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5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泛、水质良好、变化稳定、便于利用、不容易受污染等优点,因此它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本身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地质营力、信息载体、生态环境因子和灾害因子。因此开展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规律的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布局设计和实施等水文地质研究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活、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学科。笔者着重论述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诞生、繁衍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科学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该学科已从原来的基础学科逐渐向应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后在加强水文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十分重视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和面向市场应用的研究。最后,从世界面临严重缺水和水污染的现实、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国际学术组织和学者对地下水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人才市场对该学科人才需求等方面指出,21世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2.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剖析了区域发展,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的层次性及其可持续刀菜的目标模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问题,按照主导因子的原则,将区域划分成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区域等,讨论了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3.
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测量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生态系统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系统,为人类创造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价值。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对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测量,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定量计算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94.
利用2000-2010年每年5-9月MODIS数据根据比值算法提取乌梁素海湖区黄苔的面积和空间分布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探求乌梁素海黄苔产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从而为黄苔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黄苔面积变化的年际和月际特征方面,2000、2001、2005、2006、2008、2010年黄苔面积超过了多年平均值(24 km2).5—7月份黄苔面积较小,保持在20 km2左右;8月黄苔面积迅速增长(约28 km2),9月黄苔面积最大,达到40 km2左右.(2)黄苔发生频率方面,2001年黄苔的规模和频率最高,发生频率达到0.58;2005、2006、2010年次之,发生频率在0.25附近波动(多年年均黄苔暴发频率为0.19);其他年份黄苔的发生频率处于低于0.10的水平.黄苔发生规模较大、次数较多的月份集中在8、9月,发生频率分别达到0.27、0.52,超过多年月均黄苔暴发频率0.19;其他月份黄苔的发生频率处于低于0.10的水平.(3)黄苔出现的空间分布方面,西大滩为东大滩的北部至中部,以及乌梁素海南部明水区排干口附近的西部沿岸是黄苔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4)2个月前的日均温度、降雨和营养盐浓度及当月风速与黄苔的产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营养盐含量(TN、TP)的空间分布与黄苔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乌梁素海黄苔面积的年际变化受人类活动特别是生态补水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5.
近50年来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水量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美萍  哈斯  春喜 《湖泊科学》2015,27(1):141-149
内蒙古查干淖尔湖是位于季风边缘区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的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利用1958-2010年的查干淖尔湖21期遥感影像以及湖泊流域1955-2010年的3个气象站点和1个水文站点的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等数据,分析查干淖尔湖近50余年的湖泊水量、面积/水位波动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区域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查干淖尔湖不断萎缩,流域生态环境退化.1958-2010年湖泊容积以2×106m3/a的速度锐减66.9%(从124.1×106m3降到41.1×106m3),湖泊面积缩小73.3%(从105.3 km2降到28.1 km2),平均缩减速度为1.8 km2/a;流域年均气温上升了2.5℃,年降水量下降了36.6 mm.湖泊水量与流域气温和蒸发量显著负相关.查干淖尔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由天然堤坝相连,东湖在水闸的人为控制下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 m.西湖水位波动则相对剧烈,湖面下降7.6 m,于2002年彻底干涸,湖盆裸露,已成为盐尘暴、沙尘暴源地.  相似文献   
96.
筛选了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B-K海)周边陆地及岛屿上的冰芯和树轮资料,保留对该海域海冰范围(SIE)指代意义强的代用资料,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权重综合序列回归和普通多元回归)、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重建了B-K海1289~1993年秋季SIE序列,并与近几十年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和续接.通过模型的统计参数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剔除偏差较大的普通多元回归法,对其余方法的结果用解释方差做权重合成,最终得到一条稳健性更高的序列.结果表明:13世纪末期到18世纪末期, B-K海秋季SIE处于高位振荡的状态,且整体有小幅上升趋势,反映了小冰期(LIA)气候背景下该海域SIE显著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从18世纪末期开始,该海域SIE开始减小,在19世纪中后期减小趋势非常显著,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40年代,该阶段是B-K海SIE的相对低值期. 20世纪40~70年代,该海域SIE有所回升,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进入一个快速退缩期,并一直持续至今. 18世纪后期以来, B-K海SIE退缩程度无论在持续时间还是速率上,都是过去7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这很有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SIE退缩最显著的时期,其减小速率是之前平均的6.18倍, 20世纪70年代后北极SIE很可能是近千年来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97.
滑坡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因此对滑坡灾害的预警预测工作一直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把信息量模型和降雨诱发指数应用在滑坡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两者的耦合影响,建立了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并完成了模型的开发工作。该模型实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的快速化、自动化,并且已集成到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分析决策系统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8.
李华贞  张强  顾西辉  史培军 《湖泊科学》2018,30(4):1138-1151
根据黄河流域1960—2005年5个水文站逐日流量、77个气象站1959—2013年逐日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内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大型水库资料,全面探讨气候与农业面积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所有流量分位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于1980s中后期到1990s中期发生突变.降水变化是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考虑不同流量分位数情况下,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不同分位数径流变化的影响也有差异性.花园口站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量量级和可变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余4站各项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种植指标参数较大,虽均未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但仍会对径流的量级变化产生影响.对唐乃亥站,农作物耕作面积的下降减少了灌溉用水,在0.5流量分位数时有高达60%增加径流量的间接作用.对于头道拐站,农作物耕作面积的增加使得流域总蒸发量增加,灌溉用水增加,在0.3流量分位数时有高达40%减少径流量的间接作用.该研究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淮河流域洪水极值非平稳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GAMLSS模型与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淮河中上游洪水频率的演变规律,分析基于平稳性和非平稳性条件下的洪水发生强度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潢川、横排头和蚌埠站点未发生明显变异,其余6个站点发生均值或方差变异,变异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最优拟合分布函数是Weibull;班台、蒋家集和横排头站适宜于非平稳性模型,其余站点选择平稳性模型.各站点非平稳性条件下10年和20年一遇设计流量值与平稳性条件下皮尔逊Ⅲ型分布设计流量值相差不大,但3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设计流量相差逐渐变大.横排头站和蚌埠站洪水放大因子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大于1,百年一遇重现期不足80年.各站点年最大洪峰流量与淮河流域、安徽省水灾面积通过了95%或99%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0.
湖泊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潜在排放源,但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其N2O排放规律也存在特殊性和地域性。为探究巢湖N2O排放通量的时空特征,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对巢湖不同区域(东、中、西)N2O的排放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巢湖水体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5.14±55.01)μg/(m2·h),表现为N2O的“源”,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趋势呈现“M”形模式,7月出现最小值且表现为N2O的“汇”((-12.97±16.32)μg/(m2·h)),在6月和8月为峰值,全年最大值出现在8月((68.25±78.05)μg/(m2·h)),极值均出现在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东、中、西3个湖区N2O排放通量差异显著(P=0.03),N2O排放通量最大值((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