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8篇
  免费   1122篇
  国内免费   1768篇
测绘学   793篇
大气科学   549篇
地球物理   850篇
地质学   3159篇
海洋学   860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476篇
自然地理   52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As a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 induce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ermokarst 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have been regulating local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Simulations with coupled moisture–heat numerical models in the Beiluhe basin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TP)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flow and the freeze–thaw process. A total of 30 modified SUTRA scenarios were establish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 forces, permeability, and climate on thermokarst lak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variables regulate th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around the lakes. In case groundwater recharges to the lake, a low–temperature groundwater flow stimulates the expansion of the surrounding thawing regions through thermal convection. The thawing rate of the permafrost underlying the lake intensifies when groundwater is discharged from the lake.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y condition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an open talik at the lake bottom. A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urrounding permafrost, with a continual de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open talik events. Overall, 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at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evant hydrologic processes is critical for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col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12.
浅水地震勘探对于了解近海底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油气开发、近岸工程等领域。表面多次波的存在干扰了有效波信息,影响了资料品质,造成解释假象,如何有效地压制多次波,已成为浅水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表面多次波衰减方法(SRME)是一种去除海面相关多次波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法,但是,一般认为SRME技术并不适合于浅水区域。分析了SRME去除多次波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浅水区域多次波的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使用SRME技术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多次波去除效果明显,剖面基底清楚,断面清晰。通过对SRME技术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探讨,证实了SRME技术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浅水区域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3.
Terrestrial latent heat flux (L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of China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quantifying the amount of water evaporation and carbon sink over the high 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TP). Global warming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cycle and to increase evaporation. However, direct field observations are lacking in this region and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LE remains uncertain. In this study, we have revised a semi-empirical Penman LE algorithm based on ground eddy covariance (EC) observations from an alpine grass site and provided new satellite-based evidence to assess LE change in the TRHR during 1982–2010.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terrestrial LE in the TRHR is about 38.8 W/m 2 and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LE from 1982 to 2010. We also found that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terrestrial LE over the east region of the TRH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 average, by 0.7 W/m 2 per decade, which was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surfac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Rs) limitation, offsetting the increased LE over the west region of the TRHR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 and soil moisture (SM).  相似文献   
11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常用于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按照校正策略不同,主要分为内标法和无内标法。内标法需要用电子探针(EMPA)预先测定磁铁矿中内标元素Fe的含量,过程较繁琐,且待测元素含量会受到内标元素含量测定的影响。本文采用铁含量较高的玄武质玻璃BCR-2G、BIR-1G、BHVO-2G和GSE-1G作为外标,避免了内标元素含量的测定,建立了无内标-多外标校正LA-ICP-MS测定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的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科马提岩玻璃GOR-128g和自然岩浆磁铁矿BC 28的微量元素组成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科马提岩玻璃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及前人内标法的测定值一致,多数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自然岩浆磁铁矿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相比,多数元素的RSD7%,低于前人内标法的RSD(15%)。由此说明无内标-多外标法可以实现富铁硅酸岩或磁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准确校正,克服了基体效应的影响。因此,无内标-多外标法是一种原位测定磁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快速、准确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5.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隐爆角砾岩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轲 《地质与勘探》2016,52(5):815-825
隐爆角砾岩是西藏拿若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存厚大的铜矿体。笔者将隐爆角砾岩中流体分成两个主要期次,并对这两期流体开展包裹体研究。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认为:角砾中的石英(早期)包裹体形状均匀呈椭圆形,大小主要在2~5μm;胶结物中石英(晚期)包裹体形状可见椭圆状、长条状和近方形,大小主要在2~7μm。早期流体的包裹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早阶段280~368℃和晚阶段208~305℃,盐度分布为(4.65~12.73)%Na Cleq。晚期流体的包裹体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其均一温度分别为早阶段309~588℃和晚阶段232~335℃,盐度变化为(3.55~12.51)%Na Cleq,两个阶段的流体分别属于高温、中低盐度和中高温、中低盐度流体。L-V型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包裹体中气泡成分主要为气态H2O和少量CO2。拿若矿床至少经历两次隐爆作用,由晚期沸腾热液引起,并未成矿。成矿作用发生于隐爆角砾岩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116.
羊坪湾矿区位于南秦岭南部逆冲推覆系迎丰-搁河口推覆体。北邻留凤关-金鸡岭褶皱束,西邻扬子准地台汉南凸起,南接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矿区出露地层由南西向北东依次为洞河群(Z2-O)和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其中洞河群分布于矿区的西南部,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东倾,倾角15°~45°,主要为硅质板岩,板岩中局部夹薄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倾向北东,倾角一般15°~50°,局部倾角最高可达75o,地层沿倾向及走向具波状起伏特征。梅子垭组以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含炭绢云石英片岩为主,以及夹有少量灰岩、大理岩条带等。金矿均赋存于志留系梅子垭组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含炭二云石英片岩中,以前者为主,约占90%以上。黄龙金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细碎屑岩系,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含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等。其中与矿(化)体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性为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含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  相似文献   
117.
118.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灾害,最强风力超过12级,并具有空间分布不连续、多尺度和强灾害时空尺度小等特征。事发周边区域北部受中气旋影响陆地区域(顺星村、老台深水码头、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新沟子养鸡场附近等)灾情较南部阵风锋及其后侧下击暴流影响的陆地区域更为显著。综合雷达观测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判断多数调查点灾害为显著微下击暴流所致,其中老台深水码头有龙卷发生的可能。导致此次风灾的强对流风暴气流具有显著的多尺度性;事发周边区域北部的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树林中同时发生了多条相邻的微下击暴流条迹,呈现出辐散和辐合交替分布的特征,展示了此次强对流风暴中大气运动的复杂分布特点。虽然下击暴流会伴随中小尺度的涡旋特征,但此次现场调查发现的与下击暴流相联系的辐合特征水平尺度仅几十米,远小于弓形回波两端的书挡涡旋或者中涡旋等几千米级的水平尺度。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站近54a(1960~2013年)夏季(6~8月)的日有效降水量(20~20h降水量≥0.1mm)资料,用WMO推荐的百分位法计算了全地区过去54a夏季极端强降水的阈值、进一步分析了当地夏季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强降水阈值呈西部、南部小,北部、东部大,并且空间异常分布特征如下: 夏季以及夏季各月的极端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均可总结出5种最主要模型;极端强降水量可总结出8种最主要模型;并且通过时间标准化序列分析各种模型都有对应的降水日数、量级、强度明显偏多(强)和偏少(弱)的时段。日数、量级、强度近54a来,除吉木乃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各县(市)均为增长趋势,尤其是北部、东部地区.同时上述三指标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和年纪尺度的周期变化,上世纪90年代和2010年至今为三个指标最多(强)的年代,而上世纪70年代为最少(最差)的年代.并通过周期分析(小波分析)可知,均有对应的显著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20.
孟元库  许志琴  马士委  刘晓佳 《地质学报》2016,90(11):3023-3038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曲水滑覆型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通过极莫尔圆法,对剪切带中的9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计算,获得了Wk=0.73~0.96,平均值Wk=0.83。运用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Wk=0.85~0.93,均值为0.88,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应变结果。还根据极莫尔圆图解,计算了该韧性剪切带的减薄量S=0.09~0.35,平均减薄量为0.20。研究表明该韧性剪切带为典型的以简单剪切为主伴有部分纯剪切的一般剪切,该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拉萨地体在中新世时从挤压到侧向伸展的转换有关。该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涡度的确定深化了对藏南冈底斯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