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6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蓝藻钙信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钙离子在蓝藻信号传导中的潜在作用进行了研究。大量证据表明,蓝藻能够“感知”与“区分”不同的环境刺激,并以钙瞬变的形式产生反应。这是不同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钙离子的内流或外流的结果。由氮缺乏所引起的钙信号对丝状蓝藻鱼腥藻异型胞的分化非常关键。鱼腥藻PCC7120中钙结合蛋白(CcbP)的发现为钙信号在蓝藻中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CcbP的降解或表达下调是氮缺乏时钙信号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与真核生物相比,蓝藻钙信号的编码与解码机制还不清楚。因此,为了解钙信号如何在蓝藻中发挥作用,还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细胞水平了解钙信号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62.
葛蔚  王金叶  柴超 《海洋与湖沼》2009,40(6):732-737
以实验室单种培养的强壮前沟藻为对象,研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来源,分析了藻毒素浓度与溶血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了理化因子对藻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血活性随着强壮前沟藻细胞的增殖呈上升的趋势,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的溶血活性显著高于去藻过滤液,强壮前沟藻毒素主要来源于衰亡期的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并存在浓度相关的溶血性。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不存在光敏感性。随着pH的上升,毒素溶血活性呈降低趋势。Ca2+、Mn2+、Cu2+抑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溶血活性,而Co2+、Zn2+显著的增强了溶血活性,Mg2+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不显著。EDTA对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3.
微小卡罗藻溶血活性的生长期特征及其溶血毒素种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微小卡罗藻的生长曲线及不同生长期藻细胞提取液和去藻上清液溶血活性的大小,通过乙酸乙酯和Bligh-Dyer两种方法提取溶血毒素,利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对溶血毒素成分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结果表明,藻细胞提取液在4个生长阶段中都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去藻上清液在平稳期和衰亡期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延滞期及对数生长期溶血活性很低,表明微小卡罗藻的溶血物质是其自身正常生理代谢产物,且在细胞老化过程中可以释放至水体环境中。两种提取方法都可以将溶血毒素提取出来,进一步的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微小卡罗藻主要含有3种不同性质的溶血毒素,其溶血作用可能与微小卡罗藻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18:5n3和22:6n3有关。  相似文献   
64.
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危害与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中可引发赤潮的藻类约有300种,其中有毒赤潮藻为80种左右。现已知道的赤潮藻主要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西加鱼度和溶血性毒素,前5种毒素的结构已经基本得到证实。有毒赤潮藻的毒素可以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误食含有藻毒素的食品时可能中毒,严重者还可能死亡。海洋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检测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赤潮研究和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探针)和免疫学检测技术对有毒赤潮藻进行检测;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和神经受体结合、免疫学检测技术对赤潮藻毒素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5.
从霞水母Cyanea sp.中分离刺丝囊,提取刺丝囊毒素(NV),并研究了温度、pH和几种化学组分对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37℃范围内NV的溶血活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毒素在4℃以下几乎没有发生溶血反应,在37℃以下反应45 min以后,溶血活性达到最大值;毒素的溶血活性对pH敏感,在pH 7.8时.溶血活性最强,溶血率为93.53%.EDTA、NaCl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V溶血活性都具有稳定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发现,GS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最大,当提取液中含有1.0 mmol/L GSH和5.0 mmol/L NaCl时毒素的溶血活性最强.DTT(二硫苏糖醇)明显降低毒素的溶血活性,说明毒素中溶血蛋白的活性很可能与分布在蛋白质表面的二硫键有关.Ca2+虽然能够增强毒素的溶血活性但是对毒素并没有稳定作用,所以Ca2+可能只是毒素溶血活性的活化剂.甘油对毒素的稳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
广东沿海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0~1997年间广东沿海17年采样点的牡蛎体的麻痹性素检测数据,阐述了广东沿海三个岸段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季节差异以及麻痹性毒素在牡蛎体中的分布。为我国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7.
以2009年8月中旬东湖支湖局部暴发蓝藻为案例,对蓝藻暴发前后三个时期的HJ-1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三种植被指数对蓝藻信息进行判别提取,通过已验证的样本点率定判别方法阈值,并对三种植被指数精度及判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J-1遥感数据可快速鉴别蓝藻范围及其程度,大气校正突出了蓝藻水体和其他地物光谱差异,EVI方法精度较高,可剔去水质中泥沙等悬浮物的干扰,可作为城市湖泊蓝藻变化检测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68.
为确定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织纹螺中的毒素成分,本研究在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设立了多个采样点,对采集的半褶织纹螺样品进行了毒性测试和毒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范围为2—664MU(mouse unit)/g湿重,其中,采自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远高于其它地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方法对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分析,在各地的织纹螺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河豚毒素(TTX)及trideoxy TTX、4-epi TTX和anhydro TTX等衍生物,但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自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浙江省舟山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rideoxy TTX是主要的毒素成分,TTX和其它两种毒素成分次之;而自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及福建省宁德市和莆田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TX的含量最高。采集自江苏省连云港和浙江省舟山市的大部分织纹螺样品中,肌肉组织的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消化腺组织,其余组织中的毒素含量最低。高毒性成分TTX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肌肉组织或消化腺组织中。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地的有毒织纹螺中毒素成分基本一致,而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织纹螺的毒性与高毒性成分TTX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9.
福建漳州海域麻痹性贝毒的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雪虹  宋振荣 《台湾海峡》2006,25(4):478-483
本文通过对漳州海域的养殖区栉孔扇贝扣僧帽牡蛎为期1a的麻痹性毒素(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贝类海产品的安全性.贝毒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贝毒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漳州海域的栉孔扇贝为该海域轻微PSP染毒贝类,含量为1.83~3.23MU/g;漳浦古雷和东山铜陵的栉孔扇贝样品检出率分别为66.7%和16.7%.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样品中PSP成分为B1、GTX1/4、GTX2/3及STX和C毒素.漳州海域贝类PSP含量很低,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但毒素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检出率较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贝毒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0.
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昆明小鼠测定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昆明小鼠用于贝类麻痹性毒素测定的3个问题,(1)石房蛤素素(Saxitoxin简称STX)剂量明小鼠死亡时间为典型关系,其曲线方程为Y=7.1271X^-0.7497,(2)把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的倒数1/t,STX的毒性,MU取对数为logMU ,再进行回归分析得斜率和截距分别为140和0.2,相关系数为0.97,直线回归方程Y=140X-0.2,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与AOAC方法中Sommer's表之STX-小鼠死亡时间直线回归方程Y=145X-0.2比较相近。(3)通过系列实验,求得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所代表的毒素剂量为0.189ugST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