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非培养法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比湖湖底沉积物原核微生物菌群组成,并与已有盐湖原核微生物菌群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湖泊由淡水湖向盐湖演替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实验获得艾比湖原核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并从NCBI数据库下载赛里木湖、柴窝堡湖和顿巴斯他乌盐湖3个湖泊的非培养原核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用不同盐湖细菌和古菌16S rRNA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其理化指标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同源比对及聚类结果显示,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细菌包括4个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克隆文库的6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9.4%,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2.6%,此外含有未分类类群20.6%。古菌含有两个门,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8.3%)和盐纳古菌门(Nanohaloarchaeota,1.7%)。不同盐湖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随盐度增加,盐湖细菌从变形菌门向拟杆菌门演替;古菌从奇古菌门和泉古菌门向广古菌门和盐纳古菌门演替。RDA结果显示,Na+、Cl-、SO42-和矿化度对盐湖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结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K+、Mg2+和Ca2+对艾比湖菌群结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原核微生物群落会随着湖水盐浓度的增加和盐湖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2.
分形方法在庐山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研究》1996,15(3):64-69
沉积物中Fe3+/Fe2+的值与形成时的古温度有益指数关系。假定Fe3+/Fe2+的值沿剖面的变化具有自相关性,那么它所反映的古温度变化是一条分形曲线。本文以庐山大校场剖面为例,根据孢粉和Fe3+/Fe2+的测试数据,建立了一个推算古温度的非线性公式。据此推算的古温度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共有3次明显的冷暖波动,最高年均温在22℃左右,最低达3℃左右,出现在末次冰期。未发现有低于0℃者。由粒度分数维的概念,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可作为混杂堆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度量指标。根据计算,该剖面主要接近于泥石流和石冰川的粒度分数维,而与冰碛物的粒度分数维有较大差别。综上得出,本区沉积物成因主要是间冰期季风气候下的山地泥石流和沟谷流水的洪-冲积及冰期干冷的冰缘环境下的冻融堆积。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是黄土中的主要矿物,是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的矿物之一,其在表生环境下极易移动,并且它的迁移变化受大气降水、温度等古气候因素制约,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古气候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古季风的演变规律。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的含量变化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强度密切相关,碳酸盐矿物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存在与否及淋失深度对夏季风演变同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稳定同位素δ18O可以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指示成壤时期环境中的古温度;δ13C值表现出在黄土层中高,而在古土壤层中低,因此碳酸盐δ13C值可能更多反映了植被发育程度。碳酸盐中Sr同位素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而去除碳酸盐后的Sr同位素则能更好地反映成壤作用的强度和判别风尘物质的来源。与其它季风气候替代性指标相比,酸溶相中的δ11B值变化与降水有直接关系,可以很好地作为夏季风降水指标。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Ba和Fe有应用于黄土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它们对气候环境暂无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运用B3LYP/aug-cc-pVDZ方法对[Li(H2O)n]+(n=1~10)水合团簇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气相和液相中,四配位结构的[Li(H2O)n]+水合团簇比其五配位的异构体稳定,即在水溶液中Li+易形成四配位的四面体结构。随着同时水分子数的增加,Li-O键长增大,Li+上的电荷密度减小。但是当水分子数大于4时,Li-O键长和Li+上的电荷密度变化很小。[Li(H2O)n]+水合团簇中每个水分子的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7个水分子已足以形成Li+的近似饱和水合层。另外红外光谱显示[Li(H2O)n]+水合团簇中O-H伸缩振动随着水分子数的增加发生蓝移,而~3 600 cm-1和~3 500 cm-1处的吸收峰是第二水合层与第一水合层、第三水合层和第二水合层的水分子形成氢键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硼资源主要来自沉积硼酸盐矿床,其硼同位素组成携带着丰富的成矿及蚀变信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及统计全球沉积硼酸盐矿物δ11B值,分析发现硼酸盐矿物δ11B值主要受硼源、硼酸盐结构、pH值、后期蚀变及瑞利过程影响。不同试剂合成及不同盐湖产出的硼酸盐矿物δ11B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硼源是决定δ11B值的第一要素。同一矿床及全球沉积硼酸盐矿物间δ11B值均表现出钠硼酸盐(硼砂、三方硼砂、贫水硼砂)>钠—钙硼酸盐(钠硼解石、硼钠钙石)>镁硼酸盐(多水硼镁石、柱硼镁石、库水硼镁石)>钙硼酸盐(硬硼钙石、板硼石、白硼钙石、三斜硼钙石)>钙—镁硼酸盐(砷硼镁钙石、水方硼石),这与硼酸盐矿物中BO3/BO4比值及卤水pH值有关。