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28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近2 000年气候变化中重要的气候事件,厘清其在低纬度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对古代农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柳州岩溶洞穴中一60 cm岩芯进行孢粉、炭屑分析发现,研究区的气候、稻作农业从唐末以来先后经历了6个阶段演化:1)875―94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研究区气候整体偏干,水稻种植减少;2)940―1 05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夏季风增强,水稻种植稍增长,人口增加;3)1 050―1 140 a A.D.,C/P值及花粉记录指示:夏季风减弱,稻作农业及人口较前期有所增长;4)1 140―1370 a A.D.,C/P值及莎草科花粉含量指示:研究区当时气候处于“中世纪暖期”温暖湿润期,稻作农业面积扩大,人口增加;5)1 370―1 900 a A.D.,C/P值及莎草科花粉含量指示:“小冰期”气候变干,水稻种植及人口逐渐减少;6)1 900―2 009 a A.D.气候变暖湿,水稻种植扩大,人口迅速增长。进一步对研究区气候事件与稻作农业及人口关系研究发现:历史时期气候事件与水稻种植、人口具有耦合关系,即中世纪暖期,气候暖湿,水稻种植扩大,人口增殖;小冰期,气候冷干,水稻种植萎缩,人口锐减。在非原地沉积时,莎草科和C/P 对水分反映敏感,可以用来指示气候干湿变化。  相似文献   
42.
43.
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址王家屋场滑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王家屋场滑坡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滑坡,它的发育具有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文中详细阐述了滑坡本身的地貌和岩体结构特点,分析得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复杂过程,先期滑动具有多次滑动性,后期改造作用不亚于先期滑坡作用,岩溶溶蚀作用自始至终是滑坡的主导作用,构造破碎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条件。目前滑坡在整体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4.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厅宫斑岩铜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重要的矿床之一。为了探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等物理化学性质,文章对厅宫铜矿各蚀变阶段石英脉及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厅宫铜矿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340~380℃,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沸腾;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CO2及少量的CH4、H2S、C2H6等气体;液相中离子以K^+、Na^+、Cl^-、SO4^2-、F^-等为主,还含有少量的Ca^2+、Mg^2+等;另外,出现大量气泡先消失、子矿物后熔融的Ⅲa类包裹体,表明有些成矿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岩浆的出溶作用。  相似文献   
45.
南黄海OBS数据转换横波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减小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多解性的同时提供了更丰富的地下信息,可以从量化的意义上真正实现岩性勘探.由于地壳结构的复杂性及转换横波的特殊性,南黄海地壳结构研究中基本未涉及横波.本文使用南黄海OBS数据,在不同剖面上对比分析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基于纵波理论模型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射线追踪和走时试算,识别并拟合了来自不同地层的转换横波震相.研究表明,北部坳陷中主要发生了PPS转换,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层底界面.千里岩隆起区除了发生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底界面的PPS转换还有转换界面为海底的PSS转换.断层活动引起岩石破碎,高波速比特征的断层边界为胶莱盆地在海上部分的边界圈定再添证据.千里岩地区高速地层成分含有花岗岩,其纵横波速比为1.67~1.68;推测北部坳陷中的海相沉积北-南地层不同,依次为碳酸盐岩及砂岩两类地层.  相似文献   
46.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MD)是一种基于有效波和噪声尺度差异进行波场分离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但由于实际地震数据波场复杂,导致模态混叠较严重,仅凭该方法进行去噪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本文基于EMD算法对信号多尺度的分解特性,结合Hausdorff维数约束条件,提出一种用于地震随机噪声衰减的新方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EMD自适应分解,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度的、分形自相似性的固有模态分量(IMF);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Hausdorff维数差异,识别混有随机噪声的IMF分量,对该分量进行相关的阈值滤波处理,从而实现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有效分离.文中从仿真信号试验出发,到模型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的测试处理,同时与传统的EMD处理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地震随机噪声的衰减有更佳的压制效果.  相似文献   
47.
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主导因素的定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叶思源  宋凡  周鹏鹏 《水文》2018,38(1):21-2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识别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定量表征了影响水位动态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项指标(包括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地表径流量),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K法)阐明了近50年来各项指标的演化规律;在掌握研究区自然社会指标及地下水水位的动态规律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研究区降水呈现下降趋势,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水面蒸发呈现增加趋势,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由于山前水库修建引起的地表径流量呈现减小趋势;上述指标变化影响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其中逐渐加剧的人类活动(包括粮食产量、人口数量)构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最主要驱动力,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贡献度达到60.6%,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作用次之,其贡献度为39.4%。  相似文献   
48.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在青岛采用固定点监测单频GPS信号,同时利用非日食期的单频GPS信号监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认为,青岛发生的日偏食现象,对GPS单频接收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有影响.表现为误差有所增大,接收卫星数减少,PDOP值增大.短时位置偏差最大值为4.02m,历时2min 48s.但青岛地区日偏食对GPS...  相似文献   
49.
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泥沙输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斌  高飞  刘健 《海洋学报》2017,39(3):96-105
基于2014年夏季浙江沿岸陆架区的水文、泥沙、底质沉积物等实测资料,运用物质通量分析方法和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探讨了泥沙的输运通量、输运方向、动力机制及净输运趋势。夏季,近岸含沙量规律性较强,由西至东逐渐降低,由南至北逐渐升高,且与潮流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特征。研究区净悬沙通量自岸向外海迅速变小,悬沙输运中平流输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垂向净环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近岸海域表现为向海输沙,30 m以深海域表现为东北向输沙,同时台湾暖流的屏障作用也影响了悬沙向海扩散。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浙江沿岸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长期输运机制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流系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下,中部海域出现粒径趋势较弱的沉积中心。而在夏季,悬浮泥沙主要为平行岸线向东北输运,估算每天进入研究海域的净悬浮泥沙约为1.9×106 t。  相似文献   
50.
储层是油气赋存的载体,其孔渗性能决定着后期油气开采难度以及可采数量。在众多影响储层孔渗性能的因素当中,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储层岩性以及孔渗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盒子组孔喉连通性及渗流性能最好,其次是山西组,太原组最差;依据压汞资料和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孔隙结构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通过孔渗资料统计分析,上古生界砂岩划分4类,并以Ⅱ类和Ⅲ类储层为主;砂体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水道砂体,曲流河、辫状河河道砂坝砂体以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研究结果可以为伊盟隆起区上古生界的油气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