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美丽海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要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重要手段。为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文章对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各地实施的270余个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以及18个"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海域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海岛整治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建设4个方面;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岸线260km、沙滩1 240hm~2、海岛近60个、滨海湿地4 100hm~2,多地整治修复效果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呈明显改善和整体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与此同时,目前仍存在缺乏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尚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及海洋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方向的建议,即做好"三个"转变:保护修复从局部向系统化和高层次转变、资金来源从依靠中央财政向多渠道投入机制转变以及修复模式从人工干预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2.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客观评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修复效果,文章借鉴我国海洋整治修复项目实践情况,围绕“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构建了涵盖16个指标的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科学反映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以第一批温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例,实施蓝色海湾指数评价。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的构建对于全面掌握全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实施情况,科学指导修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我国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加大海岸整治修复力度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沙坝-潟湖海岸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因人类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是“蓝色海湾”等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对象。文章以辽宁省浮渡河口沙坝-潟湖为例,总结国内外河口沙坝-潟湖主要生态修复思路和方法,提出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坝-潟湖受损机制和生态修复评估体系构建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我国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和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提升整治修复能力两方面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态环境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和福祉,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气候变化加剧、海洋污染持续、局部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减、珍稀物种消失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部分海域海洋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千米、滨海湿地2.3万公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和工程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式,坚持陆海统筹,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十二五"海洋工作成就海洋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1%,到"十二五"期末,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9.6%。推进13个无居民海岛使用的确权发证。实现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36%目标,累计修复岸线2000余公里。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达3.3%;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减少10%。利用中央海域使用金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及生态保  相似文献   

8.
海岛生态文明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岛整治修复工作,是改善海岛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合理的整治修复工程分类对于海岛整治修复工作申报、审批、实施及评估工作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目前国内尚未形成适应于我国海岛整治修复工作的完整工程分类。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颁布后国家实施的整治修复工作跟踪研究,结合已有分类,通过分析-组合-归纳模式,初步分析建立适用于我国海岛整治修复工作现状的工程分类体系,分为一级12类,二级46类。对全国149个项目工程进行格局分析,研究表明:(1)2010-2015年度,经国家实施整治修复项目涉及海岛约137个,有居民海岛63个,无居民海岛74个;工程共计654个,其中北海区262个,东海区248个,南海区144个;涉岛面积达2 662 km~2;(2)岛体整治修复工程类型经重点修复期(2010-2012)过后减缓,人为活动致使岛体损坏行为被及时遏制;(3)有居民海岛生态环境修复不断得到重视;(4)南北方根据其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工程类型呈明显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改善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重点整治海湾和河口污染;《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增强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引导和约束,深化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和管理,同时开展严格的海洋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河北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海定陆、海陆统筹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保护关键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通过北戴河综合整治等示范工程,归纳总结出陆源污染防控、受损沙滩整治修复、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淤泥质海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和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模式;提出到2020年改善河北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我国围填海的存量资源得到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当今围填海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修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以福建可门工业园区为例,针对围填海造成的"占用滨海湿地、护岸硬质化、破坏海岛、海洋生物资源损失、排放污水、生境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了"生态流"的概念,并且因地制宜,从"构建山海通廊、生态海堤、增殖放流、退堤还水、退养还滩、无居民海岛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构建了可门工业园区围填海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从而修复该区域的"通道、过滤、来源、储存和屏障"等生态功能,形成稳定向好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围填海存量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后通过可门工业园区的经验,为其他的围填海生态修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期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在振兴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文章梳理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一系列政策要求与技术指南;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分别分析了港口工业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陆海统筹,生态融合;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等新发展阶段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全面分析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我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应加强陆海统筹,切实削减氮磷入海总量;严格控制填海工程,坚决遏制滨海湿地丧失的势头;围绕关键海洋关键生态过程,实施生态恢复修复工程;加强海洋灾害风险管控,有效预防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为我国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长兴岛海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长兴岛自然环境特征和海洋生态系统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建立海洋生态功能分区的技术方法体系,运用 GIS 技术将长兴岛海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维护区和开发利用区三个生态功能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7.17%、18.04%和34.78%。根据区内的主导生态功能及目前各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长兴岛近海海域未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和目标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正面临海岸线受损、湿地面积减少和植被退化等问题,如何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海岸带已经成为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构建滨海生态廊道正是保护海岸带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调控洪水和连接景观斑块等多种生态功能,滨海生态廊道的构建可以缓冲海洋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章以杭州湾北岸上海段为例,在上海市海洋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从廊道内部与外部空间、景观绿化和海洋生态基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滨海生态廊道的具体指标和建议值,并结合杭州湾北段的生境现状,从廊道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两方面提出构建滨海廊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06—2015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别分析水质、生物生态、江河入海污染物和海洋环境风险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陆海统筹污染控制、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加强海洋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对海洋过度开发,我国近海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多处海域出现重度富营养化现象。目前,国内外不仅对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关注,而且积极寻求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其中应用大型海藻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得到普遍认可。大型海藻修复不仅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构建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还可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本研究基于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大型海藻修复策略展开综述,对现有的大型海藻生态修复特点及近海封闭海域、半封闭海域和开放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近海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空间载体,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省海域使用类型基本齐全,但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渔业用海比重较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根据山东省海域使用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空间使用现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自然岸线保有压力增大、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科学性不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受损较重、海洋污染造成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够完善、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空间资源、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山东省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渤海沿海地区有着浑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绝佳的地理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久居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文章介绍了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渤海与濑户内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便于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措施以及立法经验,深刻剖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调整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预警能力监测等建议,以期总结出适合我国渤海环境治理的海洋规划方案,从而挽救渤海的生态环境,恢复渤海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