原始沉积硼酸盐后期埋藏过程经历的蚀变反应会改变δ11B值:(1)次生硼酸盐矿物δ11B值比原生硼酸盐矿物低2‰~4‰,这是由于脱水反应中11B倾向进入流体相;(2)次生硼酸盐矿物δ11B值比原生硼酸盐矿物高0‰~1‰,这是因为瑞利过程中10B优先进入固相造成后期沉积硼酸盐矿物δ11B值升高0.3‰~2.5‰;(3)后期流体作用会显著改变δ11B值,主要表现在硅—锶硼酸盐矿物δ11B值与原生硼酸盐矿物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模型是一个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素和氮素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研究采用MODIS遥感数据与CAS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为20.57×1012g·a-1的碳。同时根据五道梁实验点上得到的经验关系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区域上的土壤碳排放(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总量为8.07×1012 g·a-1,因此推算得高寒草原区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折算成碳为12.50×1012 g·a-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考察, 在旬阳县东段构元-棕溪乡河段发现的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 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 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 从沉积角度揭示了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悬移质泥沙的沉积物。通过地层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全新世早期9000~8500 a B.P.和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B.P.。利用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 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5630~50220 m3/s 之间。结合现代洪水洪痕洪峰计算、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分析多种方法, 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从而建立了更加可靠的万年尺度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 对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和深入理解汉江上游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江上游白河段万年尺度洪水水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考察,在多个地点发现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古土壤层与坡积石渣土层或坡积角砾层中。选择白河段JJTZ剖面进行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样品,进行沉积学分析,与2010年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进行对比,结合其宏观特征确认其为汉江洪水悬移质沉积物,粒度成分分类为细沙质粉沙。它们记录了汉江上游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OSL测年断代,确定其发生在全新世中期-晚期转折阶段,即3 200~2 800 a B.P.。利用沉积学和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采用比降法计算出两次古洪水洪峰流量为40 180 m3/s和49 170 m3/s。该结果大大延长了洪水水文数据序列,从而能够建立汉江上游万年尺度洪水流量-频率关系,对于揭示汉江上游水文过程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防洪减灾和水资源水能源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ωB97XD方法和6-311++G(d,p)基组,系统研究了[K(H2O)n]+,[NO3(H2O)n]-和KNO3(H2O)n水合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并结合经典分子动力学、OPLS-AA全原子力场以及SPC/E水模型模拟了不同水盐比(WSR) KNO3溶液,目的在于深入理解KNO3溶液中K+和 NO-3的微观水合结构,以及K+-NO-3离子间缔合作用特征。研究发现,对于KNO3(H2O)n (n=6,8,10和12)水合团簇,K+第一水合层稳定结构为四、五和六水合结构,其中五水合结构最稳定。K+和NO-3主要以溶剂共享离子对形式存在。随着团簇尺寸减小,直接接触离子对(CIP)物种出现。同时,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KNO3溶液中形成了直接接触K+-NO-3离子对,且随着溶液浓度增加,CIP物种形成需越过更大能垒。以上结果表明在KNO3稀溶液中主要存在物种为水合K+和NO-3,随浓度增大,单齿直接接触离子对(MCIP)逐渐出现。在高浓溶液或过饱和溶液中,K+-NO-3离子缔合主要以单齿CIP和少量双齿CIP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赵荣钦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的8794.24万t上升到2007年的16329.85万t,涨幅达86%。其中,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占53.6%。(2)江苏全省土地单位面积碳排放从2003年8.24t/hm2上升到2007年15.53 t/hm2,增幅为8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碳排放最大,为95.62 t/hm2。(3)江苏全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大于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达1351.285万hm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碳足迹高达10.89 hm2/ hm2。(5)江苏全省单位面积碳足迹也呈明显的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0.938 hm2/ hm2上升到2007年的1.769 hm2/ hm2。