,C40组拟穴青蟹肝胰腺GPX活性最高.氨氮胁迫显著影响拟穴青蟹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9.
Cd~(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毒性及蓄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生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6个浓度下Cd2+对青蛤的急性毒性进行测定,经回归分析后,得到Cd2+对青蛤96h半致死浓度为20.09mg/L,安全浓度为0.201mg/L。分别对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下Cd2+在青蛤体内不同组织的蓄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168h青蛤各组织Cd2+的含量依次为肌肉内脏团鳃;而在安全浓度下,其结果为内脏团鳃肌肉,内脏团对于Cd2+富集能力远高于肌肉。讨论了青蛤的养殖环境及产品检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为对象,探讨了不同加标浓度Hg2+(2.5、5、7.5、10μg/L)胁迫下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富集效应,测定了鳃和血细胞两个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细胞色素P450(CYP414A1),硫氧还蛋白(Trx)、金属硫蛋白(MT)、热休克蛋白(HSP70)以及溶菌酶(Lysozyme)8个基因的剂量和时序表达变化,筛选了指示汞污染的生物标记物。研究结果表明:蛤仔鳃组织对汞富集随时间延长和Hg2+浓度增加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10μg/L Hg2+剂量暴露48 h时达到(0.308±0.037)μg/g的最高富集量,为对照组的21倍(P0.01)。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鳃CYP414A1和GPx基因分别在24 h和48 h的2.5μg/L暴露组表达显著上调。鳃Lysozyme在24 h的7.5μg/L处理组中表达显著上调,鳃HSP70基因在48 h的7.5μg/L处理组中呈现显著下调趋势(P0.01)。鳃和血细胞中HSP70基因表达量在10μg/L处理组中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P0.01)。鳃CYP414A1和GPx基因、鳃Lysozyme和鳃HSP70、鳃和血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可分别作为指示不同浓度汞污染的生物标记物,其它基因的表达结果不符合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原则。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型生物标记物可较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汞污染状况,为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重金属Hg污染早期监测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1.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在苯并(a)芘(BaP)胁迫下大弹涂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暴露3d时,不同BaP含量组大弹涂鱼肝脏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暴露7d时,随着B aP含量的升高,0.5mg/dm^3 BaP含量组SOD活性被显著诱导(P<0.05),为对照组的1.87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含量组肝脏SOD的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对照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表明SOD活性易受污染以外的因素,如水体容量、铒料、光照等的影响。污染解除后,0.5mg/dm^3含量组SOD活性显著升高,表明大弹涂鱼肝脏仍具有较强的生理调节机能,也可能表明SOD活性的变化相对于环境因子改变的“迟滞性”。以上这些结果表明SOD有可能作为大弹涂鱼受BaP胁迫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大弹涂鱼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外周血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1)镉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是遗传毒性而非细胞毒性,并且产生的遗传损伤存在显著(P0.01或P0.05)的剂量效应,染毒1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29.592x-10.576(r2=0.9786),y=28.417x-14.859(r2=0.9857),染毒2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32.044x-5.0235(r2=0.941),y=29.911x-9.539(r2=0.9635)。(2)DNA的损伤程度和污染胁迫之间存在着时间效应。以上结果表明,DNA损伤可作为大弹涂鱼受镉胁迫时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率和肝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05mg/L Cd2 浓度组,10d时检测到微核率极显著升高;0.5mg/L和5mg/L组5d时就可检测到微核率极显著升高,到10d时微核率达到最高值;10d时转入清洁海水后,3个组在15d再次出现一个微核率的最高值。大弹涂鱼肝脏过氧化物酶标记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3个组的GSH-Px酶活性和5mg/L浓度组GST酶活性在12h后显示出极显著变化,3个组GST酶活性在24h检测到极显著差异;在转入清洁海水5d时,3个组GSH-Px酶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可检测到极显著差异,而3个组的GST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过氧化物酶标记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镉污染;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内过氧化物酶标记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要采用人工染毒的方法,进行了镉污染暴露对大弹涂鱼血清转铁蛋白(STF)铁结合能力和血红细胞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染毒第7天开始,血清铁浓度,血清铁饱和度稳定上升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性差异,且对镉敏感。而转铁蛋白的总铁结合力和不饱和铁结合力则无稳定的趋势。血红蛋白的A值与血细胞浓度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并于染毒11天后开始出现显著性降低。揭示镉胁迫引起的大弹涂鱼机体损伤与它对动物机体的铁代谢影响紧密相关。大弹涂鱼血清的铁饱和度、血清铁浓度、血红细胞的吸光度和浓度可以作为长期海洋污染暴露的生物标记,其中血清的铁饱和度可靠度最高,而血红细胞的吸光度和浓度的测定最为简便。推测,其他鱼类在镉胁迫下也应当有相似的血液生理变化,在明确健康对照的相关指标变化范围后,可以便利地监控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5.
五种海洋鱼类消化道G细胞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胃泌素多克隆抗体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黄鳍鲷(Sparus lat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褐篮子鱼(Sigauns fusces-en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胃泌素细胞(G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别和定位。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G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直肠偶见。黄鳍鲷G细胞仅在小肠发现。牙鲆G细胞大量位于幽门胃和小肠。褐篮子鱼G细胞在幽门盲囊和小肠有少量分布。大弹涂鱼G细胞在贲门胃、幽门胃和小肠均有出现,大量分布于幽门胃。5种鱼类G细胞主要出现在胃和小肠的分布状况,与胃泌素调节胃肠消化吸收的功能相一致。5种鱼类G细胞形态类型多样,提示了胃泌素以不同的内分泌方式参与消化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弹涂鱼基因组DNA两种提取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饱和酚提取法和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的UN IQ-10柱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法对大弹涂鱼的总DNA进行了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得到的DNA片段分子量在21 kb以上;通过PCR扩增实验,证明了用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均可直接用于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RAPD)遗传标记;试剂盒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D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the mudskipper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spawning season in the Funing Bay, Fujian, China. The fish burrows were basically Y-shaped and had two openings onto the mudflats. Part of the intersect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burrow was dilated to form a "spawning chamber".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0.40~0.65 mg/dm3)of water 15 cm deep inside the burrow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5.96~6.19 mg/dm3) of intertidal pool water. Water temperatures inside the burrow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intertidal pools. 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eggs were laid on the inner wall and ceiling of the spawning chamber by means of filamentous attachments, and a male stayed inside the burrows to guard it. Field investigations also suggested that fish of both sexes constructed mud burrows by themselves but that the spawning chamber was made only in the male burrow. The male attracted a female to his burrow for mating and spawning. There was no water in the spawning chamber, and thus the eggs were exposed to the air in the chamber. Changes in spawning readiness and gonadosomatic index indicated that synchronization of spawning was related to the semi-lunar periodicity, an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the mudskippers.  相似文献   

18.
大弹涂鱼血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外周血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还见到红细胞、大、小淋巴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此外,血液中还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于2004年4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滩涂采集野生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30尾,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方法,分析了乳酸脱氢酶(LDH)、甲酸脱氢酶(FDH)、谷氨酸脱氢酶(GDH)、D-葡糖脱氢酶(GC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酯酶(EST)等10种酶在大弹涂鱼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同工酶表型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弹涂鱼10种同工酶中除CAT外的另9种酶都得到了清晰的酶谱。该9种酶共记录了23个基因座位,筛选出LDH-1,FDH-1,G6PDH-1,ME-1,SOD-1,EST-1,EST-2,EST-3等8个多态基因座位。澥浦大弹涂鱼多态座位比例(P)为34.78%,平均杂合度(H)为0.0594,与其他海水鱼类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