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敏感,研究青藏高原近千年来环境演化过程、规律与驱动机制对预测其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苦海沉积物总有机质相关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有机碳与总氮比值(TOC/TN)和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研究重建了该区域过去84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苦海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内源水生植物。由于暖期(冷期)时黄河上游径流量较高(低),苦海水位随之升高(降低),湖泊水动力增强(减弱),浅水区沉水植物对研究岩芯中的有机质贡献率提高(降低),导致沉积物TOC、TN、TOC/TN升高,δ13Corg值正(负)偏。人类活动导致的青藏高原近50年气候异常变暖可能是~1950 AD之后δ13Corg反映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与重建的中国温度记录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苦海沉积物δ13Corg记录与万象洞石笋δ18O记录和太阳总辐射强度记录变化特征的相似性说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为太阳辐射驱动下的季风降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量及其估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景可  张信宝 《地理研究》2007,26(1):67-74
首先阐述了土壤侵蚀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自然侵蚀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继而从夷平面、河流阶地、沉积盆地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形迹论述了第四纪以来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存在的佐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依据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利用沉积物的厚度、面积和沉积时段分别计算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古云梦泽流域全新世以来的自然侵蚀量,它们分别为264.2t/km2 · a、 312.5t/km2 · a和297.0t/km2 · a;同时,本文还辅以川西和三峡地区的对比实验小区资料,现代自然侵蚀量分别为342.0t/km2 · a、 75~270t/km2 · a佐证历史自然侵蚀量。长江上中游区域的自然侵蚀量介于264.0t/km2 · a ~342.0t/km2 · a之间。流域平均自然侵蚀量是现代侵蚀量的50%~60%之间;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长江中上游现代土壤侵蚀的属性、演变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可为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建设目标提供背景参照物。  相似文献   

13.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区内有蒸发岩大范围分布。本文通过对昌都地区晚侏罗含膏盐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成岩环境进行了分析,可为进一步探讨蒸发岩对青藏高原演化的响应关系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主要得到如下4点认识:(1)达孜剖面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伊利石/蒙脱石混层次之,高岭石、绿泥石和绿泥石/蒙脱石混层含量均较低。(2)ISⅡ型有序伊/蒙混层矿物中,每隔9~19个伊利石晶层才有蒙脱石晶层出现,表明蒙脱石伊利石化程度高,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3)达孜剖面呈晚成岩阶段的特征,其成岩温度大于190℃,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具有弱碱性的特征,同时这一时期物源区呈干燥、弱水解作用的特征。(4)高含量的Na+、K+、Al3+和低含量的Fe2+、Mg2+碱性介质对蒙脱石-蒙脱石/伊利石-伊利石这一转化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抑制了埋藏过程后期绿泥石的大量生成。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13C 变化的界限我们将认为,方程(24)和(25)中的所有经验数据,除Δδ13Ca 外,都是已知的,且精度较高。我们可把该式右部看做是Δδ13Ca的函数——在从17世纪开始的整个人为扰动时期内大气中13Ca 的相对含量变动量的变化。在方程(24)和(25)的实验数据中既有与时间无关的数值(σ,ζ,Kas*),又有随时间变化的数据(δ13C、Δxa)。从1958年起就开始有系统地测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张娟锋  任超群  刘洪玉  虞晓芬 《地理研究》2012,31(10):1815-1824
利用北京市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和GIS工具, 描述通州区农村居民的用地现状、空间分布和特征。(1)依据规划边界将通州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圈内、环内、环外三类, 圈内农村居民点面积50.30km2 (121个行政村),占总面积的30.62%;环内居民点面积19.35km2 (57个行政村),占11.78%;环外农村居民点面积94.63km2 (277个行政村),占57.60%.(2)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驱动力不同, 圈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 环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制度驱动力和环境驱动力, 环外的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社会驱动力和生态驱动力。(3)圈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实现城镇化, 应采用土地一级开发模式, 发展城市二三产业;环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产业, 适宜采取城乡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环外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增加农业用地, 减少耕地占用, 适宜采用乡村整治模式。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以驱动力为基础, 结合空间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KMnO4、苯胺、LiOH和生物质碳气凝胶(BCA)为原料,通过水热沉积法得到了锰酸锂(LMO)负载的生物质碳气凝胶(BCA@LMO),并用HCl酸洗后得到了BCA@HMO复合锂吸附剂。利用IR、XRD、XPS、SEM、EDS、Mapping、BET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H值、离子强度、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对锂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为介孔结构,其孔道内和表面具有丰富的锰酸锂颗粒,Li+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在pH=12时为4.07 mmol·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和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升高温度和碱性环境利于Li+的吸附。吸附机理为H+与Li+的离子交换。复合吸附剂较好地改善了锰系锂吸附剂固液分离困难的问题,该吸附剂在实际南翼山盐田和东台吉乃尔盐田卤水(2.92 mmol·g-1)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该吸附剂在卤水锂的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work are extract cesium (Cs+) and rubidium (Rb+) from the salt lake brine containing the potassium (K+) and magnesium (Mg2+) after concentrated through evaporation. It has excellent effect of extraction that 4-sec-butyl-2-(α-methylbenzyl) phenol (t-BAMBP) was diluted in the Sulfonated Kerosene (SK). The infrared spectrum studies indicate that polymerize to form the dimer in the t-BAMBP when Cs+ or Rb+ were extracted. The effect of K+ and Mg2+, t-BAMBP concentration, the volume ratio of organic phase to aqueous phase (O/A) and the alkalinity(pH) of aqueous phase were investigated. The K+ and Mg2+ should be eliminated through precipitation befor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Cs+ and Rb+. The experimental brine was extracted of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using 0.8 mol/L t-BAMBP in SK, the pH exceed 13, and O/A of 1:1 for 2 min contact time under room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extraction yields of Cs+ and Rb+ up to 100% and 85.8%, and 8.76% K+ was co-extracted. Further work target to increase theSextractionSyield and selectivity ofSRb+, and realize the efficient seperation of Cs+ and Rb+ products .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林媚珍  张镱锂 《地理研究》2001,20(6):703-712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遥感信息、林业二类调查资料的研究,简要分析了海南岛森林的历史变迁和驱动原因,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海南岛森林覆被动态变化过程与驱动因子。主要结论:1)海南热带天然林面积变化明显,从1950年的1200000hm2下降至1979年的415200hm2,到1998年恢复到614700hm2;2)从历史时期至现在,森林覆被变化可分为森林递减(~1987年)和森林恢复(1987~)两个时期;3)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砍伐森林由沿海平原台地逐渐向内陆丘陵盆地扩展,最后到达中部山区;4)不同时期影响热带天然林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玉龙雪山丽江冷杉年轮晚材纤维素氧同位素 (δ18O) 的分析,建立了1902-2004时段年分辨率的树轮δ18O序列。将所得序列与相邻的丽江市气象站记录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了树轮δ18O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丽江冷杉年轮晚材中的δ18O与其生长季气候因子密切相关。主要与季风期 (8-10月) 的降水和相对湿度、6-10月总云量、5-6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尤其和总云量相关性最高 (r = -0.45,P = 0.01)。同时,树轮δ18O年际变化与南亚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指数呈反相关关系,并与1-5月南方涛动指数负相关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戴宇  杨重法  郑袁明  季天委 《地理研究》2009,28(6):1682-1692
通过盆栽实验,以北京潮土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土壤中添加0~50 mg·kg-1铬 (VI)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铬浓度(添加量≥25 mg·kg-1)处理下,小白菜植株中铬的总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处理显著增加(P<0.01),且小白菜根部铬的含量要远大于叶片中的铬含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在1 mg·kg-1铬处理下显著增加,而高浓度铬(≥10 mg·kg-1)显著地减少了小白菜叶片和根的生物量(P<0.01),减幅最高达到了78.2%,且50 mg·kg-1铬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要显著低于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都能够作为生物指标来反映土壤铬污染程度。将这些指标与对应的土壤总铬含量拟合方程,按照作物减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剂量概念可以计算得到北京潮土铬轻度污染临界浓度ED10为70.8 mg·kg-1,中度污染临界浓度ED50为111.6 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